..续本文上一页,怎么会无功用心舍而不预记呢?
一、无功用智恒起,是眼恒见。
佛的无功用心有大智慧明,是恒生作用的。佛的五眼恒常地洞察过去、现在,未来,怎么能说佛既预见而不记呢?
二、恒作正勤,守护正法。
佛大慈大悲以法救护一切众生,而正法流行世间,佛亦常不懈怠地守护之。所以,若真有假造大乘的事,佛是不可能舍之而默然不说的。
三、如来智力,无有障碍。
由此三因,汝言:「舍而不记」者,不应道理。
佛的智慧力无有障碍,无事能蒙蔽他。所以,佛不是因为没有预见,不知故不记,也不是知而默然不记、不守护正法。因为上述三个理由故,若真有假造大乘佛法之事,佛一定会预言的。
所以,你说:「佛无功用心弃舍此事而不作预言。」不合道理!
丁二、破声闻乘是大乘体二
复次,若汝言:「有体者,即声闻乘是大乘体。何以故?即以此乘得大菩提故。」若作此执,是义不然。
如果你说:「若说有大乘佛法体,声闻乘就是大乘体,《阿含经》就是大乘佛法,不是离开《阿含经》另外有一个大乘佛法。为什么呢?因为修学《阿含经》的三十七道品、苦集灭道、戒定慧,就可以得无上菩提。」这样的执着还是有问题,以下用四个理由来反斥。
戊一、约四因缘难
偈曰:非全非不违,非行非教授,是故声闻乘,非即是大乘。释曰:有四因缘非即以声闻乘为大乘体。非全故、非不违故、非行故、非教授故。非全者,声闻乘无有利他教授,但为自厌离欲解脱而教授故。
有四个理由说明不能以声闻佛法为大乘体。
第一、「非全」。小乘佛法中没有利他教授--发无上菩提心、广度一切众生之事,只是教你要厌恶臭皮囊、厌患生死,观三界如牢狱,当速远离,弃舍色等五欲,勤修戒定慧、四念处,解脱爱见烦恼,乃至生死永断、入无余涅槃。其中只有自利教授而无利他教授,就是教授非全,因为这是不够圆满的。
非不违者,若言:「声闻乘以自方便而教授他,即是他利教授。」是义不然。何以故?虽以自利安他,彼亦自求涅槃勤行方便,不可以此得大菩提故。
第二、「非不违」。如果说:「声闻乘用自己所修行的法门教授别人,就是利他教授。」这样说也不对。为什么?虽说以自己修行的戒定慧去教授别人也是利益安乐,但其发心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自己得涅槃,并非发大悲心为广度众生、成就佛道而精勤修行。所以,不可能以声闻乘的法门得无上菩提。
读《阿含经》时看出一事:有人请教佛,佛会回答:「恣汝所问!」就是随便你问什么问题,佛都可以答复。若是问舍利弗、目犍连等大阿罗汉,他们会说:「知者当答!」只说我若知道就回答,不知道就不能回答,而不敢说「恣汝所问」。
圣人说话是老老实实的,不会多一分或少一分。佛的大智慧境界无量无边、无障无碍,所以敢说:「恣汝所问!」由此可知,学习《阿含经》而成就的阿罗汉,和佛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所以只能说「知者当答」。
什么样的法门能得大菩提呢?就是大乘佛法!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上说:佛为什么要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呢?因为佛在《阿含经》里,没有说无上菩提道或菩萨道,也就是没有说成佛法门。所以,小乘学者说:「《阿含经》就是成佛法门!」这句话不对!
非行者,若汝言:「若能久行声闻乘行,则得大菩提果。」是义不然,非方便故。声闻乘非大菩提方便,不以久行非方便能得大乘果。譬如构角求乳,不可得故。
第三、「非行」。若你说:「如果能精进不懈、长久地修声闻乘,就能得无上菩提。」这道理不对!小乘佛法并非得无上菩提的法门,所以再怎么长久地修声闻乘,也不能成佛!譬如,到台北是一条路,到高雄又是另一条路。若说:「我走这条去高雄的路,只要一直走,也能到台北。」合道理吗?声闻乘是一条路,必须有厌离心;而到无上菩提是另一条路,非得发大悲心才行。又如「构角求乳」 --在牛角上努力挤牛乳,怎么用力也是得不到牛奶的。
非教授者,如大乘教授声闻乘无,是故声闻乘不得即是大乘。
第四「非教授」。譬如《华严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法华经》这些大乘佛法里所教授的深妙义理,声闻乘的《阿含经》里没有,所以不能说《阿含经》就是大乘佛法。虽然菩萨也应学习《阿含经》,但只学《阿含经》终究不能得大菩提。
戊二、约五事异显
复次,今更示汝相违义。
以下再开示「相违义」--大小乘不同的道理。
偈曰:发心与教授,方便及住持,时节下上乘,五事一切异。释曰:声闻乘与大乘有五种相违。一、发心异。二、教授异。三、方便异。四、住持异。五、时节异。
声闻乘和大乘共有五种不同--发心、教授、方便、住持、时节。
声闻乘若发心、若教授、若勤方便,皆为自得涅槃故。住持亦少,福智聚小故。时节亦少,乃至三生得解脱故。
声闻根性者,若发心就是发出离心,觉悟三界是生死苦海,决心得涅槃,从这里出脱。或者善知识教授这个声闻人,也是引导他生出离心、修戒定慧,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入无余涅槃。这个声闻人发了厌离心,也得到了出离行的教授后,为了自己能得涅槃,就这样精进努力地去修行。总之,声闻人的发心、教授,及努力修行(即方便),都是为了自己得涅槃,不出这个范围。
「住持」,是保护的意思。在大乘佛法里,欲得无上菩提,需要广集福慧资粮,以保护无上菩提心。而声闻人独以自己的生死解脱为目标,所以栽培的福慧资粮少,所花时间也比较少,最快三生可以得阿罗汉果 --第一生栽培善根,第二生再继续栽培,第三生就可以得圣道了。
大乘不尔,发心、教授、勤方便,皆为利他故。住持亦多,福智聚大故。时节亦多,经三大阿僧祇劫故。
大乘根性的发心、教授和修行,都是为了利益众生。为了广度众生,菩萨修行的时间很长,要三大阿僧祇劫行六波罗蜜、积集一切福慧资粮,以保护自己的无上菩提心。
如是一切相违,是故不应以小乘行而得大乘果。
如上所述,大乘和小乘有这么多不同,所以不应该说以小乘的修行,而能得大乘无上菩提果。
丁三、破违三相故非佛语
复次,若汝言:「佛语有三相:一者、入修多罗。二者、显示毘尼。三者、不违法空。汝以一切法无自性而为教授,违此三相,故非佛语。」若作此执是义不然。
若你说:「佛的法语有三种相貌:一、入修多罗,二、显示毘尼,三、不违法空;而大乘佛法用『一切法无自性』教导众生修行,违背此佛语三相,所以大乘非佛说。」你若作这样的执着,不合道理。
「入修多罗」:佛在这部经里所说的法,和他在其它经里所说的道理,必是互相契合而无矛盾的。「显示毘尼」:毘尼者,灭也。随顺佛的法语去修行,即能提升自己的品德,灭除种种的烦恼过失。若是说其它的戏论语,没有一点实际意义,那就不能叫作毘尼了。「不违法空」:佛的法语总是与法空契合,不违背法空的道理。
《阿含经》中的确说到我空、也说到法空,只是说法空之处少,说我空之处多。我执有两种:一、即蕴是我--执着色受想行识五蕴就是我;二、离蕴是我--五蕴不是我,离开五蕴另外有个我。离蕴没有我是「无我」,即蕴没有我名为「空」;其实二者皆是「无我」,也就是「空」的意思。但在大乘佛法里,上述两者还只是属于我空,而非真正的法空;大乘另外说法空,即五蕴亦不可得--色即是空,受想行识即是空,一切法皆无自性。而这里所说的「不违法空」,虽无详细分明的解释,但应该包括我、法两种空。
偈曰:入自大乘经,现自烦恼灭,广大甚深义,不违自法空。释曰:今此大乘亦不违三相,入自大乘修多罗故,现自烦恼毘尼故,由菩萨以分别为烦恼故。广大甚深即是菩萨法空,不违此空得大菩提故。是故此乘与三相不相违。
以下解释大乘并不违背佛语三相。「入自大乘经」:佛说的大乘佛法,与其它的大乘经典彼此互相契合、没有矛盾。「现自烦恼灭」:依据大乘佛法修行,能灭除爱见烦恼,乃至一切习气皆灭,比阿罗汉更清净。「由菩萨以分别为烦恼故」:阿罗汉虽没有爱见烦恼,但还有微细的法执,在菩萨来看,还是虚妄分别,也是烦恼。
色、受、想、行、识实在是无常、苦、无我、不净的,但我们却执以为是常乐我净,所以是颠倒的分别。而小乘学者认为如果去掉这四种颠倒的分别,即名无分别,是圣人无漏智慧的境界。但大乘佛法则不只于此,认为一切法的分别皆是烦恼,这比小乘佛法的无分别是更深一层了。
「广大甚深即是菩萨法空」:「一切法无自性」的教说,在大乘佛法里是非常广大深奥的,也就是菩萨的法空境界,里面也包括我空。「不违此空得大菩提故」:大乘佛教学者能够按照「一切法无自性」的空义去修行而不违背,就能得无上菩提。所以,大乘佛教与佛语三相也是契合的,并不矛盾。
丁四、五因忖度者不行
复次,前说不行者,我今更示此义令汝信受。
前面八因中,已说第三「不行」。我再重新开示此理,令你信受「大乘是佛说」。
偈曰:有依及不定,缘俗亦不普,退屈忖度人,宁解大乘义。释曰:由有五因,彼忖度者不能得入大乘境界。彼智有依故、不定故、缘俗故、不普故、退屈故。
以下用五个理由解释「不行」。由此五个理由,可知为何忖度人不能理解大乘佛法的真理,也无法契入大乘境界。
彼有依者,智…
《《大乘庄严经论‧成宗品》讲记--大乘是佛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