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怎麼會無功用心舍而不預記呢?
一、無功用智恒起,是眼恒見。
佛的無功用心有大智慧明,是恒生作用的。佛的五眼恒常地洞察過去、現在,未來,怎麼能說佛既預見而不記呢?
二、恒作正勤,守護正法。
佛大慈大悲以法救護一切衆生,而正法流行世間,佛亦常不懈怠地守護之。所以,若真有假造大乘的事,佛是不可能舍之而默然不說的。
叁、如來智力,無有障礙。
由此叁因,汝言:「舍而不記」者,不應道理。
佛的智慧力無有障礙,無事能蒙蔽他。所以,佛不是因爲沒有預見,不知故不記,也不是知而默然不記、不守護正法。因爲上述叁個理由故,若真有假造大乘佛法之事,佛一定會預言的。
所以,你說:「佛無功用心棄舍此事而不作預言。」不合道理!
丁二、破聲聞乘是大乘體二
複次,若汝言:「有體者,即聲聞乘是大乘體。何以故?即以此乘得大菩提故。」若作此執,是義不然。
如果你說:「若說有大乘佛法體,聲聞乘就是大乘體,《阿含經》就是大乘佛法,不是離開《阿含經》另外有一個大乘佛法。爲什麼呢?因爲修學《阿含經》的叁十七道品、苦集滅道、戒定慧,就可以得無上菩提。」這樣的執著還是有問題,以下用四個理由來反斥。
戊一、約四因緣難
偈曰:非全非不違,非行非教授,是故聲聞乘,非即是大乘。釋曰:有四因緣非即以聲聞乘爲大乘體。非全故、非不違故、非行故、非教授故。非全者,聲聞乘無有利他教授,但爲自厭離欲解脫而教授故。
有四個理由說明不能以聲聞佛法爲大乘體。
第一、「非全」。小乘佛法中沒有利他教授--發無上菩提心、廣度一切衆生之事,只是教你要厭惡臭皮囊、厭患生死,觀叁界如牢獄,當速遠離,棄舍色等五欲,勤修戒定慧、四念處,解脫愛見煩惱,乃至生死永斷、入無余涅槃。其中只有自利教授而無利他教授,就是教授非全,因爲這是不夠圓滿的。
非不違者,若言:「聲聞乘以自方便而教授他,即是他利教授。」是義不然。何以故?雖以自利安他,彼亦自求涅槃勤行方便,不可以此得大菩提故。
第二、「非不違」。如果說:「聲聞乘用自己所修行的法門教授別人,就是利他教授。」這樣說也不對。爲什麼?雖說以自己修行的戒定慧去教授別人也是利益安樂,但其發心的最終目的,還是爲了自己得涅槃,並非發大悲心爲廣度衆生、成就佛道而精勤修行。所以,不可能以聲聞乘的法門得無上菩提。
讀《阿含經》時看出一事:有人請教佛,佛會回答:「恣汝所問!」就是隨便你問什麼問題,佛都可以答複。若是問舍利弗、目犍連等大阿羅漢,他們會說:「知者當答!」只說我若知道就回答,不知道就不能回答,而不敢說「恣汝所問」。
聖人說話是老老實實的,不會多一分或少一分。佛的大智慧境界無量無邊、無障無礙,所以敢說:「恣汝所問!」由此可知,學習《阿含經》而成就的阿羅漢,和佛還有很大一段距離,所以只能說「知者當答」。
什麼樣的法門能得大菩提呢?就是大乘佛法!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上說:佛爲什麼要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呢?因爲佛在《阿含經》裏,沒有說無上菩提道或菩薩道,也就是沒有說成佛法門。所以,小乘學者說:「《阿含經》就是成佛法門!」這句話不對!
非行者,若汝言:「若能久行聲聞乘行,則得大菩提果。」是義不然,非方便故。聲聞乘非大菩提方便,不以久行非方便能得大乘果。譬如構角求乳,不可得故。
第叁、「非行」。若你說:「如果能精進不懈、長久地修聲聞乘,就能得無上菩提。」這道理不對!小乘佛法並非得無上菩提的法門,所以再怎麼長久地修聲聞乘,也不能成佛!譬如,到臺北是一條路,到高雄又是另一條路。若說:「我走這條去高雄的路,只要一直走,也能到臺北。」合道理嗎?聲聞乘是一條路,必須有厭離心;而到無上菩提是另一條路,非得發大悲心才行。又如「構角求乳」 --在牛角上努力擠牛乳,怎麼用力也是得不到牛奶的。
非教授者,如大乘教授聲聞乘無,是故聲聞乘不得即是大乘。
第四「非教授」。譬如《華嚴經》、《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法華經》這些大乘佛法裏所教授的深妙義理,聲聞乘的《阿含經》裏沒有,所以不能說《阿含經》就是大乘佛法。雖然菩薩也應學習《阿含經》,但只學《阿含經》終究不能得大菩提。
戊二、約五事異顯
複次,今更示汝相違義。
以下再開示「相違義」--大小乘不同的道理。
偈曰:發心與教授,方便及住持,時節下上乘,五事一切異。釋曰:聲聞乘與大乘有五種相違。一、發心異。二、教授異。叁、方便異。四、住持異。五、時節異。
聲聞乘和大乘共有五種不同--發心、教授、方便、住持、時節。
聲聞乘若發心、若教授、若勤方便,皆爲自得涅槃故。住持亦少,福智聚小故。時節亦少,乃至叁生得解脫故。
聲聞根性者,若發心就是發出離心,覺悟叁界是生死苦海,決心得涅槃,從這裏出脫。或者善知識教授這個聲聞人,也是引導他生出離心、修戒定慧,得初果、二果、叁果、四果,乃至入無余涅槃。這個聲聞人發了厭離心,也得到了出離行的教授後,爲了自己能得涅槃,就這樣精進努力地去修行。總之,聲聞人的發心、教授,及努力修行(即方便),都是爲了自己得涅槃,不出這個範圍。
「住持」,是保護的意思。在大乘佛法裏,欲得無上菩提,需要廣集福慧資糧,以保護無上菩提心。而聲聞人獨以自己的生死解脫爲目標,所以栽培的福慧資糧少,所花時間也比較少,最快叁生可以得阿羅漢果 --第一生栽培善根,第二生再繼續栽培,第叁生就可以得聖道了。
大乘不爾,發心、教授、勤方便,皆爲利他故。住持亦多,福智聚大故。時節亦多,經叁大阿僧祇劫故。
大乘根性的發心、教授和修行,都是爲了利益衆生。爲了廣度衆生,菩薩修行的時間很長,要叁大阿僧祇劫行六波羅蜜、積集一切福慧資糧,以保護自己的無上菩提心。
如是一切相違,是故不應以小乘行而得大乘果。
如上所述,大乘和小乘有這麼多不同,所以不應該說以小乘的修行,而能得大乘無上菩提果。
丁叁、破違叁相故非佛語
複次,若汝言:「佛語有叁相:一者、入修多羅。二者、顯示毘尼。叁者、不違法空。汝以一切法無自性而爲教授,違此叁相,故非佛語。」若作此執是義不然。
若你說:「佛的法語有叁種相貌:一、入修多羅,二、顯示毘尼,叁、不違法空;而大乘佛法用『一切法無自性』教導衆生修行,違背此佛語叁相,所以大乘非佛說。」你若作這樣的執著,不合道理。
「入修多羅」:佛在這部經裏所說的法,和他在其它經裏所說的道理,必是互相契合而無矛盾的。「顯示毘尼」:毘尼者,滅也。隨順佛的法語去修行,即能提升自己的品德,滅除種種的煩惱過失。若是說其它的戲論語,沒有一點實際意義,那就不能叫作毘尼了。「不違法空」:佛的法語總是與法空契合,不違背法空的道理。
《阿含經》中的確說到我空、也說到法空,只是說法空之處少,說我空之處多。我執有兩種:一、即蘊是我--執著色受想行識五蘊就是我;二、離蘊是我--五蘊不是我,離開五蘊另外有個我。離蘊沒有我是「無我」,即蘊沒有我名爲「空」;其實二者皆是「無我」,也就是「空」的意思。但在大乘佛法裏,上述兩者還只是屬于我空,而非真正的法空;大乘另外說法空,即五蘊亦不可得--色即是空,受想行識即是空,一切法皆無自性。而這裏所說的「不違法空」,雖無詳細分明的解釋,但應該包括我、法兩種空。
偈曰:入自大乘經,現自煩惱滅,廣大甚深義,不違自法空。釋曰:今此大乘亦不違叁相,入自大乘修多羅故,現自煩惱毘尼故,由菩薩以分別爲煩惱故。廣大甚深即是菩薩法空,不違此空得大菩提故。是故此乘與叁相不相違。
以下解釋大乘並不違背佛語叁相。「入自大乘經」:佛說的大乘佛法,與其它的大乘經典彼此互相契合、沒有矛盾。「現自煩惱滅」:依據大乘佛法修行,能滅除愛見煩惱,乃至一切習氣皆滅,比阿羅漢更清淨。「由菩薩以分別爲煩惱故」:阿羅漢雖沒有愛見煩惱,但還有微細的法執,在菩薩來看,還是虛妄分別,也是煩惱。
色、受、想、行、識實在是無常、苦、無我、不淨的,但我們卻執以爲是常樂我淨,所以是顛倒的分別。而小乘學者認爲如果去掉這四種顛倒的分別,即名無分別,是聖人無漏智慧的境界。但大乘佛法則不只于此,認爲一切法的分別皆是煩惱,這比小乘佛法的無分別是更深一層了。
「廣大甚深即是菩薩法空」:「一切法無自性」的教說,在大乘佛法裏是非常廣大深奧的,也就是菩薩的法空境界,裏面也包括我空。「不違此空得大菩提故」:大乘佛教學者能夠按照「一切法無自性」的空義去修行而不違背,就能得無上菩提。所以,大乘佛教與佛語叁相也是契合的,並不矛盾。
丁四、五因忖度者不行
複次,前說不行者,我今更示此義令汝信受。
前面八因中,已說第叁「不行」。我再重新開示此理,令你信受「大乘是佛說」。
偈曰:有依及不定,緣俗亦不普,退屈忖度人,甯解大乘義。釋曰:由有五因,彼忖度者不能得入大乘境界。彼智有依故、不定故、緣俗故、不普故、退屈故。
以下用五個理由解釋「不行」。由此五個理由,可知爲何忖度人不能理解大乘佛法的真理,也無法契入大乘境界。
彼有依者,智…
《《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