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在2010漢傳佛教講經交流會開幕式上的講話

  在2010漢傳佛教講經交流會開幕式上的講話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 傳印

  (2010年11月2日)

  尊敬的國家宗教事務局齊曉飛副局長,

  各位領導、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清淨莊嚴地,宣流妙法音。諸佛生歡喜,龍天降吉祥。 “2010漢傳佛教講經交流會”今天在這裏隆重開幕,我謹代表中國佛教協會,致以熱烈的祝賀!

  佛教以佛法僧叁寶爲核心。住持佛法的僧伽,以弘法利生爲職志。講經說法是弘法利生的重要手段,要以經典爲依據,以曆代祖師注疏爲輔助,做到契理契機、與時俱進。

  下面從五個方面來談一談講經說法的意義和作用:

  一、講經說法是出家僧伽的天職。“弘法是家務,利生爲事業”。出家爲僧,已發菩提心,就須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衆生。爲大衆講經說法,是對衆生最大的饒益,是對佛菩薩最好的供養。《普賢菩薩行願品》譬喻一棵大樹,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花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意即:以大悲心,爲衆生講經說法,方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

  二、講經說法是佛弟子實踐“四弘誓願”的重要途徑。佛經是佛陀智慧的結晶,是普度衆生的法寶,是對治煩惱的良藥,是通向正覺的法門,是成就佛果的指南。講經說法,以佛經義理自覺覺他、自利利人,就是踐行普度衆生、斷盡煩惱、遍學法門、成就佛道的“四弘誓願”。

  叁、講經說法重要的現實意義還在于適應時代要求,引導廣大佛弟子高舉愛國愛教旗幟,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維護法律尊嚴,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

  四、通過講經說法利益衆生、服務社會。一方面,通過宣講佛教慈悲、智慧、中道、圓融的理念,將人們從過度的物質享受和感官刺激中解放出來,去浮靜躁、淨化心靈,使廣大信衆樹立正信、堅持正行以息滅煩惱、開發智慧,發揚大乘佛教慈悲爲懷、愛人如己的精神,無私奉獻,忘我利他,獲得世間與出世間的雙重利益。另一方面,通過講經說法樹立正見,破邪匡正,使世人明了什麼是佛教提倡的正信正行,遏止裝神弄鬼、問蔔打卦等迷信活動,抵製邪教危害。

  五、開展講經說法活動是加強佛教自身建設、提高四衆素質的有效途徑。通過講經交流,引導四衆弟子更加重視經典學習;探索以現代語言诠釋古老的叁藏經典,努力使佛經義理從寺院走向社會、走向世界。這既是加強信仰建設、道風建設、人才建設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設和諧寺院的重要內容。

  自2008年以來,中國佛教協會已經舉辦過兩次講經交流會。對于在全國佛教界形成讀誦佛典、研習佛典、講解佛典的風氣,對于加強佛教自身建設、提高四衆弟子素質、促進社會和諧、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前幾天,我和秘書長及幾位法師,研討“正法久住,廣濟含生”這一當代佛教的重大命題,這也就是“佛法與人間”的重大問題。在此,贅言數語。

  本師釋迦牟尼佛,演說一切教法,皆依心地爲宗趣;衆生趨向菩提聖道,亦以心地爲其鏡鑒。一切衆生,悉皆具足佛性;凡所有心,皆可作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所以,衆生界即是諸佛界,由于迷而不覺的緣故,所以爲衆生;諸佛心即是衆生心,由于覺而不迷的緣故,所以爲諸佛。佛心(性)衆生心(性),一心(性)無二心(性)。心性譬如明鏡,照鑒法界萬象,曆曆分明;諸佛與衆生,猶如影像,現于其中。鏡體寂而常照,鏡影(鏡光)照而常寂。用這個譬喻,我們仿佛可以體會到:煩惱與菩提,既是了不可得;生死與涅槃,亦不過但是假名字。心佛與衆生,是叁無差別。所以,禅宗六祖慧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

  在這裏,我們要知道,應當領會:佛教正法與人間世界,著重在于一個“覺”字與不覺——即“迷”字。然而,所謂覺之與迷,則猶如水之與冰,濕性是一;太虛之與浮雲,空性不二;握拳之與展掌,同爲一手。如《楞嚴經》說:“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在此,深切地盼諸後賢,但以見道爲懷,不圖虛名,莫邀世譽,要以繼祖傳燈、紹隆佛種爲職志,令正法久住,上報四恩,下濟叁有;虛空可壞,斯志不改;法界可窮,此願不移。

  當今二十一世紀,乃是中華民族崛起、中華文化複興的偉大時代。在此,殷切地期望:諸位有志于住持叁寶、自利利他、弘揚人間佛教、荷擔如來家業、令正法久住的僧伽,尤其是年輕的僧伽同仁們,通過講經交流法會,努力精進,共同奮勉!

  祝願講經交流會圓滿成功!與會領導、法師、居士和嘉賓法喜充滿,吉祥如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