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決疑論》講記 七▪P2

  ..續本文上一頁念佛,功不唐捐。如徹悟禅師曰:

  一句彌陀,白牛駕勁,其疾如風,行步平正。

  一句彌陀,開般若門,十虛萬法,一口平吞。

  一句彌陀,華屋門開,從者裏入,快隨我來。

  一句彌陀,入王叁昧,似地均擎,如天普蓋。

  (《夢東禅師遺集》,臺北版第72頁)  

  5、結征:以子之矛,破子之盾

  (1)初征祖語(六祖、趙州語)可憑

  【論文】汝謂諸祖誠言,斷可依憑,何不依百丈雲“修行以念佛爲穩當”乎?又何不依百丈立祈禱病僧、化送亡僧之規,皆悉回向往生淨土乎?將謂百丈唯令死者往生,不令生者求生乎?又何不依西天第十四祖龍樹菩薩,如來預記往生,龍宮誦出《華嚴》,廣造諸論,偏贊西方,如《毗婆沙論》,稱爲易行疾至之道乎?又何不依第十二祖馬鳴菩薩,于《起信論》末後,示最勝方便,令人念佛求生西方,常侍彌陀,永不退轉乎?又何不依二祖阿難、初祖迦葉,結集叁藏與淨土諸經乎?倘淨土不足爲法,有害于世,彼何不知好歹,贻後世以罪薮乎?又諸大乘經,皆贊淨土,而小乘經則無一字言及,將謂諸大乘經,不足爲法乎?又佛說《彌陀經》時,六方恒河沙數諸佛,悉皆出廣長舌勸信此經,將謂六方諸佛,亦贻人以罪薮乎?

  百丈,即懷海禅師。六祖慧能傳南嶽懷讓,讓傳馬祖道一,一傳百丈懷海,是爲六祖下第四世,達摩下第九世,道場在江西省奉新縣百丈山,以山名稱祖師,表示尊崇。百丈禅師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家風。佛法由印度傳入中國漢地,由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其中有《叢林二十要則》[4],要則的第二條即爲“修行以念佛爲穩當”,可見古德的法眼,是何等地圓明。

  祈禱病僧,化送亡僧的規則,載在百丈禅師製定的《叢林清規》中。祈禱病僧,是祈求病重垂危者,若壽命未到,即請阿彌陀佛加被解除病苦;若是壽命已到,即乞佛垂慈接引,往生淨土。化送亡僧可知。

  傳流至今的《百丈清規》,經過曆代修訂,結合叢林規範,愈益完善。如《敕修百丈清規》卷六規定,寺中若僧病危,大衆師應集體爲之念誦,也就是現今所謂臨終助念。文雲:“如病重爲十念阿彌陀佛,念時先白贊。”(即從“阿彌陀佛身金色”贊佛偈開始)又雲(作者按:應是僧值或維那師對大衆宣布):“今晨則爲在病比丘某甲,釋多生之怨對,忏累劫之愆尤,特運至誠,仰投清衆,稱揚聖號,蕩滌深殃。仰憑尊衆念南無阿彌陀佛一百聲,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衆菩薩各十聲。”然後回向。(《卍續藏經》第63卷358頁)

  《敕修百丈清規》規定,寺中若病僧或亡僧,應舉全寺僧衆之力,爲之念誦、祈禱、忏願,回向往生西方淨土。若亡僧“來日出喪,隔日午後”便著手准備“大夜念誦”的“祭筵”佛事,住持率兩序隆重致祭。《清規》雲:“住持、兩序上香畢,維那向靈龛啓白曰:“切以生死交謝,寒暑疊遷,其來也電擊長空,其去也波停大海。是日則有新圓寂某甲上座,生緣既盡,大夢俄遷,了諸行之無常,乃寂滅而爲樂。恭裒(音póu:集聚)大衆,肅詣龛帏,誦諸聖之洪名,薦清魂于淨土。””接念往生淨土的諸經咒。臨荼毗時,則將“喪(靈龛)至涅槃臺(化身窯處),知事燒香上茶,次住持上香,歸位,維那出燒香,請住持秉炬佛事,直歲[5]問訊度火把,候舉佛事畢(住持說法畢),維那向(靈)龛念誦雲:“是日則有新圓寂某甲上座,既隨緣而順寂,乃依法以荼毗。焚百年弘道之身,如一路涅槃之徑。仰憑尊衆,資助覺靈。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上來稱揚十念(稱念十聲),資助往生。惟願:慧鏡分輝,真風散彩;菩提園裏,開敷覺意之花;法性海中,蕩滌塵心之垢。荼傾叁奠,香爇一爐。奉送雲程,和南聖衆。”” (《敕修百丈清規》卷七,《卍續藏經》第63卷359、360頁)

  大衆助念“令死者往生”,這一舉動的本身,可以證明:必須當有生之年、在世之日,在平常日子的修行辦道生涯中,要具足深信切願,或禅觀,或念佛,或作一切功德,悉皆回向西方,求生淨土。如論文前節所明:“自古迄今,所有禅教律叢林,無不朝暮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近閱西藏大德索達吉堪布所著《密宗與淨土》一文,頗令人受益,茲介紹如次。

  又有人認爲密宗與淨土宗如同水火,互不相容,若選學一種則必須舍棄另一種。

  須知其實密宗中也同樣包含了淨土宗,在法王如意寶的《文殊大圓滿》、無垢光尊者的《四心滴》等衆多大圓滿法中,都有具體的往生極樂世界的修法,密宗中還有破瓦捷徑往生法。伏藏大師列繞朗巴等大成就者的著作中就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淨土灌頂與修法儀軌,噶舉派的恰美仁波切等許多密宗行者臨終時也都往生極樂淨土,甯瑪派大祖師麥彭仁波切專門造了《淨土教言》來論述極樂的殊勝,勸導世人往生極樂。宗喀巴大師、恰美仁波切以及麥彭仁波切都造了《極樂願文》。如今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顯密並弘,平時一再強調弟子們應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並以自己發願往生而爲表率。法王指出,修密法者必須同時兼修淨土,修大圓滿的人應在大圓滿的基礎上往生西方,既可確保往生,了生脫死,同時又可獲得極高品位;並倡導每位弟子念滿100萬阿彌陀佛名號及30萬阿彌陀佛心咒,對圓滿這兩個數目的弟子,法王以其加持力保證他們即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每年秋季,五明佛學院都要舉行往生極樂大法會,促成廣大衆生的往生順緣。如果我們各宗各派的弘法大德,都能這樣顯密圓融,不取此舍彼,那該有多好!往昔大德如諾那上師說:“修任何本尊,皆必須兼修西方淨土。”貢噶呼圖克圖也說過:“往生極樂世界即是密宗的即身成佛。”此句的密意爲宣說顯宗的往生淨土與密宗的即身成佛互不相違之義。《淨土資糧》雲:“淨土宗及密宗均爲果教,從果起修,故稱易行道。”及“就我所見,兩者鹹爲無上殊勝究竟方便妙法,行者只需發菩提心,隨修一門,皆有所成。”

  有人在弘揚淨土宗的同時,對密宗多有輕毀,甚至說有多少愚昧的人被密宗騙了。此非誹謗,還有什麼能算作是誹謗?此不但誹謗了宣說密法的佛陀與無量的密續,也誹謗了從極喜金剛到蓮花生大師、米勒日巴、宗喀巴大師等所有大成就者。《無量壽經》指出,往生極樂的條件中,“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誹謗正法之人無緣往生極樂,如此弘揚佛法,是將人引向淨土還是引向地獄?誠請叁思。(摘自《菩提心》2007年第2期)

  由此可知,求生淨土往生西方,實爲天下一切顯密諸宗修行人的總歸宿。所謂:天上群星皆拱北,人間無水不朝東;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

  西天第十四祖龍樹菩薩,南印度人。西天,即印度,亦稱天竺。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法會上,拈花示衆,摩诃迦葉尊者破顔微笑,傳佛心印,是爲西天初祖,傳至第十四祖即龍樹菩薩,當爲公元150-250年間出世。

  如來預記往生經文,見元魏·菩提流支譯的《大乘入楞伽經》。此譯共有十卷,其卷九之總品偈頌雲:

  如來滅度後,未來當有人。大慧汝谛聽,人有持我法。

  于南大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

  爲人說我法,大乘無上法。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大正藏》第16卷569頁上)  

  龍樹菩薩于龍宮誦出《華嚴經》,爲略卷本,以上、中卷數量巨大,非是閻浮提世人所堪受持者。略卷梵本傳來中國,凡叁譯,如前述。

  龍宮,位于東印度今奧裏薩省,其地名曰福城,或福生城(Bhadraka,菩陀洛伽),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出發點。公元七世紀,唐玄奘法師(600-664)西遊印度,來到過這裏。法師所述《大唐西域記》卷十記:“烏荼國周七千余裏,國大都城周二十余裏。國西南境大山中,有補澀波祇厘僧伽藍。其石窣堵波極多靈異,或至齋日,時燭光明。故諸淨信,遠近鹹會,持妙花蓋,競修供養。承露盤下,覆缽勢上,以華蓋笴(音gǎn),置之便住,若磁石之吸針也。此西北山伽藍中有窣堵波,所異同前。此二窣堵波者,神鬼所建靈奇若斯。”(《大正藏》第51卷928頁下)烏荼國,位于印度奧裏薩省北部,首都即今布巴斯瓦爾(Bhubaneswar)市以南七英裏(4.347公裏)處陀武裏(Dhauli)村,其處臨近東海岸孟加拉灣。補澀波祇厘(Pushpagiri),譯曰“花山”,這裏是阿西斯(Assis)山脈中的優陀延山(Udayagiri),爲山脈瀕于海岸的極東處。“優陀延”意爲“日出處”,即《華嚴經》中“補澀波耆梨”的大塔廟處,也就是《華嚴經·入法界品》中福城東的“莊嚴幢娑羅林”中的大塔廟處,據印順法師(1906-2005)考證,即龍樹菩薩得《華嚴經》處的菩陀洛伽(Bhadraka)[6]。菩陀洛伽,梵語Bhanyakara-nagara,晉·佛陀跋陀羅譯作“覺城”(六十《華嚴》),唐·實叉難陀譯作“福城”(八十《華嚴》),唐·般若譯作“福生城”(四十《華嚴》),位于摩诃納底河北岸、佳吉普爾(Jajpur)市北邊附近地方。《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菩薩行願品》,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爲本經的歸宗結頂,已如前說。  (待 續)  

  【注 釋】

  [1]趙州從谂禅師,俗姓郝,曹州郝鄉人,童稚于本州島島扈通院從師披剃,未納戒便抵池陽,參南泉。值泉偃息(于方丈床上臥著)而問曰:“近離甚麼處?”師曰:“瑞像。”(按:瑞像爲寺院名)泉曰:“還見瑞像麼?”(禅機之語)師曰:“不見瑞像,只見臥如來。”泉便起坐,問:“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師曰:“有主沙彌。”泉曰:“哪個是你主?”師近前躬身曰:“仲冬嚴寒,伏惟和尚尊候萬福。”泉器之,許其入室。他日問泉曰:“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師曰:“還可趣向也無?”泉曰:“擬向即乖。”師曰:“不擬爭知是道?”泉曰:“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邪?”師于言下悟理。(《五燈會元》卷四,中華書局1984年10月版198-199頁)

  [2]趙州從谂禅師壽120歲,經曆唐朝十代十一個皇帝:德宗李適、順宗李誦(在位不足八個月,故未計代)、憲宗李純、穆宗李恒、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宣宗李忱、懿宗李漼、僖宗李儇(音xuān)、昭宗李晔。(《中國曆史年表》)

  [3]噇酒糟漢:黃檗示衆雲:“汝等諸人,盡是噇酒糟漢,恁麼行腳,何處有今日?汝還知大唐國裏無禅師麼?”時有僧問:“只如諸方,現今出世,匡徒領衆,爲什麼卻道無禅師?”師雲:“不道無禅,只道無師。”後沩山舉此因緣問仰山雲:“意作麼生?”仰山雲:“鵝王擇乳,素非鴨類。” 沩山雲:“此實難辨。” (《碧岩錄》卷十一)噇(chuáng):無節製地吃喝。

  [4]百丈大智禅師《叢林要則》二十條:

  叢林以無事爲興盛,修行以念佛爲穩當,精進以持戒爲第一,疾病以減食爲湯藥。煩惱以忍辱爲菩提,是非以不辯爲解脫,留衆以老成爲真情,執事以盡心爲有功。語言以減少爲直截,長幼以慈和爲進德,學問以勤習爲入門,因果以明白爲無過。老死以無常爲警策,佛事以精嚴爲切實,待客以至誠爲供養,山門以耆舊爲莊嚴。凡事以預立爲不勞,處衆以謙恭爲有禮,遇險以不亂爲定力,濟物以慈悲爲根本。

  [5]直歲:屬東序知事,職掌一切作務。凡殿堂、寮舍之損漏者,常加整葺。動用什物,常閱其數。役作人力,稽其工程,黜其遊惰。火燭盜賊,巡護防警。差撥使令,賞罰惟當。並宜公勤,勞逸必均。(《敕修百丈清規》卷四,《卍續藏經》第63卷343頁)

  [6]菩陀洛伽:浙江定海的菩陀山、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皆依此經此處爲根據而宏開聖境道場。

  

《《淨土決疑論》講記 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