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決疑論》講記 八

  《淨土決疑論》講記(八)

  釋印光造論 釋傳印講記

  《婆沙論》,具稱《十住毗婆沙論》,亦稱《十住論》,共十七卷,龍樹菩薩造,鸠摩羅什法師譯。十住,即菩薩十地。菩薩入理般若,名爲住;住生功德,名爲地。這是圓教十信位斷見惑及界內塵沙惑(初信位斷見惑,七信位斷思惑,八、九、十信位斷界內塵沙惑)而後進住于佛地之位。是即開始破無明惑、證常寂光法身爲“入理般若”;能在叁千大千世界中示現八相成道度衆生爲“住生功德”。《十住毗婆沙論》是解釋《華嚴經·十地品》中初地和二地修行功德的論。[1]《華嚴經傳記·卷一·論釋第五》(共五卷,唐·法藏集)記:“婆羅頗密多叁藏雲:西國相傳龍樹從龍宮將經出已,遂造大不思議論,亦十萬頌,釋此經。既冥機未啓,不測其指歸也。《十住毗婆沙論》十六卷(今傳者爲十七卷),龍樹所造,釋《十地品》義。後秦耶舍叁藏口誦其文,共羅什法師譯出。釋《十地品》內至第二地,余文以耶舍不誦,遂缺解釋。相傳其論,是大不思議論中一分也。”(《大正藏》第51卷156頁中)

  本論第九品爲《易行品》。有問者說:菩薩修行,要達到“阿惟越致地”(不退轉地)者,須要“行諸難行,久乃可得”,在這中間,頗有退墮到二乘地的危險。“是故,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爲說之。”答曰:“行大乘者,佛如是說:發願求佛道,重于舉叁千大千世界。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幹之說。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接著以偈頌的形式,舉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佛名,謂“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若菩薩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如《寶月童子所問經·阿惟越致品》中說。”

  “問曰:但聞是十佛名號執持在心,便得不退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更有余佛、余菩薩名得至阿惟越致耶?答曰:阿彌陀等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轉。更有阿彌陀等諸佛,亦應恭敬禮拜,稱其名號。今當具說無量壽佛……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常應憶念。以偈稱贊:

  無量光明慧,身如真金山,我今身口意,合掌稽首禮。

  金色妙光明,普流諸世界,隨物增其色,是故稽首禮。

  若人命終時,得生彼國者,即具無量德,是故我歸命。

  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威德,即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彼國人命終,設應受諸苦,不墮惡地獄,是故歸命禮。

  若人生彼國,終不墮叁趣,及與阿修羅,我今歸命禮。

  人天身相同,猶如金山頂,諸勝所歸處,是故頭面禮。

  其有生彼國,具天眼耳通,十方普無礙,稽首聖中尊。

  其國諸衆生,神變及心通,亦具宿命智,是故歸命禮。

  生彼國土者,無我無我所,不生彼此心,是故稽首禮。

  超出叁界獄,目如蓮華葉,聲聞衆無量,是故稽首禮。

  彼國諸衆生,其性皆柔和,自然行十善,稽首衆聖王。

  從善生淨明,無量無邊數,二足中第一,是故我歸命。

  若人願作佛,心念阿彌陀,應時爲現身,是故我歸命。

  彼佛本願力,十方諸菩薩,來供養聽法,是故我稽首。

  彼土諸菩薩,具足諸相好,以自莊嚴身,我今歸命禮。

  彼諸大菩薩,日日于叁時,供養十方佛,是故稽首禮。

  若人種善根,疑則華不開,信心清淨者,華開則見佛。

  十方現在佛,以種種因緣,歎彼佛功德,我今歸命禮。

  其土甚嚴飾,殊彼諸天宮,功德甚深厚,是故禮佛足。

  佛足千輻輪,柔軟蓮華色,見者皆歡喜,頭面禮佛足。

  眉間白毫光,猶如清淨月,增益面光色,頭面禮佛足。

  本求佛道時,行諸奇妙事,如諸經所說,頭面稽首禮。

  彼佛所言說,破除諸罪根,美言多所益,我今稽首禮。

  以此美言說,救諸著樂病,已度今猶度,是故稽首禮。

  人天中最尊,諸天頭面禮,七寶冠摩足,是故我歸命。

  一切賢聖衆,及諸人天衆,鹹皆共歸命,是故我亦禮。

  乘彼八道船,能度難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禮自在者。

  諸佛無量劫,贊揚其功德,猶尚不能盡,歸命清淨人。

  我今亦如是,稱贊無量德,以是福因緣,願佛常念我。

  我于今先世,福德若大小,願我于佛所,心常得清淨。

  以此福因緣,所獲上妙德,願諸衆生類,皆亦悉當得。”

  (《大正藏》第26卷41—43頁)

  按論意,所謂“丈夫志幹”者,是指“聞佛所說諸深經,即能通達第一義”的“利根深智之人”。龍樹菩薩說:“若有福德利根者,但直聞是《十地經》,即解其義,不須解釋;不爲是人而造此論。……若人鈍根懈慢,以經文難故,不能讀誦,(所謂)難者:文多難誦、難說、難谙,若有好樂莊嚴語言、雜飾譬喻、諸偈頌等,爲利益此等,故造此論。”(《大正藏》第26卷22頁上、中)這裏說明造論目的,是爲利益“鈍根懈慢”的人。

  而本論主要是說地上菩薩的通途之道(即“難行道”),其《易行品》所說的“易行道”,則是一個例外。如果依通途的“難行道”,說爲利益“鈍根懈慢”的人,那麼,在《易行品》中,所說“怯弱下劣”者,就是根基更差的人了。自龍樹菩薩造此論,揭示出“難行道”和“易行道”之要義,傳來東土,北魏昙鸾大師以來,淨土諸家,皆廣爲引據。我們要明確認識自己是根基很差的人,切不可高心自負以爲看經、懂得一些道理,就是上根利智了。

  印光法師論文說,龍樹菩薩“廣造諸論,偏贊西方”,除如上所述的《十住毗婆沙論》,《大智度論》也是他的具有代表性的鴻篇巨製。《大智度論》于姚秦弘始六年(404)五月,由鸠摩羅什法師始譯于長安之逍遙園,共爲一百卷,本論是大品般若經——《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全經爲90品、27卷)的釋經論。《大智度論》卷七,釋經論曰:

  是菩薩念佛故,得入佛道中。以是故,念佛叁昧常現在前。複次,念佛叁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余諸叁昧,有能除淫不能除瞋,有能除瞋不能除淫,有能除癡不能除淫恚,有能除叁毒不能除先世罪。是念佛叁昧能除種種煩惱、種種罪。複次,念佛叁昧有大福德,能度衆生。是諸菩薩欲度衆生,諸余叁昧無如此念佛叁昧福德,能速滅諸罪者。如說:昔有五百估客入海采寶,值摩伽羅魚王[2]開口,海水入中,船去駃(同“快”)疾。船師問樓上人:“汝見何等?”答言:“見叁日出,白山羅列,水流奔趣,如入大坑。”船師言:“是摩伽羅魚王開口。一是實日,兩日是魚眼;白山是魚齒;水流奔趣,是入其口;我曹了矣。”各各求諸天神以自救濟。是時諸人各各求其所事,都無所益。中有五戒優婆塞語衆人言:“吾等當共稱南無佛。佛爲無上,能救苦厄。”衆人一心同聲稱南無佛。是魚先世,是佛破戒弟子,得宿命智,聞稱佛聲,心自悔悟,即便合口,船人得脫。以念佛故,能除重罪,濟諸苦厄,何況念佛叁昧!複次,佛爲法王,菩薩爲法將,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應常念佛。複次,常念佛得種種功德利。譬如大臣,特蒙恩寵,常念其主。菩薩亦如是,知種種功德無量智慧,皆從佛得,知恩重故常念佛。(《大正藏》第25卷109頁上、中)

  《大智度論》卷九,釋十方無量諸佛常度衆生常說法,衆生所以不見不聞者,因自身罪垢故。如論“問曰:若有十方無量諸佛及諸菩薩,今此衆生多墮叁惡道中,(諸佛菩薩)何以不來?答曰:衆生罪重故,諸佛菩薩雖來不見。又法身佛常放光明、常說法,(衆生)而以罪故,不見不聞。譬如日出,盲者不見;雷霆振地,聾者不聞。如是法身常放光明常說法,衆生有無量劫罪垢厚重,不見不聞。如明鏡、淨水,照面則見,垢翳不淨,則無所見。如是衆生心清淨則見佛,若心不淨則不見佛。今雖實有十方佛及諸菩薩來度衆生而不得見。”(《大正藏》第25卷126頁中)

  觀論文意,正與《華嚴經》所說“諸佛清涼月,遊于畢竟空;衆生心水淨,諸佛影現中”相合。《大智度論》卷九,複舉出修西方淨業者,臨終感應佛來,以證實有十方諸佛。論曰:“複有一國有一比丘,誦《阿彌陀佛經》及《摩诃般若波羅蜜》。是人欲死時,語弟子言:“阿彌陀佛與彼大衆俱來。”即時動身自歸(頂禮),須臾命終。命終之後,弟子積薪燒之。明日,灰中見舌不燒。誦《阿彌陀佛經》故,見佛自來;誦《般若波羅蜜》故,舌不可燒。此皆今世現事。如經中說,諸佛菩薩來者甚多,如是處處;有人罪垢結薄,一心念佛,信淨不疑,必得見佛,終不虛也。”(《大正藏》第25卷127頁上)

  《大智度論》二十九卷,陳說沒有到達“不退轉”地位的菩薩,必須常不離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不離于佛,而結以念佛生西,故得不離于佛。如論曰:

  ……常欲不離諸佛者,菩薩世世所生,常值諸佛。

  問曰:“菩薩當化衆生,何故常欲值佛?”

  答曰:“有菩薩未入菩薩位、未得阿鞞跋致受記別故,若遠離諸佛,便壞諸善根,沒在煩惱;自不能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壞敗,欲度他人,反自沒水。又如少湯(開水),投大冰池,雖消少處,反更成冰。菩薩未入法位,若遠離諸佛,以少功德,無方便力,欲化衆生,雖少利益,反更墜落……聲聞、辟支佛,雖有涅槃利益,無一切智故,不能教導菩薩。諸佛一切種智故,能教導菩薩。如象沒泥,非象不能出,菩薩亦如是。若入非道中,唯佛能救,同大道故。”

  “複次,菩薩作是念:我未得佛眼,故如盲無異。若不爲佛所引導,則無所趣,錯入余道。設聞佛法,異處行者,未知教化時節行法多少!”

  “複次,菩薩見佛,得種種利益。或眼見心清淨,若聞所說,心則樂法…

《《淨土決疑論》講記 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