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决疑论》讲记 八

  《净土决疑论》讲记(八)

  释印光造论 释传印讲记

  《婆沙论》,具称《十住毗婆沙论》,亦称《十住论》,共十七卷,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法师译。十住,即菩萨十地。菩萨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功德,名为地。这是圆教十信位断见惑及界内尘沙惑(初信位断见惑,七信位断思惑,八、九、十信位断界内尘沙惑)而后进住于佛地之位。是即开始破无明惑、证常寂光法身为“入理般若”;能在三千大千世界中示现八相成道度众生为“住生功德”。《十住毗婆沙论》是解释《华严经·十地品》中初地和二地修行功德的论。[1]《华严经传记·卷一·论释第五》(共五卷,唐·法藏集)记:“婆罗颇密多三藏云:西国相传龙树从龙宫将经出已,遂造大不思议论,亦十万颂,释此经。既冥机未启,不测其指归也。《十住毗婆沙论》十六卷(今传者为十七卷),龙树所造,释《十地品》义。后秦耶舍三藏口诵其文,共罗什法师译出。释《十地品》内至第二地,余文以耶舍不诵,遂缺解释。相传其论,是大不思议论中一分也。”(《大正藏》第51卷156页中)

  本论第九品为《易行品》。有问者说:菩萨修行,要达到“阿惟越致地”(不退转地)者,须要“行诸难行,久乃可得”,在这中间,颇有退堕到二乘地的危险。“是故,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答曰:“行大乘者,佛如是说:发愿求佛道,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难,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干之说。汝若必欲闻此方便,今当说之。”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接着以偈颂的形式,举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佛名,谓“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念是十方诸佛,称其名号,如《宝月童子所问经·阿惟越致品》中说。”

  “问曰:但闻是十佛名号执持在心,便得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更有余佛、余菩萨名得至阿惟越致耶?答曰:阿弥陀等佛,及诸大菩萨;称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转。更有阿弥陀等诸佛,亦应恭敬礼拜,称其名号。今当具说无量寿佛……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以偈称赞:

  无量光明慧,身如真金山,我今身口意,合掌稽首礼。

  金色妙光明,普流诸世界,随物增其色,是故稽首礼。

  若人命终时,得生彼国者,即具无量德,是故我归命。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威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彼国人命终,设应受诸苦,不堕恶地狱,是故归命礼。

  若人生彼国,终不堕三趣,及与阿修罗,我今归命礼。

  人天身相同,犹如金山顶,诸胜所归处,是故头面礼。

  其有生彼国,具天眼耳通,十方普无碍,稽首圣中尊。

  其国诸众生,神变及心通,亦具宿命智,是故归命礼。

  生彼国土者,无我无我所,不生彼此心,是故稽首礼。

  超出三界狱,目如莲华叶,声闻众无量,是故稽首礼。

  彼国诸众生,其性皆柔和,自然行十善,稽首众圣王。

  从善生净明,无量无边数,二足中第一,是故我归命。

  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应时为现身,是故我归命。

  彼佛本愿力,十方诸菩萨,来供养听法,是故我稽首。

  彼土诸菩萨,具足诸相好,以自庄严身,我今归命礼。

  彼诸大菩萨,日日于三时,供养十方佛,是故稽首礼。

  若人种善根,疑则华不开,信心清净者,华开则见佛。

  十方现在佛,以种种因缘,叹彼佛功德,我今归命礼。

  其土甚严饰,殊彼诸天宫,功德甚深厚,是故礼佛足。

  佛足千辐轮,柔软莲华色,见者皆欢喜,头面礼佛足。

  眉间白毫光,犹如清净月,增益面光色,头面礼佛足。

  本求佛道时,行诸奇妙事,如诸经所说,头面稽首礼。

  彼佛所言说,破除诸罪根,美言多所益,我今稽首礼。

  以此美言说,救诸著乐病,已度今犹度,是故稽首礼。

  人天中最尊,诸天头面礼,七宝冠摩足,是故我归命。

  一切贤圣众,及诸人天众,咸皆共归命,是故我亦礼。

  乘彼八道船,能度难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礼自在者。

  诸佛无量劫,赞扬其功德,犹尚不能尽,归命清净人。

  我今亦如是,称赞无量德,以是福因缘,愿佛常念我。

  我于今先世,福德若大小,愿我于佛所,心常得清净。

  以此福因缘,所获上妙德,愿诸众生类,皆亦悉当得。”

  (《大正藏》第26卷41—43页)

  按论意,所谓“丈夫志干”者,是指“闻佛所说诸深经,即能通达第一义”的“利根深智之人”。龙树菩萨说:“若有福德利根者,但直闻是《十地经》,即解其义,不须解释;不为是人而造此论。……若人钝根懈慢,以经文难故,不能读诵,(所谓)难者:文多难诵、难说、难谙,若有好乐庄严语言、杂饰譬喻、诸偈颂等,为利益此等,故造此论。”(《大正藏》第26卷22页上、中)这里说明造论目的,是为利益“钝根懈慢”的人。

  而本论主要是说地上菩萨的通途之道(即“难行道”),其《易行品》所说的“易行道”,则是一个例外。如果依通途的“难行道”,说为利益“钝根懈慢”的人,那么,在《易行品》中,所说“怯弱下劣”者,就是根基更差的人了。自龙树菩萨造此论,揭示出“难行道”和“易行道”之要义,传来东土,北魏昙鸾大师以来,净土诸家,皆广为引据。我们要明确认识自己是根基很差的人,切不可高心自负以为看经、懂得一些道理,就是上根利智了。

  印光法师论文说,龙树菩萨“广造诸论,偏赞西方”,除如上所述的《十住毗婆沙论》,《大智度论》也是他的具有代表性的鸿篇巨制。《大智度论》于姚秦弘始六年(404)五月,由鸠摩罗什法师始译于长安之逍遥园,共为一百卷,本论是大品般若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全经为90品、27卷)的释经论。《大智度论》卷七,释经论曰:

  是菩萨念佛故,得入佛道中。以是故,念佛三昧常现在前。复次,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余诸三昧,有能除淫不能除瞋,有能除瞋不能除淫,有能除痴不能除淫恚,有能除三毒不能除先世罪。是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种种罪。复次,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能度众生。是诸菩萨欲度众生,诸余三昧无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灭诸罪者。如说:昔有五百估客入海采宝,值摩伽罗鱼王[2]开口,海水入中,船去駃(同“快”)疾。船师问楼上人:“汝见何等?”答言:“见三日出,白山罗列,水流奔趣,如入大坑。”船师言:“是摩伽罗鱼王开口。一是实日,两日是鱼眼;白山是鱼齿;水流奔趣,是入其口;我曹了矣。”各各求诸天神以自救济。是时诸人各各求其所事,都无所益。中有五戒优婆塞语众人言:“吾等当共称南无佛。佛为无上,能救苦厄。”众人一心同声称南无佛。是鱼先世,是佛破戒弟子,得宿命智,闻称佛声,心自悔悟,即便合口,船人得脱。以念佛故,能除重罪,济诸苦厄,何况念佛三昧!复次,佛为法王,菩萨为法将,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应常念佛。复次,常念佛得种种功德利。譬如大臣,特蒙恩宠,常念其主。菩萨亦如是,知种种功德无量智慧,皆从佛得,知恩重故常念佛。(《大正藏》第25卷109页上、中)

  《大智度论》卷九,释十方无量诸佛常度众生常说法,众生所以不见不闻者,因自身罪垢故。如论“问曰:若有十方无量诸佛及诸菩萨,今此众生多堕三恶道中,(诸佛菩萨)何以不来?答曰:众生罪重故,诸佛菩萨虽来不见。又法身佛常放光明、常说法,(众生)而以罪故,不见不闻。譬如日出,盲者不见;雷霆振地,聋者不闻。如是法身常放光明常说法,众生有无量劫罪垢厚重,不见不闻。如明镜、净水,照面则见,垢翳不净,则无所见。如是众生心清净则见佛,若心不净则不见佛。今虽实有十方佛及诸菩萨来度众生而不得见。”(《大正藏》第25卷126页中)

  观论文意,正与《华严经》所说“诸佛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诸佛影现中”相合。《大智度论》卷九,复举出修西方净业者,临终感应佛来,以证实有十方诸佛。论曰:“复有一国有一比丘,诵《阿弥陀佛经》及《摩诃般若波罗蜜》。是人欲死时,语弟子言:“阿弥陀佛与彼大众俱来。”即时动身自归(顶礼),须臾命终。命终之后,弟子积薪烧之。明日,灰中见舌不烧。诵《阿弥陀佛经》故,见佛自来;诵《般若波罗蜜》故,舌不可烧。此皆今世现事。如经中说,诸佛菩萨来者甚多,如是处处;有人罪垢结薄,一心念佛,信净不疑,必得见佛,终不虚也。”(《大正藏》第25卷127页上)

  《大智度论》二十九卷,陈说没有到达“不退转”地位的菩萨,必须常不离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不离于佛,而结以念佛生西,故得不离于佛。如论曰:

  ……常欲不离诸佛者,菩萨世世所生,常值诸佛。

  问曰:“菩萨当化众生,何故常欲值佛?”

  答曰:“有菩萨未入菩萨位、未得阿鞞跋致受记别故,若远离诸佛,便坏诸善根,没在烦恼;自不能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坏败,欲度他人,反自没水。又如少汤(开水),投大冰池,虽消少处,反更成冰。菩萨未入法位,若远离诸佛,以少功德,无方便力,欲化众生,虽少利益,反更坠落……声闻、辟支佛,虽有涅槃利益,无一切智故,不能教导菩萨。诸佛一切种智故,能教导菩萨。如象没泥,非象不能出,菩萨亦如是。若入非道中,唯佛能救,同大道故。”

  “复次,菩萨作是念:我未得佛眼,故如盲无异。若不为佛所引导,则无所趣,错入余道。设闻佛法,异处行者,未知教化时节行法多少!”

  “复次,菩萨见佛,得种种利益。或眼见心清净,若闻所说,心则乐法…

《《净土决疑论》讲记 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