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决疑论》讲记 九

  《净土决疑论》讲记(九)

  释印光造论 释传印讲记

  《坐禅三昧经》(二卷,鸠摩罗什译)卷上:“第五法门治等分行,及重罪人求索佛,如是人等当教一心念佛三昧。”经云:

  专心念佛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如是不乱,是时便得见一佛、二佛乃至十方无量世界诸佛色身,以心想故,皆得见之。……尔时惟观二事:虚空佛身及佛功德。更无异念,心得自在,意不驰散,是时得成念佛三昧。

  若心驰散,念在五尘,若在六觉者,当自勖勉,克励其心,强制伏之。如是思惟:人身难得,佛法难遇。故曰:“众明日为最,诸智佛为最。”所以者何?佛兴大悲,常为一切故,头目髓脑,救济众生,何可放心不专念佛而辜负重恩?

  若佛不出世,则无人道、天道、涅槃之道。若人香华供养得至涅槃,虽然,犹负佛恩。设当念佛空无所获,犹应勤心专念不忘,以报佛恩,何况念佛得诸三昧智慧成佛,而不专念!是故行者,常当专心,令意不散。(《大正藏》第15卷276、277页)

  本经先述对治贪欲、瞋恚、愚痴烦恼之法,而以修行“念佛三昧”为对治“等分”烦恼之法门。何谓等分?等分即凡夫的妄情。如《圆觉经·文殊问章》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大正藏》第17卷913页中、下)

  等分,亦名同分、有分。根、境、识三者互相交涉,各作其自业,名曰同分、有分或等分。(《俱舍论》卷三,《大正藏》第29卷10页)《顺正理论》卷六云:“云何同分、彼同分义?分谓交涉,同有此分,故名同分。云何交涉?谓根、境、识更相交涉,即是展转相随顺义。或复分者,是已作用,更相交涉。故先说言,若作自业,名为同分。或复分者,是所生触(五遍行心所之一),依根、境、识交涉生故。同有此分,故名同分,即同有用,同有触义。与此相违,名彼同分。”(《大正藏》第29卷362页)

  根、境、识互交,妄由斯起。由此可知,修行念佛,实为返妄归真之要道。

  诸大乘经,如《华严经》、《法华经》、《大宝积经》、《大方等大集经》、《坐禅三昧经》、《目连所问经》等,皆赞净土,不可胜举。

  你既然认为“诸祖诚言,断可依凭”,那么,百丈祖师、龙树、马鸣大菩萨、阿难、迦叶尊者、佛说净土诸经、六方诸佛劝信,难道反而不“断可依凭”吗?佛与祖师说经造论垂教净土,难道是留给后世“罪薮”吗?你既然以祖语为可凭,那么,你不是应该同样地信凭百丈祖师乃至六方诸佛吗?

  (2)进征丧本失末:既不信诸佛等之本,则何有于六祖、赵州?

  【论文】如谓六祖、赵州等不可不信,则龙树、马鸣、阿难、迦叶、释迦、弥陀、六方诸佛、诸大乘经,更为不可不信。若谓诸佛诸祖诸经皆不足信,又何有于六祖、赵州为哉?

  论主运用论理学——印度称因明,因对方犯了“自语相违”的过失,利用对方的逻辑驳倒对方,使他无言可答。

  中国古书谓“自相矛盾”,矛和盾,一为进攻用的武器,一为防御用的武器。古时有人同时贩卖这两种武器,当街叫卖,拿起矛来夸耀说:这是最好武器,无可抵挡。又拿起盾牌说:这是最好盾牌,没有武器能穿透。众中一人说:拿你的矛刺你的盾,看看如何,好吗?贩卖者瞪着一双眼,半天说不出话来。凡是“自语相违”者,一遇明眼人,就要吃“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果报。

  (3)喻征:肤见浅识

  【论文】见近而不见远,知小而不知大,如乡民慕县令之势力而不知皇帝之威德,小儿见铜钱而即拾、遇摩尼宝珠而不顾也。

  此中两喻,都很形象、很贴切,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上座师那种知见的肤浅,更加深刻地领会到净土法门的伟大。这里的譬喻,颇寓深意,吾人读此,不可草率翻过。

  首先释“摩尼宝珠”。摩尼宝珠,梵语真陀摩尼(Cinta-mani),亦称如意宝珠,谓此珠能随意欲而雨诸宝物,以满足需要。《大宝积经·贤护长者会(明本)》(卷一百一十)云:“如彼如意珠,千金刚破,终不可坏。有此功能,随意所念,皆悉克果。”(《大正藏》第11卷620页中)《杂宝藏经·婆罗门以如意珠施佛出家得道缘》(卷七)说,南天竺有一婆罗门,得一如意珠,无人能为识别。后至佛所,“佛言:此珠磨竭大鱼脑中出。鱼身长二十八万里,此珠名曰金刚坚也。有第一力耐(功能),使一切被毒之人,见悉消灭,又见光触身,亦复消毒。第二力者,热病之人,见则除愈,光触其身,亦复得差(读chài,同“瘥”, 病愈)。第三力者,人有无量百千怨家,捉此珠者,悉得亲善。”(《大正藏》第4卷481页上)

  关于如意宝珠的种类,亦非一种,有天上的和人间的区别。如《大智度论》卷五十九说:“是宝珠有二种:有天上如意宝,有人间如意宝。诸天福德厚故,珠德具足;人福德薄故,珠德不具足。”(《大正藏》第25卷478页中)关于如意宝珠的质料和来历,亦有种种。如同论云:“问曰:摩尼宝珠,于颇梨、金、银、车磲、玛瑙、琉璃、珊瑚、琥珀、金刚等中,是何等宝?答曰:有人言,此宝珠从龙王脑中出,人得此珠,毒不能害,入火不能烧,有如是等功德。有人言,是帝释所执金刚,用与阿修罗斗时,碎落阎浮提。有人言,诸过去久远佛舍利,法既灭尽,舍利变成此珠,以益众生。有人言,众生福德因缘故,自然有此珠,譬如罪因缘故,地狱中自然有治罪之器。”(同上,478页上)

  摩尼宝珠义,略说如上。

  其次,在大乘经论中,多以发大菩提心、实践难行能行的菩萨道,亦即修行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喻如摩尼宝珠能饶益一切众生,能成就无上菩提。所以,印光法师论文中所说“近”、“小”、“乡民慕县令”、“小儿拾铜钱”,其实寓有修行人发心羸劣、薄弱的含义。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五百大阿罗汉等造,玄奘法师译,共200卷)第102卷,将“不时解脱”[1]大阿罗汉,成就“不动心解脱”,能自利利他,喻如摩尼宝珠。如论云:“问:何故不动心解脱,说名末尼宝耶?答:以不动心解脱坚牢故、胜妙故、无过故、明彻故、无垢故、清净故、难得故、可爱乐故,名末尼宝。复次,以不动心解脱能破无明暗故,名末尼宝。……复次,以不动心解脱能除烦恼尘垢故,名末尼宝。……复次,以不动心解脱能饶益诸有情故,名末尼宝。如如意珠,置高幢上,随意所乐,雨诸宝物,充济百千贫匮有情。”(《大正藏》第27卷526页中、下)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发菩提心品》(唐·般若译,共十卷)卷二,佛对慈氏菩萨说,若有人“欲为有情修大乘行,欲度有情置大涅槃,应当先发五种胜心。云何为五?一者,于诸有情普发平等大慈悲心;二者,于一切种智心不退转;三者,于诸有情起亲友想,于险难中誓当救护;四者,常于有情起负债想;五者,恒怀惭愧,何时偿毕。能发如是五种心者,速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正藏》第8卷874页下)接下来,经文以一商人赴海求如意珠,用济亲族贫苦的种种艰险的经历和遭遇魔难等故事,说明菩萨修道若值障难,唯应“转增勇猛,发三种心。云何为三?一者,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生死已来,皆我所亲,或为朋友,现受苦恼,未得免离,如何退还?二者,一切众生从无始已来,给我衣食,怜愍我深,今受轮回,苦难非一,云何未报,乃生退心?三者,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皆我眷属,策役驱使,转相呵责,未曾少分酬报彼恩。以是因缘,不应退屈,更增勇猛,求证菩提。若证菩提一切智宝,用济生死苦难众生,是名菩萨摩诃萨于大乘中,一心修行得不退转”(《大正藏》第8卷874-875页)。修行净土者,正宜如是发心。

  修行净土法门,凭信愿行资粮求生净土,但得往生,便可以稳当地实现“证菩提一切智宝,用济生死苦难众生”、“于大乘中,一心修行得不退转”的境地。所以说,印光法师论文中所说的“见远”、“知大”,以及用“皇帝之威德”和“摩尼宝珠”为喻者,意实在此!

  以上“结征”一段论文,为“决理疑以起愿”一节末后的归纳和总结。其特点是:以其人的逻辑,来否定其人所认定的宗旨,以驳正其人的错误知见。

  论主印光法师在“决理疑”一节文中,将末世以降具有重大的、带有普遍性的、存在于我佛教门中某些参学者的知见问题一一揭示出来,加以研讨,进行深刻而切要的剖析。以具有说服力的论证和善巧贴切的譬喻,指示这些带有原则性的、关系到正法眼藏和法身慧命问题的是非曲直,并警示此中利害,指出严重后果。然后,在这“结征”一段文字中,加以归纳而评决之。

  论主以“何不”、“又何不”、“不可不”,句尾用“乎”字,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语气,一气呵成,共为十番论证,十个“乎”字,宜高着眼!凡真为生死而发心追求佛道者,其正见、正知、正信,必定由此生起而不可动摇矣!

  正宗分之(三) 决行疑以利修

  正释永明延寿禅师《禅净四料简》

  1、揭流俗知见

  (1)论主征问

  【论文】汝还知永明《四料简》所示禅净有无、利害得失乎?夫永明乃弥陀化身,岂肯贻人罪薮、谤正*轮、疑误众生、断灭佛种乎?

  前面,关于《弥陀要解》、《华严经》以及寂光理性等方面问题,皆假上座师之口,番番对论,一一剖析,无不明了。

  在这里,论主自己拈出永明《四料简》,作为从正面阐释净…

《《净土决疑论》讲记 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