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決疑論》講記 九

  《淨土決疑論》講記(九)

  釋印光造論 釋傳印講記

  《坐禅叁昧經》(二卷,鸠摩羅什譯)卷上:“第五法門治等分行,及重罪人求索佛,如是人等當教一心念佛叁昧。”經雲:

  專心念佛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如是不亂,是時便得見一佛、二佛乃至十方無量世界諸佛色身,以心想故,皆得見之。……爾時惟觀二事:虛空佛身及佛功德。更無異念,心得自在,意不馳散,是時得成念佛叁昧。

  若心馳散,念在五塵,若在六覺者,當自勖勉,克勵其心,強製伏之。如是思惟:人身難得,佛法難遇。故曰:“衆明日爲最,諸智佛爲最。”所以者何?佛興大悲,常爲一切故,頭目髓腦,救濟衆生,何可放心不專念佛而辜負重恩?

  若佛不出世,則無人道、天道、涅槃之道。若人香華供養得至涅槃,雖然,猶負佛恩。設當念佛空無所獲,猶應勤心專念不忘,以報佛恩,何況念佛得諸叁昧智慧成佛,而不專念!是故行者,常當專心,令意不散。(《大正藏》第15卷276、277頁)

  本經先述對治貪欲、瞋恚、愚癡煩惱之法,而以修行“念佛叁昧”爲對治“等分”煩惱之法門。何謂等分?等分即凡夫的妄情。如《圓覺經·文殊問章》雲:“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複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如衆空華,滅于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衆生于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大正藏》第17卷913頁中、下)

  等分,亦名同分、有分。根、境、識叁者互相交涉,各作其自業,名曰同分、有分或等分。(《俱舍論》卷叁,《大正藏》第29卷10頁)《順正理論》卷六雲:“雲何同分、彼同分義?分謂交涉,同有此分,故名同分。雲何交涉?謂根、境、識更相交涉,即是展轉相隨順義。或複分者,是已作用,更相交涉。故先說言,若作自業,名爲同分。或複分者,是所生觸(五遍行心所之一),依根、境、識交涉生故。同有此分,故名同分,即同有用,同有觸義。與此相違,名彼同分。”(《大正藏》第29卷362頁)

  根、境、識互交,妄由斯起。由此可知,修行念佛,實爲返妄歸真之要道。

  諸大乘經,如《華嚴經》、《法華經》、《大寶積經》、《大方等大集經》、《坐禅叁昧經》、《目連所問經》等,皆贊淨土,不可勝舉。

  你既然認爲“諸祖誠言,斷可依憑”,那麼,百丈祖師、龍樹、馬鳴大菩薩、阿難、迦葉尊者、佛說淨土諸經、六方諸佛勸信,難道反而不“斷可依憑”嗎?佛與祖師說經造論垂教淨土,難道是留給後世“罪薮”嗎?你既然以祖語爲可憑,那麼,你不是應該同樣地信憑百丈祖師乃至六方諸佛嗎?

  (2)進征喪本失末:既不信諸佛等之本,則何有于六祖、趙州?

  【論文】如謂六祖、趙州等不可不信,則龍樹、馬鳴、阿難、迦葉、釋迦、彌陀、六方諸佛、諸大乘經,更爲不可不信。若謂諸佛諸祖諸經皆不足信,又何有于六祖、趙州爲哉?

  論主運用論理學——印度稱因明,因對方犯了“自語相違”的過失,利用對方的邏輯駁倒對方,使他無言可答。

  中國古書謂“自相矛盾”,矛和盾,一爲進攻用的武器,一爲防禦用的武器。古時有人同時販賣這兩種武器,當街叫賣,拿起矛來誇耀說:這是最好武器,無可抵擋。又拿起盾牌說:這是最好盾牌,沒有武器能穿透。衆中一人說:拿你的矛刺你的盾,看看如何,好嗎?販賣者瞪著一雙眼,半天說不出話來。凡是“自語相違”者,一遇明眼人,就要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果報。

  (3)喻征:膚見淺識

  【論文】見近而不見遠,知小而不知大,如鄉民慕縣令之勢力而不知皇帝之威德,小兒見銅錢而即拾、遇摩尼寶珠而不顧也。

  此中兩喻,都很形象、很貼切,使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上座師那種知見的膚淺,更加深刻地領會到淨土法門的偉大。這裏的譬喻,頗寓深意,吾人讀此,不可草率翻過。

  首先釋“摩尼寶珠”。摩尼寶珠,梵語真陀摩尼(Cinta-mani),亦稱如意寶珠,謂此珠能隨意欲而雨諸寶物,以滿足需要。《大寶積經·賢護長者會(明本)》(卷一百一十)雲:“如彼如意珠,千金剛破,終不可壞。有此功能,隨意所念,皆悉克果。”(《大正藏》第11卷620頁中)《雜寶藏經·婆羅門以如意珠施佛出家得道緣》(卷七)說,南天竺有一婆羅門,得一如意珠,無人能爲識別。後至佛所,“佛言:此珠磨竭大魚腦中出。魚身長二十八萬裏,此珠名曰金剛堅也。有第一力耐(功能),使一切被毒之人,見悉消滅,又見光觸身,亦複消毒。第二力者,熱病之人,見則除愈,光觸其身,亦複得差(讀chài,同“瘥”, 病愈)。第叁力者,人有無量百千怨家,捉此珠者,悉得親善。”(《大正藏》第4卷481頁上)

  關于如意寶珠的種類,亦非一種,有天上的和人間的區別。如《大智度論》卷五十九說:“是寶珠有二種:有天上如意寶,有人間如意寶。諸天福德厚故,珠德具足;人福德薄故,珠德不具足。”(《大正藏》第25卷478頁中)關于如意寶珠的質料和來曆,亦有種種。如同論雲:“問曰:摩尼寶珠,于頗梨、金、銀、車磲、瑪瑙、琉璃、珊瑚、琥珀、金剛等中,是何等寶?答曰:有人言,此寶珠從龍王腦中出,人得此珠,毒不能害,入火不能燒,有如是等功德。有人言,是帝釋所執金剛,用與阿修羅鬥時,碎落閻浮提。有人言,諸過去久遠佛舍利,法既滅盡,舍利變成此珠,以益衆生。有人言,衆生福德因緣故,自然有此珠,譬如罪因緣故,地獄中自然有治罪之器。”(同上,478頁上)

  摩尼寶珠義,略說如上。

  其次,在大乘經論中,多以發大菩提心、實踐難行能行的菩薩道,亦即修行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喻如摩尼寶珠能饒益一切衆生,能成就無上菩提。所以,印光法師論文中所說“近”、“小”、“鄉民慕縣令”、“小兒拾銅錢”,其實寓有修行人發心羸劣、薄弱的含義。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五百大阿羅漢等造,玄奘法師譯,共200卷)第102卷,將“不時解脫”[1]大阿羅漢,成就“不動心解脫”,能自利利他,喻如摩尼寶珠。如論雲:“問:何故不動心解脫,說名末尼寶耶?答:以不動心解脫堅牢故、勝妙故、無過故、明徹故、無垢故、清淨故、難得故、可愛樂故,名末尼寶。複次,以不動心解脫能破無明暗故,名末尼寶。……複次,以不動心解脫能除煩惱塵垢故,名末尼寶。……複次,以不動心解脫能饒益諸有情故,名末尼寶。如如意珠,置高幢上,隨意所樂,雨諸寶物,充濟百千貧匮有情。”(《大正藏》第27卷526頁中、下)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發菩提心品》(唐·般若譯,共十卷)卷二,佛對慈氏菩薩說,若有人“欲爲有情修大乘行,欲度有情置大涅槃,應當先發五種勝心。雲何爲五?一者,于諸有情普發平等大慈悲心;二者,于一切種智心不退轉;叁者,于諸有情起親友想,于險難中誓當救護;四者,常于有情起負債想;五者,恒懷慚愧,何時償畢。能發如是五種心者,速能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正藏》第8卷874頁下)接下來,經文以一商人赴海求如意珠,用濟親族貧苦的種種艱險的經曆和遭遇魔難等故事,說明菩薩修道若值障難,唯應“轉增勇猛,發叁種心。雲何爲叁?一者,一切衆生從無始際生死已來,皆我所親,或爲朋友,現受苦惱,未得免離,如何退還?二者,一切衆生從無始已來,給我衣食,憐愍我深,今受輪回,苦難非一,雲何未報,乃生退心?叁者,一切衆生從無始際皆我眷屬,策役驅使,轉相呵責,未曾少分酬報彼恩。以是因緣,不應退屈,更增勇猛,求證菩提。若證菩提一切智寶,用濟生死苦難衆生,是名菩薩摩诃薩于大乘中,一心修行得不退轉”(《大正藏》第8卷874-875頁)。修行淨土者,正宜如是發心。

  修行淨土法門,憑信願行資糧求生淨土,但得往生,便可以穩當地實現“證菩提一切智寶,用濟生死苦難衆生”、“于大乘中,一心修行得不退轉”的境地。所以說,印光法師論文中所說的“見遠”、“知大”,以及用“皇帝之威德”和“摩尼寶珠”爲喻者,意實在此!

  以上“結征”一段論文,爲“決理疑以起願”一節末後的歸納和總結。其特點是:以其人的邏輯,來否定其人所認定的宗旨,以駁正其人的錯誤知見。

  論主印光法師在“決理疑”一節文中,將末世以降具有重大的、帶有普遍性的、存在于我佛教門中某些參學者的知見問題一一揭示出來,加以研討,進行深刻而切要的剖析。以具有說服力的論證和善巧貼切的譬喻,指示這些帶有原則性的、關系到正法眼藏和法身慧命問題的是非曲直,並警示此中利害,指出嚴重後果。然後,在這“結征”一段文字中,加以歸納而評決之。

  論主以“何不”、“又何不”、“不可不”,句尾用“乎”字,擲地有聲、铿锵有力的語氣,一氣呵成,共爲十番論證,十個“乎”字,宜高著眼!凡真爲生死而發心追求佛道者,其正見、正知、正信,必定由此生起而不可動搖矣!

  正宗分之(叁) 決行疑以利修

  正釋永明延壽禅師《禅淨四料簡》

  1、揭流俗知見

  (1)論主征問

  【論文】汝還知永明《四料簡》所示禅淨有無、利害得失乎?夫永明乃彌陀化身,豈肯贻人罪薮、謗正*輪、疑誤衆生、斷滅佛種乎?

  前面,關于《彌陀要解》、《華嚴經》以及寂光理性等方面問題,皆假上座師之口,番番對論,一一剖析,無不明了。

  在這裏,論主自己拈出永明《四料簡》,作爲從正面闡釋淨…

《《淨土決疑論》講記 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