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決疑論》講記 九▪P2

  ..續本文上一頁土法門的依據。《四料簡》著重在“有禅”、“有淨”的“有”字上,所以,這不僅僅是理論問題,更著重在修持方面。經過修持,才能獲得這個“有”,所以科判爲“決行疑以利修”。

  料簡:亦作料揀,品評、選擇的意思,原義多指人才、人品,謂精簡政事官吏。“料簡”一詞,見漢《平輿令薛君碑》:“料揀真實,好此徽聲。”漢·蔡邕《蔡中郎文集》叁《太尉楊公碑》:““沙汰虛冗,料簡真實。””(《辭源》第2冊)

  論主高揭法王印,示以正法眼,謂永明乃彌陀化身等,然而,上座師卻並不以爲然。

  (2)上座陳見

  【論文】彼曰:永明料簡,語涉支離,不足爲法。何以言之?彼謂“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爲人師,來生作佛祖”,若如所說,則今之禅者,類多皆看念佛的是誰,又有住念佛堂長年念佛者,彼皆現世能爲人師、來生即成佛祖乎?又雲“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今之愚夫愚婦,專念佛名者處處皆有,未見幾人臨命終時,現諸瑞相,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也。故知永明料簡,爲不足法。

  論主欲正釋《四料簡》的真實要義,先假上座師之口,引出在教內甚爲普遍存在的對于《四料簡》的謬誤的流俗知見。

  (3)論主指要

  【論文】余曰:汝何囫囵吞棗、不嘗滋味之若是也!夫永明料簡,乃大藏之綱宗,修持之龜鑒。先須認准如何是禅,如何是淨,如何是有,如何是無,然後逐文分剖,則知字字皆如天造地設,無一字不恰當,無一字能更移。吾數十年來,見禅講諸師所說,皆與汝言無少殊異。見地若是,宜其禅與淨土,日見衰殘也。

  囫囵吞棗,不嘗滋味,謂上座雖然讀過《四料簡》,卻沒有消化得了。教內一般人,多犯此通病。

  乃大藏之綱宗,修持之龜鑒,是論主對永明《四料簡》的評價。綱,謂網繩;宗,謂歸趣;龜,謂古時吉凶禍福以龜甲占蔔的文字定奪之;鑒,即鏡,能照見妍媸好惡。龜鑒,即軌則。“綱宗”是就一大藏教教理而說,“龜鑒”是從許多法門的修持而言。教理應正確信解,修持應獲真實利益。

  先須認准如何是禅,如何是淨,如何是有,如何是無。禅、淨、有、無這四個字,是開啓《四料簡》法藏的鑰匙。先須明了、明確這四個字在《四料簡》中的定義。明了、分清楚這四個字的含義,是正確理解《四料簡》的前提,或雲基礎、出發點。這四個字,是《四料簡》的著眼點。

  教中不少的人不能正確理解《四料簡》,囫囵吞棗,不嘗滋味,産生許多誤會:說《四料簡》是“抑禅揚淨”,或說是“謗禅贊淨”;或說這是後人僞造,永明祖師決不會有此文字;等等。

  印光法師自從于陝西省終南山南五臺蓮花洞禮道純和尚爲師出家以來,曆參諸方,後居普陀山法雨寺潛修。民國初年52歲時,淨業有得,因緣時至,出世弘法利生。他“數十年來”,發現“禅講諸師所說,皆與汝言無少殊異”,這就是法門之中最成問題的大事情了。爲什麼這樣說?因爲抱有上座師這樣知見的人,不是一般普通的信衆,而是對普通信衆負有領導責任的“禅講諸師”,即參禅的禅師和講經的法師。這些領袖法門的人物抱有這樣的錯誤知見,影響最大,故雲:“見地若是,宜其禅與淨土,日見衰殘也。”

  印光法師菩薩心腸,代佛宣揚,欲爲利益廣大衆生,對此關系到“正法眼藏”、“人天眼目”的重大問題,豈忍坐視?乃于自己大事了辦之後,出世利生的初期(民國初年),奮筆疾書,撰爲此文,何啻長夜明燈、昏途寶炬!

  2、先釋禅、淨、有、無

  (1)請問

  【論文】問:何名禅淨及與有無?請垂明誨。

  上座師虛心請教:何謂禅?何謂淨?何謂有禅、有淨土?何謂無禅、無淨土?這是正確領會《四料簡》的關鍵之所在。

  (2)答釋

  ①釋禅、淨——約教理

  【論文】答: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宗門語不說破,令人參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實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原注:離念靈知者,了無念慮而洞悉前境也)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

  禅和淨土的定義,是屬于佛教教理問題。教理是佛的遺教,即法,是客觀的、真實的、究竟的真理。叁世諸佛皆以法爲師,所以,這是任何人所不能改易的。吾人通過此論明示,首先須明了禅淨的定義,俾便正確地理解永明《四料簡》的真實義。

  禅,畢竟爲何物?論主簡直而言,即爲“真如佛性”,即爲“純真心體”,即爲“離念靈知”。此中,如果說真如佛性、純真心體等詞語,猶可于言诠中領解,則“離念靈知”便不那麼簡單了,便不容許那麼馬虎草率地對待了。萬古以來,吾人掙紮在無邊的生死大苦海中,其實就是爲此“念”之所誤!何謂真如佛性、純真心體?如《大乘起信論》雲:“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大正藏》第32卷576頁上)這就是汝我及一切衆生的“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這也就是上齊諸佛的本來面目。

  同論又雲:“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爲真如。”(同上)一心真如,離名絕相。因言遣言,其可遣者皆爲妄,不可遣者爲真。

  同論中又說:“問曰:若如是者,諸衆生等,雲何隨順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是名隨順。若離于念,名爲得入。”(同上)隨順得入,是謂觀智,即知一切法雖說而無有可說,雖念而無有可念。如是方便隨順,亦即“若離于念,名爲得入”。印光法師在論文中以括弧注曰:“離念靈知者,了無念慮而洞悉前境也。”“了無念慮”,即同“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以離念境界,唯有證得,乃可相應,故曰“得入”。

  此“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純真心體”,究爲何物?不妨更以佛語證之。《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密谛譯,共十卷)卷二,經文雲:“佛告文殊及諸大衆: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于其自住叁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雲何于中有是、非是?”(《大正藏》第19卷112頁中)在諸佛及大菩薩的境界當中,凡夫日常生活中的“見與見緣,並所想相”,猶如患貧血症的人蹲起之際,覺得金星亂飛,“如虛空華,本無所有”,即指此情景,亂竄的金星本來是不存在的,本來完全是“菩提妙淨明體”。

  經文次節雲:“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爲色空及與聞見,如第二月,誰爲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同上112頁中)此中,“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菩提妙淨明體”,吾人似可理解《大乘起信論》所謂“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的“不生不滅”的“心真如”,亦即印光法師論文中所注釋的“禅”義。

  茲據蕅益大師《佛頂文句》,將“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雲何于中有是、非是”稍爲說明:

  “見”者,八識能緣之見分。“見緣”者,八識所緣之相分。此二即是依他起性,如以麻爲繩,亦如依于真月捏成二月也。“所想相”者,于此相見二分,不了唯是依他起性,妄生我法二執,名爲遍計執性。如以繩爲蛇,亦如迷天上月、捉水中月也。

  “如虛空華,本無所有”者,不唯遍計本空,抑且依他如幻。如麻上不唯無實蛇相,亦並無實繩相;真月不唯無影相,亦並無二相也。

  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者,以真如不守自性,于自證上幻成見相二分;只此二分,全是自證之體。所謂正隨緣時,而常不變,如繩(蛇)二分,全體皆即是麻,如天二月,全體即是真月,雲何可分“是”與“非是”耶?

  此“菩提”,亦指四智菩提。所謂第八識之見相二分,元是大圓鏡智菩提妙淨明體;第七識之見相二分,元是平等性智菩提妙淨明體;第六識之見相二分,元是妙觀察智菩提妙淨明體;前五識之見相二分,元是成所作智菩提妙淨明體。

  寂照不二,故“妙”;照而常寂,故“淨”;寂而常照,故“明”。

  (《蕅益大師全集》第6冊3875頁)

  徹悟禅師《我空》偈曰:

  叁心澄湛波間月,四大紛纭空裏花。

  擬向個中尋主宰,程途萬裏未雲賒!

  (《夢東禅師遺集》96頁,香港佛經流通處版)

  禅,最爲關鑰者,是令人“參而自得”。所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是禅的特色。古雲:“大道從來不屬言,擬談玄妙隔天淵。直須能所俱忘卻,始可饑餐困則眠。”

  何謂淨土?淨土者,爲本師釋迦如來以大慈悲心無問自說、天下諸宗共同奉爲修持日課的《佛說阿彌陀經》等淨土經典,以及西天東土馬鳴、龍樹、昙鸾、智者等諸祖垂述諸論典,以此爲依據,憑行人深信切願而勵行持名念佛,求生西方,往生淨土。此則全憑事修而非關空談理性的所謂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以吾人縱然全具理性功德,卻也正因如此,才必須全憑事修有功,方得顯現而獲受用。否則,縱然聰明透頂,能說得天花亂墜,亦無濟于事。

  吾人當知,淨土法門者,實爲因地法藏比丘、果上阿彌陀佛爲利樂有情而莊嚴淨土、度脫上聖下凡一切衆生的法界一大緣起。《華嚴》經王,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爲歸宗結頂的究竟,豈徒然哉!吾人當深思之,當深思之!

  (待 續)  

  【注 釋】

  [1]阿羅漢證“無生果”,有“時解脫”和“不時解脫”的差別。前者爲信行鈍根,須待時及緣具,方得解脫。後者爲法行利根,能于一切時,隨所樂欲,進修善業,不待緣具而得解脫。

  

《《淨土決疑論》講記 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