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觀察于法,以法爲首,守護正法,以法教人,以法護民,乃至野獸蟲魚,不以權杖,以法教令。對管理者,佛陀要求“留意自我修養,以德服人,清廉寬厚,有深信仰,人格向上,行公道中,收攬人心”。說:“雖失王位,不失正法”。強調以德治國、以法治國、德法兼治。曾經,跋耆國問政佛陀,佛陀爲他開了八大方針:
(1) 常常集衆義事,製定政策,解決問題,溝通看法。
(2) 以團結爲大局,君臣上下和順,以王國的利益爲中心。
(3) 保持法律的嚴肅性。
(4) 尊重老人。
(5) 保護婦女,健全家庭,一旦婦女不能得到保護,受到傷害,那麼,會引起父親、丈夫、兒子等的仇恨,國家會陷入災難。
(6) 尊敬靈廟、神殿、寺院、重視宗教、保持權威。
(7) 尊敬修行者,聖人。
(8) 保護環境。
佛陀反對戰爭,認爲戰勝自己才能算戰勝。他說,在戰場上,除了戰敗者,最悲哀的就是戰勝者,一無所得,而徒增傲慢之心。一次,兩個村莊的人在爲爭一條河的水而打架,佛陀趕到,問他們:水貴,還是你們的血貴,村民們被問得啞口無言,終于省悟,于是停止群鬥。
佛教雖反對戰爭,但強調對犯罪者要給予刑罰,刑罰原則:依實情治過,把握治罰時機,寬恕無心之過,嚴罰故意犯罪,不辱人格,依慈心而非憎恨。這就是爲什麼菩薩低眉,慈悲六道,而金剛怒目,降伏四魔。
十一、經濟觀
有一次佛陀講經,一個很窮的人,空著肚子來聽經,佛陀知道後,就叫他先去吃飯,再來聽經,爲此佛陀問弟子:“對一個俗人,貧窮是災難嗎?”“落入債務是災難嗎?”“無錢還債,人們侮辱他是災難嗎?”叁問之後,佛陀自答:“是的,貧窮是災難”。所以,經雲:物質缺乏,貧困流行,導致偷,盜橫行,暴力、凶殺、邪命泛濫,道德信仰消失。佛還說:沒有債務,無瑕的生活,是幸福的象征之一。
從此可以看出,佛教不反對物質文明的進步。
對財富,佛教認爲:要分四分來用,一份日常衣食住行所需;一份儲備,以應急須;一份用于投資;一份用于做功德和福利事業。佛教反對高消費,認爲高消費會引起兩極分化,窮人嫉妒富人,恨富人,富人又防窮人,導致社會不安;導致資源快速消亡;導致無節製的貪欲。對失業者,強調爲其爭取就業機會,而非盲目地給予救濟。強調稅收的合理性、必要性。
強調獲取財物的手段要正確,非暴力。對于腦力勞動,曾有人指責佛陀什麼也沒有做,佛陀回答說:“我同樣工作,犁田、播種,信仰是種子,苦行是雨水,理解是犁,謙虛是犁的杆,智慧是結,沈思是尖和棒,能量的發揮是四腳牛,我這工作的目的,就是爲了人群,使之幸福。”可見,腦力勞動也是一種必要的勞動。
十二、因果觀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佛教強調因果說,認爲,事事物物中,因果律是普遍存在的,在時間上,遍于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在空間上,作用于整個宇宙。佛、菩薩,也受因果律的支配。佛教認爲,人的行爲,不管好壞,都會産生一種潛在的力量,佛教稱之爲“業力”,這種“業力”,時時都蘊藏在人們自己的意識之中,潛意識之中,就如信息存進電腦裏。好的行爲,存進的就是善業,壞的行爲,存進的就是惡業,這業,就是一種內因。這個世間是複雜的,各種形式的外緣不時存在,一旦某種與潛意識中的內因——業力相應的外緣出現,那麼,其結果便會顯現出來,就如電視,你的頻道剛好調到某種相應的頻率,那麼圖相就顯現了。佛教認爲,業力,除非形成某種果報,否則,是不會消失的,就象物理學中,木材雖然燒成灰,但其能量的多少,沒有改變,只是換一種形式存在,人所造的善惡業力也是如此。有造因,必會結果,只是時間問題、地點問題,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如果因與緣合和的快,那麼,報應就及時。有時候,有某種因存在,但外緣還一時遇不到,雖有電,但沒有電燈,那麼,果報一時就出現不了,燈不會亮。但世間是因緣合成的,互相聯系的,複雜的,多彩的,不可能永遠遇不上相應的外緣,今生不遇,那麼,來生,乃至生生世世,總要遭遇,因此,對因果報應,誰也無法逃脫。
有人會說,爲什麼,兩個人犯同樣的罪,爲什麼經常是一個被發現,另一個卻不會被發現,是不是因果也不平等。並非如此,只是因爲,各人的原有業力不同,外緣不同,一句話,各人起點不同,各人以後的努力不同,結果也就不同。佛教的修行,就是爲了抑製原有的惡業,並抑製可能與惡業相應的外緣産生,從而推遲甚至阻止惡報的出現。
十叁、報恩觀
佛教很強調“知恩報恩”,在《本生心地觀經》中說:世出世恩,共有四種,一父母恩、二衆生恩、叁國家恩、是叁寶恩,如是四恩,一切衆生,平等負荷。
①報父母恩:在《父母恩重難報經》中說,我們就是背著父母磨破膝蓋繞著地球走 49圈,也無法報答父母之恩。所以,佛陀要求子女,善待父母。善待父母就是善待堂上真佛。有故事說,一僧每每外出求佛,某日夢中,佛告訴他說:有一人,將倒拖鞋子見你,她就是佛。一日,他回家,夜敲門,其母倒拖鞋子開門,他大悟。
②報國家恩:佛教沒有國界,但是佛教徒是有祖國的,因此,佛陀要求信徒們要報恩自己的祖國。曾經,印度琉璃王率大軍要攻打佛陀故鄉——迦毗羅越國,佛陀知道後,即于琉璃王的行軍路上勸退琉璃王大軍。現在,佛教界也在大力強調“愛國愛教”,因爲國盛教才會興啊。
③報衆生恩:報衆生恩,是指廣大群衆給我們的恩惠,我們該報答,據佛教因緣法則,世界是聯系的,我們的衣、食、住、行,精神生活,無不依賴大衆的提供,因此,要報大衆恩。離開了大衆,就如小雨滴離開江河大海,就要幹掉。
④報叁寶恩:叁寶指佛法僧,是佛教的主體、象征,他是我們佛教徒的指路明燈,我們從教而受惠,當然要愛教報教恩了。
《佛教的基本觀點》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