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基本观点▪P2

  ..续本文上一页,令闻者欢喜。③利行:遵纪守法,服务社会。④同事:与大众同甘共苦,互相参与,分享成功,征对出家人,还多提了一条,即六和:身和同住、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语和无净、见和同解。一句话,要维护团结和安宁。经书上说,一次两个僧人吵架,佛佗一见,一言不说就走了,三天三夜不吃饭,这两个僧人,从此再也不吵架了。

  七、人生观

  佛教人生观认为: ①人人有佛性,无有差别,人人可以成佛。曾经,禅宗六祖慧能,去见五祖弘忍大师,大师问他干什么,他回答说,要作佛,大师反问他:你这南蛮子还能成佛,慧能说:人有南北,难道佛性也有南北吗?②人的本性是善,只是后天的污染才导致变坏,这与儒家的“人之初、性本善”同。③人是由地、水、火、风、空、意识等构成,一旦这些元素散离,人体便不存在,但人的业力长存,这业力会影响你来生的品质。④佛教认为,人的生死,只是生命长河中的一场小戏曲,佛教叫作分段生死,不是人一死,就一切结束了。

  据因缘法则,人生无法自我把握,苦空无常、苦围绕着人生,人生时时处处与物、与人、与心、与欲望、与自然产生矛盾,佛教列举了八种苦:如生苦,婴儿出生,都是啼哭,没有微笑的,老苦、痛苦、死苦、恩爱冤仇苦、求不得苦、莫明其妙的忧心苦。苦是一种存在,佛陀要我们正视他,而不是逃避他。佛陀讲苦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了解苦的真相,然后,进一步去寻找消灭苦的方法,因此,了解苦,正视苦,只是一个过程,而寻找苦的原因,解决的办法,才更重要。佛说,苦源于人类的无知,这无知指贪、嗔 、痴、疑、傲慢等不健康的心态。佛陀以为,人有佛性,但是,现在,人的佛性被无知的心态蒙蔽了,就象明镜蒙上灰尘,发不出光。修行,就是为了扫除这明镜上的灰尘。神秀说:身为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去除贪、嗔、痴等,重放镜中光明,让大海的波涛平息下来,使佛性显现,我们就能获得解脱、自由和快乐。

  八、修行观

  佛教认为:要获得证悟,就要有适当的方法修行,修行就是为改变命运而斗争。佛陀出生于世间,成佛于世间,去世于世间,世间大舞台,就是佛门的小道场。修行,首先要做个好人。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方法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实践六度、八正道。

  什么是六度:

  ( 1)布施:布施精神、物质,乃到自己的身心,许多英雄人物为救他人,牺牲自己,就是大布施。

  ( 2)持戒:持好戒律,不犯规矩,广义地说,即要遵纪守法。

  ( 3)忍辱:怎么忍,A辱境来时,无法回避,强制忍下去;B不与之计较,退一步,让三分,念佛,仗念佛之力,转移注意力;C从因缘上看,为什么我招辱,必有前因,此只还债而已;D智慧观照自己,本来,人是无常、无我的,我只是假名、假合,打一下、骂一句,又不损失我什么,我的善心,我的佛性照样存在,也就看开了;E辱境当前,不恼不怒,反而以慈悲心,同情心,去原谅他的无知,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去帮助他、开导他。佛教很看重忍,认为不忍之火将烧毁功德林,往往小不忍则乱大谋。

  ( 4)精进:即要努力地工作、修行。我们在上晚课时,经常念的几句话是:“今日已过了,命亦随着消减,如少水鱼,有什么快乐,大众啊,要努力精进呀,就如火烧头发一样,不能放逸”,佛教强调精进、积极、进取,同时,也强调要劳逸结合。

  曾经,佛陀有个弟子,叫阿那律,一次,佛讲经,他在打嗑睡,佛就说他: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他听后,很惭愧,从此,非常努力的修行,不休息、不睡觉,以致把眼睛给瞎了,佛陀知道后,来到阿那律处,问阿那律:

  佛:一张琴,弦太松了,会怎么样?

  阿:弹不出声音。

  佛:弦太紧了,会怎样?

  阿:会断掉。

  因此,佛陀说,做什么,都要走中道,不可偏于一端。

  ( 5 )禅定:有些人以为:坐禅一定就是傻傻地坐着,为此,禅宗有个典故说:禅师道一,到湖南南岳,每日静坐,禅师怀让知道后,就拿起一块砖到他静坐的地方,往石头上磨呀磨,道一禅师很好奇,就问他,磨砖干什么,怀让禅师回答说:磨砖做镜子,道一奇怪地问:磨砖还能作镜子?怀让反问他:磨砖不成镜,你死坐还能成佛?其实,禅坐不拘于形式的,六祖大师以为:行、住、坐、卧无不是禅,只要保持有禅的心态,以平常心对待事物,那么,无不是禅。禅是什么,从一般的角度说,禅就是心安理得、平心静气,安详和平。有一次,禅宗初主达磨大师来到少林寺,二祖慧可前往求法,初祖问二祖:你来作什么,二祖说:我心很不安,请大师为我安心,初祖直指二祖问:把心拿来,我给你安。二祖要拿自己的心,心在何处,心不可得呀,他回答到:心不可得。初祖说:我已为你安好心了。可见,安心、心安,即是禅的境界。从特殊角度说,禅是不立文字,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可自我体会、感受,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从禅宗的传承上也可以看出,曾经,佛陀在会上讲经,讲一半,突然停下,手持一朵花,面向大家,一言不发,大家都不知道佛陀的意思,这时,其中的大迦叶尊者,突然微微一笑,他一笑,佛陀马上当众宣布:我的微妙心法,已传给大迦叶尊者了。

  ( 6 )智慧:即对宇宙真相的真理性认识,佛教认为,由戒生定,由定可生智慧。

  有的人很有聪明才智,如苏东坡,他曾写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佛印和尚看后,在诗稿上批下“放屁”二字,苏东坡知道后,大发雷霆,连夜渡江,找佛印和尚论理,佛印哈哈一笑说: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被一屁打过江,苏东坡一听,好生惭愧。这故事说明,单有智慧不够,还要实践。

  什么是八正道:

  ( 1 )正见:知道人生是苦,知道苦生起的原因,知道灭苦的方法,这是正见。

  ( 2 )正思:有意帮助别人,不想侵害别人,不主观主义,尊重客观,这是正思。

  ( 3 )正语:不说假话,话不伤人,不说坏话,不说脏话,称为正语。

  ( 4 )正业:指要从事正当的职业,在佛教中,把贩毒、贩卖妇女等等列为非正业,甚至把算命等也列入非正业之中。

  ( 5 )正命:圣洁的生活,断绝邪恶腐朽的生活。

  ( 6 )正精进:积极上进,令生诸善念,使断诸恶念;做诸善事,断诸恶事。 

  ( 7 )正念:仔细观察,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A .观身不净:观察肉体,是血、肉、皮、汗、骨头、五脏、毛发等杂质构成,所以,佛说,身体只是一具臭皮囊,一个皮装的拉圾袋,不值得贪恋,不管多美,都要以平常心视之。

  B .观受是苦:佛教认为,有感受都是苦,冷了是苦,热了也是苦,痛苦是一种苦,而欢乐也是一种苦,因为,欢乐是暂时的,随之而来的是苦。佛说:乐是苦因,为什么这么说?比如吸毒者,刚吸时,好舒服,上瘾后,副作用来了。夫妻恩爱很高兴,但总要分手,或短分,或永久的分,分手时,就悲悲切切,乃至生死别离。有个叫“歌女乞牛”故事的说:从前有个歌女,向一位富翁讨一只牛,富翁无意给她,故意为难她道:“你能日夜唱歌不停,唱满一年,我便给你这只牛”,歌女道:“这个很容易,但不知你可能听。”富翁道:“我能够”。说罢,歌女便唱起来,一连唱了三日三夜,富翁也听了三日三夜,再听几日富翁疲倦不堪,实在不能再听下去了,立刻将牛给了歌女,教她不要再唱了。

  C .观心无常:佛经比喻,人心如猿猴,跳来跳去,没一刻安宁,且不可把握,这就是为什么,人总是喜怒无常。知道心是无常的,对人事的更变,也就看得开,任他去。佛经说:乱心如狂象,会踏死人,要用铁钩牵住他鼻子,怎么牵住他,那就靠修行的功夫了。

  D .观法无我:观法无我,这法,指的是世间万物,佛教认为,万物无实体,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亦作如是观。并说诸法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佛经中,有个故事说:一个国王,给他女儿花环,他不要,而要水泡,下雨了,国王让小女儿自己去拣,她一碰水泡就破,小女孩终于明白,说:水泡虚幻,世间现象,何不如此。

  ( 8 )正定:红尘之中,心不散乱,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经书说:一切众生,为物所转,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以上六度、八正道,归结起来,就是戒、定、慧三字。

  九、教育观

  佛陀是个导师,是个最好的老师。他说:教育,引领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照亮人类的心智。又说:教育,点亮了一盏灯,于是,眼睛亮了,智慧生起,智识生起。在佛陀看来,受教育是人权,他说:我要广开教育之门。他的学生有三教九流,有王候公卿,也有强盗娼妓。佛陀认为,教育是为了提升人类的智慧,升华人类的感情,强化人类的技能。但是,佛陀不认为强化技能是重要的,只是一种附带而已。佛教认为,教育,不是为了以后找职业方便和为了以后有实力与人竟争,而是为了提升被教育者的品质、道德。佛陀认为,人人可被教育成功,因为,人人有佛性,先天是好的。在教育方法上,佛教以为,要随机逗教,即因材施教,要考虑到学生的年纪、知识结构、人生经验、态度等等。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父子关系。讲究以身作则,理论实践相结合。并且认为,教育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救渡人类,进而救渡所有众生,他说:我的法如小船,只为渡河,不是让你背着上岸。手指头指月亮,是为了让你看见月亮,不是为了让你看指头。

  十、政治观

  根据因缘法则,世界是相联系的,修行者也无法独立在政治之外,因此,佛陀也关心政治现象,并有他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他曾说:要以法立法…

《佛教的基本观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开光的意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