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基本觀點▪P2

  ..續本文上一頁,令聞者歡喜。③利行:遵紀守法,服務社會。④同事:與大衆同甘共苦,互相參與,分享成功,征對出家人,還多提了一條,即六和:身和同住、意和同悅、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語和無淨、見和同解。一句話,要維護團結和安甯。經書上說,一次兩個僧人吵架,佛佗一見,一言不說就走了,叁天叁夜不吃飯,這兩個僧人,從此再也不吵架了。

  七、人生觀

  佛教人生觀認爲: ①人人有佛性,無有差別,人人可以成佛。曾經,禅宗六祖慧能,去見五祖弘忍大師,大師問他幹什麼,他回答說,要作佛,大師反問他:你這南蠻子還能成佛,慧能說:人有南北,難道佛性也有南北嗎?②人的本性是善,只是後天的汙染才導致變壞,這與儒家的“人之初、性本善”同。③人是由地、水、火、風、空、意識等構成,一旦這些元素散離,人體便不存在,但人的業力長存,這業力會影響你來生的品質。④佛教認爲,人的生死,只是生命長河中的一場小戲曲,佛教叫作分段生死,不是人一死,就一切結束了。

  據因緣法則,人生無法自我把握,苦空無常、苦圍繞著人生,人生時時處處與物、與人、與心、與欲望、與自然産生矛盾,佛教列舉了八種苦:如生苦,嬰兒出生,都是啼哭,沒有微笑的,老苦、痛苦、死苦、恩愛冤仇苦、求不得苦、莫明其妙的憂心苦。苦是一種存在,佛陀要我們正視他,而不是逃避他。佛陀講苦的目的,是爲了讓我們了解苦的真相,然後,進一步去尋找消滅苦的方法,因此,了解苦,正視苦,只是一個過程,而尋找苦的原因,解決的辦法,才更重要。佛說,苦源于人類的無知,這無知指貪、嗔 、癡、疑、傲慢等不健康的心態。佛陀以爲,人有佛性,但是,現在,人的佛性被無知的心態蒙蔽了,就象明鏡蒙上灰塵,發不出光。修行,就是爲了掃除這明鏡上的灰塵。神秀說:身爲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去除貪、嗔、癡等,重放鏡中光明,讓大海的波濤平息下來,使佛性顯現,我們就能獲得解脫、自由和快樂。

  八、修行觀

  佛教認爲:要獲得證悟,就要有適當的方法修行,修行就是爲改變命運而鬥爭。佛陀出生于世間,成佛于世間,去世于世間,世間大舞臺,就是佛門的小道場。修行,首先要做個好人。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修行方法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實踐六度、八正道。

  什麼是六度:

  ( 1)布施:布施精神、物質,乃到自己的身心,許多英雄人物爲救他人,犧牲自己,就是大布施。

  ( 2)持戒:持好戒律,不犯規矩,廣義地說,即要遵紀守法。

  ( 3)忍辱:怎麼忍,A辱境來時,無法回避,強製忍下去;B不與之計較,退一步,讓叁分,念佛,仗念佛之力,轉移注意力;C從因緣上看,爲什麼我招辱,必有前因,此只還債而已;D智慧觀照自己,本來,人是無常、無我的,我只是假名、假合,打一下、罵一句,又不損失我什麼,我的善心,我的佛性照樣存在,也就看開了;E辱境當前,不惱不怒,反而以慈悲心,同情心,去原諒他的無知,設身處地地爲他著想,去幫助他、開導他。佛教很看重忍,認爲不忍之火將燒毀功德林,往往小不忍則亂大謀。

  ( 4)精進:即要努力地工作、修行。我們在上晚課時,經常念的幾句話是:“今日已過了,命亦隨著消減,如少水魚,有什麼快樂,大衆啊,要努力精進呀,就如火燒頭發一樣,不能放逸”,佛教強調精進、積極、進取,同時,也強調要勞逸結合。

  曾經,佛陀有個弟子,叫阿那律,一次,佛講經,他在打嗑睡,佛就說他: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他聽後,很慚愧,從此,非常努力的修行,不休息、不睡覺,以致把眼睛給瞎了,佛陀知道後,來到阿那律處,問阿那律:

  佛:一張琴,弦太松了,會怎麼樣?

  阿:彈不出聲音。

  佛:弦太緊了,會怎樣?

  阿:會斷掉。

  因此,佛陀說,做什麼,都要走中道,不可偏于一端。

  ( 5 )禅定:有些人以爲:坐禅一定就是傻傻地坐著,爲此,禅宗有個典故說:禅師道一,到湖南南嶽,每日靜坐,禅師懷讓知道後,就拿起一塊磚到他靜坐的地方,往石頭上磨呀磨,道一禅師很好奇,就問他,磨磚幹什麼,懷讓禅師回答說:磨磚做鏡子,道一奇怪地問:磨磚還能作鏡子?懷讓反問他:磨磚不成鏡,你死坐還能成佛?其實,禅坐不拘于形式的,六祖大師以爲:行、住、坐、臥無不是禅,只要保持有禅的心態,以平常心對待事物,那麼,無不是禅。禅是什麼,從一般的角度說,禅就是心安理得、平心靜氣,安詳和平。有一次,禅宗初主達磨大師來到少林寺,二祖慧可前往求法,初祖問二祖:你來作什麼,二祖說:我心很不安,請大師爲我安心,初祖直指二祖問:把心拿來,我給你安。二祖要拿自己的心,心在何處,心不可得呀,他回答到:心不可得。初祖說:我已爲你安好心了。可見,安心、心安,即是禅的境界。從特殊角度說,禅是不立文字,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只可自我體會、感受,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從禅宗的傳承上也可以看出,曾經,佛陀在會上講經,講一半,突然停下,手持一朵花,面向大家,一言不發,大家都不知道佛陀的意思,這時,其中的大迦葉尊者,突然微微一笑,他一笑,佛陀馬上當衆宣布:我的微妙心法,已傳給大迦葉尊者了。

  ( 6 )智慧:即對宇宙真相的真理性認識,佛教認爲,由戒生定,由定可生智慧。

  有的人很有聰明才智,如蘇東坡,他曾寫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佛印和尚看後,在詩稿上批下“放屁”二字,蘇東坡知道後,大發雷霆,連夜渡江,找佛印和尚論理,佛印哈哈一笑說:你不是八風吹不動嗎,怎麼被一屁打過江,蘇東坡一聽,好生慚愧。這故事說明,單有智慧不夠,還要實踐。

  什麼是八正道:

  ( 1 )正見:知道人生是苦,知道苦生起的原因,知道滅苦的方法,這是正見。

  ( 2 )正思:有意幫助別人,不想侵害別人,不主觀主義,尊重客觀,這是正思。

  ( 3 )正語:不說假話,話不傷人,不說壞話,不說髒話,稱爲正語。

  ( 4 )正業:指要從事正當的職業,在佛教中,把販毒、販賣婦女等等列爲非正業,甚至把算命等也列入非正業之中。

  ( 5 )正命:聖潔的生活,斷絕邪惡腐朽的生活。

  ( 6 )正精進:積極上進,令生諸善念,使斷諸惡念;做諸善事,斷諸惡事。 

  ( 7 )正念:仔細觀察,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A .觀身不淨:觀察肉體,是血、肉、皮、汗、骨頭、五髒、毛發等雜質構成,所以,佛說,身體只是一具臭皮囊,一個皮裝的拉圾袋,不值得貪戀,不管多美,都要以平常心視之。

  B .觀受是苦:佛教認爲,有感受都是苦,冷了是苦,熱了也是苦,痛苦是一種苦,而歡樂也是一種苦,因爲,歡樂是暫時的,隨之而來的是苦。佛說:樂是苦因,爲什麼這麼說?比如吸毒者,剛吸時,好舒服,上瘾後,副作用來了。夫妻恩愛很高興,但總要分手,或短分,或永久的分,分手時,就悲悲切切,乃至生死別離。有個叫“歌女乞牛”故事的說:從前有個歌女,向一位富翁討一只牛,富翁無意給她,故意爲難她道:“你能日夜唱歌不停,唱滿一年,我便給你這只牛”,歌女道:“這個很容易,但不知你可能聽。”富翁道:“我能夠”。說罷,歌女便唱起來,一連唱了叁日叁夜,富翁也聽了叁日叁夜,再聽幾日富翁疲倦不堪,實在不能再聽下去了,立刻將牛給了歌女,教她不要再唱了。

  C .觀心無常:佛經比喻,人心如猿猴,跳來跳去,沒一刻安甯,且不可把握,這就是爲什麼,人總是喜怒無常。知道心是無常的,對人事的更變,也就看得開,任他去。佛經說:亂心如狂象,會踏死人,要用鐵鈎牽住他鼻子,怎麼牽住他,那就靠修行的功夫了。

  D .觀法無我:觀法無我,這法,指的是世間萬物,佛教認爲,萬物無實體,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亦作如是觀。並說諸法無人相、無我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佛經中,有個故事說:一個國王,給他女兒花環,他不要,而要水泡,下雨了,國王讓小女兒自己去揀,她一碰水泡就破,小女孩終于明白,說:水泡虛幻,世間現象,何不如此。

  ( 8 )正定:紅塵之中,心不散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經書說:一切衆生,爲物所轉,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以上六度、八正道,歸結起來,就是戒、定、慧叁字。

  九、教育觀

  佛陀是個導師,是個最好的老師。他說:教育,引領人們從黑暗走向光明,照亮人類的心智。又說:教育,點亮了一盞燈,于是,眼睛亮了,智慧生起,智識生起。在佛陀看來,受教育是人權,他說:我要廣開教育之門。他的學生有叁教九流,有王候公卿,也有強盜娼妓。佛陀認爲,教育是爲了提升人類的智慧,升華人類的感情,強化人類的技能。但是,佛陀不認爲強化技能是重要的,只是一種附帶而已。佛教認爲,教育,不是爲了以後找職業方便和爲了以後有實力與人竟爭,而是爲了提升被教育者的品質、道德。佛陀認爲,人人可被教育成功,因爲,人人有佛性,先天是好的。在教育方法上,佛教以爲,要隨機逗教,即因材施教,要考慮到學生的年紀、知識結構、人生經驗、態度等等。老師與學生的關系是父子關系。講究以身作則,理論實踐相結合。並且認爲,教育只是一種手段,目的是爲了救渡人類,進而救渡所有衆生,他說:我的法如小船,只爲渡河,不是讓你背著上岸。手指頭指月亮,是爲了讓你看見月亮,不是爲了讓你看指頭。

  十、政治觀

  根據因緣法則,世界是相聯系的,修行者也無法獨立在政治之外,因此,佛陀也關心政治現象,並有他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張。他曾說:要以法立法…

《佛教的基本觀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開光的意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