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基本观点

  佛教的基本观点

  一、教主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 2500 年前出生于现今尼泊尔,与中国孔子同时期人。他诞生时,天地震动、百鸟朝鸣、九龙吐水、彩霞纷飞,一从母体落地便独自行走七步,步步脚底莲花,且指天划地地宣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成语唯我独尊就来自这里。在佛教里,唯我独尊并非贬意,而是一种自信的象征。当年,广东丹霞山有位丹霞禅师,一天,搬动大殿的木佛用于烧火,别人大惊,问他干什么,他说,烧了看看有没有舍利。舍利是出家人去世火化后,留下的一种固体。别人说,木佛哪有舍利。丹霞就回答,没有舍利算什么真佛。他指自己,真佛在这。后来,丹霞禅师成了著名的禅宗祖师。这则故事,也成了有名的公案。释迦牟尼 25 岁时,有一说是 19 岁时,入山求道,少吃少穿少睡,做了六年的苦行修炼者,以致瘦骨如材,但没有获得成就。他体会到,靠苦行和折磨身体是不能解脱的明白到,修道贵在修心,克服心理的缺陷,才是解脱的上策。于是,他接受了一个牧羊女的牛奶供养。身体复原后,于一个星光灿烂,圆月当空的夜晚,即十五月圆日,禅坐于一棵菩提树下,并发下誓愿说:不证悟解脱,不起此座。经过一段强有力的禅定观照,于黎明时分,石破天惊、天地浮沉,终于证道开悟,获得解脱,成为一个圆满的觉悟者即佛陀。以后,他在印度大陆等地走南闯北,宣扬他的主张,共 49 年, 80 岁时去世。现存的经书,就是他的教法,由后人结集流传而来的。

  佛陀出家的原因,据经书说:因为他出城时,看到步履艰难的老人,痛苦万状的病人,僵硬可怕的死人,以及烈日炎炎下干活的农夫,颈上勒着粗绳不断受鞭打的耕牛以及小鸟吃虫等境象后,感到人生无常、凄凉,动物界苦痛、残酷,为此,他想出家,他想寻找这些缺陷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既为了拯救自己,也为了拯救他人,拯救世界。

  二、基本教义

  ( 1 )因缘法则:佛教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皆遵循因缘法则而生灭。佛陀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什么是因,即事物的内部原因,什么是缘,即事物的外部条件。佛陀认为,内因和外缘的和合,便产生了万事万物,如氢气与氧气在某一条件下一合和,便成了水。而内因和外缘,一旦离散,万事万物便消灭,如水在某种条件下一分离便又成了氢和氧。

  ( 2 )无常法则:这世界,既然因缘而成,佛陀又推理出无常法则,即世间事物无法恒常。自然界的沧海桑田,人类的生老病死,一切都在生住异灭中。果子看似不动,实际上,时刻在腐朽之中。地球,亿万年后,也有毁灭的一天。佛教本身,到一定时候,也将不复存在。名利、地位、金钱,何不如此。因此,存在是暂时的现象,变化和运动才是事物永恒的本质。

  ( 3 )空的法则:从无常原则,佛陀又推出空的法则,万物无常,不能久远,终归灭亡,因此是空的。佛家的空,不是指不存在,而是指不能永恒地存在。不能把空,理解为空空如也的空,什么也没有的空。有人以为,四大皆空,是指财、色、名、利空,这是误解,实际是指地、水、火、风空。佛家的空,实际上是一种妙有,说空,又有形式的存在,这形式,这现象,可以被我们利用,我们可以假借现象追求本质上的东西,追求真善美的东西,佛家用词是:以假修真。

  ( 4 )无我法则:从空的法则,佛陀又推理出无我原则。这世间的万事万物,变化无常,没有我的存在。如果有我,就可以自我主宰,我要怎样就怎样,我要不病、不死,我要入地、我要飞天,我要一口喝干大海,但我们做不到,我们无法把握自己。我们只是某种意识和元素的因缘合成,因缘一散,我们就不存在了,我们所讲的我,是假我,只是假名,称呼而已。由此可知,诸法无我。无我,也就无主宰。自我尚且不能主宰,如何主宰别人,可见,这世间也没有主宰者。

  ( 5 )联系法则:从因缘的法则,佛陀又推出联系的法则,认为,这世界,是相互因缘、相互因果、相互联系的,就如一张互动的网,牵起一角,就动了全部。佛陀说,不能只看见树木,而没有看见森林。从此意义上,则人与人、社会与社会,需要同舟共济,需要互助,应该共荣。

  ( 6 )命自我立法则:从因缘的法则,我们还可以看到命自我立原则,即自己命运自己把握。既然事物由因缘合和产生,那么,改变因缘,结果也就会相应改变。出家人的修行,就是为了改变因缘。创造好因,创造好缘,就会改造因缘,改造命运。佛陀反对算命,因为,因缘是随时可以改变的,那么,何来固定结果的命运可言。

  三、宗教观

  一般来说,作为宗教,都有一个主宰者,但佛教没有,据佛教,佛是加持者,增上缘者,但不是主宰者,不是万能者,也不是救世主,他无法直接给人降福,也无法直接给人惩罚。如果烧香纯碎就是为了求佛保佑他生官发财,或什么的,那么是无法实现的。烧香、献花,只是为了表达我们对佛陀的敬意以及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如果佛陀万能,凭他的慈悲,早已把他的弟子超升,何必要弟子苦苦修行,因此,佛陀无法为你的升坠全权负责。据佛教,主宰命运的还是自己,是各人自己的所作所为。自己造什么因,便有什么果。我们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命运自己创造,自己才是自己的依靠。记得天主教说,主救自救者。佛陀能救的也是自救者。有个故事说,观音菩萨挂念珠,人问念谁?观音菩萨回答说:念观音菩萨。为什么?求人不如求己嘛,这就叫各人吃饭各人饱,如人饮水冷暖只有自知。那么,信佛干什么,佛陀说,他只是个导师,只是个引路人,给迷路人方向,具体的道路。他又说,他只是个医生,给病人灵丹妙药,但是,如你不睁开眼睛,不迈开步子,或只迈开步子,不继续走下去,那么,不能走出迷途,不能到达目标,信徒自己不吃药,不能康复。他曾有个比喻说:一根木头,在河流中,怎样才能顺利地流到海里呢?那必须,不搁浅在两岸,不沉入水底,不被人中途捞走,那样,才能流到海里。佛法的作用,就是教你那棵木棍如何能不搁两岸,如何能不沉入水底,如何能不被人捞走,而终入大海。

  四、信仰观

  一般宗教,强调绝对的信仰,但佛教没有,佛教反对盲目信仰,盲目的崇拜。强调正信、理信、智信。不反对起疑、存疑。禅宗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佛陀要求他的弟子,要去疑问佛陀,检验佛陀。他说:疑问我,检验我,学习我,只有那样,你才知道,我是否是个智慧的觉者,如你发现我确是个智慧的觉者,你来信仰我。佛陀又说:你应该用你的眼睛和耳朵来疑问我,看我做了些什么,听我说了些什么,据此,你可以检验出我的精神是否纯洁,当你发现,我是纯洁的,那么,你接受我。他还说:聪明人试金,用火烧、刀砍,你们应检验我的话,不要因为尊敬我就没有疑问地接受。佛教的这种允许疑问教主检验教主的风格,可以说是相当包容、民主的。在佛教中,教主被摆在第二,摆在第一位的是教义,所以佛陀临终教诲弟子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五、世界观

  佛教认为:宇宙,从时间上看,无始无终,空间上看,无边无际。这无边无际的含义包括:大到无边无际,小到无边无际。再小的东西还可以分析下去,此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坐微尘里转大*轮,芥子可纳须弥山是也。佛教认为,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个点而已,定义宇宙为三千大千世界。认为宇宙空间本来就如此存在。虽然,佛陀对宇宙进行了分析,但是,他反对人们把过多的时间投入这方面的讨论之中。佛陀认为:了解这些问题,不是当务之急,作为修行者,当务之急,是修行是解脱。他比喻说:一个人被毒箭射中,不是先去了解箭从什么地方来,谁射的,而是要先拨箭,先治伤、消毒,如果先追究箭的来源,那么,来源尚未查清,人已死了。佛教把宇宙即三千大千世界作了区分:一方面是凡夫世界,如我们这地球,另一方面,是圣者的世界,如西方极乐净土。当然,凡夫的世界,同样可以产生圣者,居住圣者,而且,西方世界中的圣者无一不是由凡夫世界而来。

  六、道德观

  佛教认为,从效果上看,人们起心动念,说话做事,能引起好的结果就是善,反之是恶。据佛教,区分善恶的界限,大致分四种:对自己对他人皆有利,是大善;对己不利,但对他人有利是善;对自己对他人皆不利是大恶;对己有利对他人不利是恶。在这道德的实践上最基本内容是五戒。五戒即, ① 不杀生,佛教认为,任何生命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皆有生存的权利,不可加害。不杀生的核心是培养仁慈之心,反对以强凌弱。 ②不偷盗,即不予不取。据说,有人请弘一法师写字,他写好后,把字寄给索取者的同时,把剪下的杂纸条也一同寄还,持戒精严如此。③不邪淫,即不婚外性关系,包括与动物、意淫等。④不妄语,即不说假话,不说艳词等,佛教说,说假话,就如逆风举火,烧的是自己,又如朝天吐痰,脏的会是自己。⑤不饮酒,酒,在佛教中,等同麻醉物,《大智度论》中,有一个故事说,有个人,为了饮酒,把邻居家的鹅抓来杀了做小菜,领居女主人来找鹅时,他骗她说没看见,并在酒意之下非礼了女邻居,因为要喝酒引发了杀、盗、淫、妄。佛教说,喝酒伤身、伤智、伤财、伤后代。当然,对五戒,也有破例的时候。比如,为了当药用,就可饮酒,此是方便法门,另当别论。

  佛教道德的宗旨是利他自利,福建省佛教协会前任会长妙湛法师临终遗言:勿忘世上苦人多,这就是佛教道德最典型的表现。“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得离苦”,其实,利他的同时也是在利己。佛教道德还表现在佛教的四摄法门中,即①布施:物质的布施,精神的布施,布施是为了去贪心,令人难舍能舍。②爱语:热心待人,诚恳待人,以慈悲心待人,语如春风…

《佛教的基本观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开光的意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