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基本觀點
一、教主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 2500 年前出生于現今尼泊爾,與中國孔子同時期人。他誕生時,天地震動、百鳥朝鳴、九龍吐水、彩霞紛飛,一從母體落地便獨自行走七步,步步腳底蓮花,且指天劃地地宣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成語唯我獨尊就來自這裏。在佛教裏,唯我獨尊並非貶意,而是一種自信的象征。當年,廣東丹霞山有位丹霞禅師,一天,搬動大殿的木佛用于燒火,別人大驚,問他幹什麼,他說,燒了看看有沒有舍利。舍利是出家人去世火化後,留下的一種固體。別人說,木佛哪有舍利。丹霞就回答,沒有舍利算什麼真佛。他指自己,真佛在這。後來,丹霞禅師成了著名的禅宗祖師。這則故事,也成了有名的公案。釋迦牟尼 25 歲時,有一說是 19 歲時,入山求道,少吃少穿少睡,做了六年的苦行修煉者,以致瘦骨如材,但沒有獲得成就。他體會到,靠苦行和折磨身體是不能解脫的明白到,修道貴在修心,克服心理的缺陷,才是解脫的上策。于是,他接受了一個牧羊女的牛奶供養。身體複原後,于一個星光燦爛,圓月當空的夜晚,即十五月圓日,禅坐于一棵菩提樹下,並發下誓願說:不證悟解脫,不起此座。經過一段強有力的禅定觀照,于黎明時分,石破天驚、天地浮沈,終于證道開悟,獲得解脫,成爲一個圓滿的覺悟者即佛陀。以後,他在印度大陸等地走南闖北,宣揚他的主張,共 49 年, 80 歲時去世。現存的經書,就是他的教法,由後人結集流傳而來的。
佛陀出家的原因,據經書說:因爲他出城時,看到步履艱難的老人,痛苦萬狀的病人,僵硬可怕的死人,以及烈日炎炎下幹活的農夫,頸上勒著粗繩不斷受鞭打的耕牛以及小鳥吃蟲等境象後,感到人生無常、淒涼,動物界苦痛、殘酷,爲此,他想出家,他想尋找這些缺陷的原因和解決的辦法,既爲了拯救自己,也爲了拯救他人,拯救世界。
二、基本教義
( 1 )因緣法則:佛教認爲,世間的萬事萬物,皆遵循因緣法則而生滅。佛陀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什麼是因,即事物的內部原因,什麼是緣,即事物的外部條件。佛陀認爲,內因和外緣的和合,便産生了萬事萬物,如氫氣與氧氣在某一條件下一合和,便成了水。而內因和外緣,一旦離散,萬事萬物便消滅,如水在某種條件下一分離便又成了氫和氧。
( 2 )無常法則:這世界,既然因緣而成,佛陀又推理出無常法則,即世間事物無法恒常。自然界的滄海桑田,人類的生老病死,一切都在生住異滅中。果子看似不動,實際上,時刻在腐朽之中。地球,億萬年後,也有毀滅的一天。佛教本身,到一定時候,也將不複存在。名利、地位、金錢,何不如此。因此,存在是暫時的現象,變化和運動才是事物永恒的本質。
( 3 )空的法則:從無常原則,佛陀又推出空的法則,萬物無常,不能久遠,終歸滅亡,因此是空的。佛家的空,不是指不存在,而是指不能永恒地存在。不能把空,理解爲空空如也的空,什麼也沒有的空。有人以爲,四大皆空,是指財、色、名、利空,這是誤解,實際是指地、水、火、風空。佛家的空,實際上是一種妙有,說空,又有形式的存在,這形式,這現象,可以被我們利用,我們可以假借現象追求本質上的東西,追求真善美的東西,佛家用詞是:以假修真。
( 4 )無我法則:從空的法則,佛陀又推理出無我原則。這世間的萬事萬物,變化無常,沒有我的存在。如果有我,就可以自我主宰,我要怎樣就怎樣,我要不病、不死,我要入地、我要飛天,我要一口喝幹大海,但我們做不到,我們無法把握自己。我們只是某種意識和元素的因緣合成,因緣一散,我們就不存在了,我們所講的我,是假我,只是假名,稱呼而已。由此可知,諸法無我。無我,也就無主宰。自我尚且不能主宰,如何主宰別人,可見,這世間也沒有主宰者。
( 5 )聯系法則:從因緣的法則,佛陀又推出聯系的法則,認爲,這世界,是相互因緣、相互因果、相互聯系的,就如一張互動的網,牽起一角,就動了全部。佛陀說,不能只看見樹木,而沒有看見森林。從此意義上,則人與人、社會與社會,需要同舟共濟,需要互助,應該共榮。
( 6 )命自我立法則:從因緣的法則,我們還可以看到命自我立原則,即自己命運自己把握。既然事物由因緣合和産生,那麼,改變因緣,結果也就會相應改變。出家人的修行,就是爲了改變因緣。創造好因,創造好緣,就會改造因緣,改造命運。佛陀反對算命,因爲,因緣是隨時可以改變的,那麼,何來固定結果的命運可言。
叁、宗教觀
一般來說,作爲宗教,都有一個主宰者,但佛教沒有,據佛教,佛是加持者,增上緣者,但不是主宰者,不是萬能者,也不是救世主,他無法直接給人降福,也無法直接給人懲罰。如果燒香純碎就是爲了求佛保佑他生官發財,或什麼的,那麼是無法實現的。燒香、獻花,只是爲了表達我們對佛陀的敬意以及以他爲榜樣,向他學習。如果佛陀萬能,憑他的慈悲,早已把他的弟子超升,何必要弟子苦苦修行,因此,佛陀無法爲你的升墜全權負責。據佛教,主宰命運的還是自己,是各人自己的所作所爲。自己造什麼因,便有什麼果。我們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命運自己創造,自己才是自己的依靠。記得天主教說,主救自救者。佛陀能救的也是自救者。有個故事說,觀音菩薩挂念珠,人問念誰?觀音菩薩回答說:念觀音菩薩。爲什麼?求人不如求己嘛,這就叫各人吃飯各人飽,如人飲水冷暖只有自知。那麼,信佛幹什麼,佛陀說,他只是個導師,只是個引路人,給迷路人方向,具體的道路。他又說,他只是個醫生,給病人靈丹妙藥,但是,如你不睜開眼睛,不邁開步子,或只邁開步子,不繼續走下去,那麼,不能走出迷途,不能到達目標,信徒自己不吃藥,不能康複。他曾有個比喻說:一根木頭,在河流中,怎樣才能順利地流到海裏呢?那必須,不擱淺在兩岸,不沈入水底,不被人中途撈走,那樣,才能流到海裏。佛法的作用,就是教你那棵木棍如何能不擱兩岸,如何能不沈入水底,如何能不被人撈走,而終入大海。
四、信仰觀
一般宗教,強調絕對的信仰,但佛教沒有,佛教反對盲目信仰,盲目的崇拜。強調正信、理信、智信。不反對起疑、存疑。禅宗說: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佛陀要求他的弟子,要去疑問佛陀,檢驗佛陀。他說:疑問我,檢驗我,學習我,只有那樣,你才知道,我是否是個智慧的覺者,如你發現我確是個智慧的覺者,你來信仰我。佛陀又說:你應該用你的眼睛和耳朵來疑問我,看我做了些什麼,聽我說了些什麼,據此,你可以檢驗出我的精神是否純潔,當你發現,我是純潔的,那麼,你接受我。他還說:聰明人試金,用火燒、刀砍,你們應檢驗我的話,不要因爲尊敬我就沒有疑問地接受。佛教的這種允許疑問教主檢驗教主的風格,可以說是相當包容、民主的。在佛教中,教主被擺在第二,擺在第一位的是教義,所以佛陀臨終教誨弟子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五、世界觀
佛教認爲:宇宙,從時間上看,無始無終,空間上看,無邊無際。這無邊無際的含義包括:大到無邊無際,小到無邊無際。再小的東西還可以分析下去,此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坐微塵裏轉大*輪,芥子可納須彌山是也。佛教認爲,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個點而已,定義宇宙爲叁千大千世界。認爲宇宙空間本來就如此存在。雖然,佛陀對宇宙進行了分析,但是,他反對人們把過多的時間投入這方面的討論之中。佛陀認爲:了解這些問題,不是當務之急,作爲修行者,當務之急,是修行是解脫。他比喻說:一個人被毒箭射中,不是先去了解箭從什麼地方來,誰射的,而是要先撥箭,先治傷、消毒,如果先追究箭的來源,那麼,來源尚未查清,人已死了。佛教把宇宙即叁千大千世界作了區分:一方面是凡夫世界,如我們這地球,另一方面,是聖者的世界,如西方極樂淨土。當然,凡夫的世界,同樣可以産生聖者,居住聖者,而且,西方世界中的聖者無一不是由凡夫世界而來。
六、道德觀
佛教認爲,從效果上看,人們起心動念,說話做事,能引起好的結果就是善,反之是惡。據佛教,區分善惡的界限,大致分四種:對自己對他人皆有利,是大善;對己不利,但對他人有利是善;對自己對他人皆不利是大惡;對己有利對他人不利是惡。在這道德的實踐上最基本內容是五戒。五戒即, ① 不殺生,佛教認爲,任何生命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皆有生存的權利,不可加害。不殺生的核心是培養仁慈之心,反對以強淩弱。 ②不偷盜,即不予不取。據說,有人請弘一法師寫字,他寫好後,把字寄給索取者的同時,把剪下的雜紙條也一同寄還,持戒精嚴如此。③不邪淫,即不婚外性關系,包括與動物、意淫等。④不妄語,即不說假話,不說豔詞等,佛教說,說假話,就如逆風舉火,燒的是自己,又如朝天吐痰,髒的會是自己。⑤不飲酒,酒,在佛教中,等同麻醉物,《大智度論》中,有一個故事說,有個人,爲了飲酒,把鄰居家的鵝抓來殺了做小菜,領居女主人來找鵝時,他騙她說沒看見,並在酒意之下非禮了女鄰居,因爲要喝酒引發了殺、盜、淫、妄。佛教說,喝酒傷身、傷智、傷財、傷後代。當然,對五戒,也有破例的時候。比如,爲了當藥用,就可飲酒,此是方便法門,另當別論。
佛教道德的宗旨是利他自利,福建省佛教協會前任會長妙湛法師臨終遺言:勿忘世上苦人多,這就是佛教道德最典型的表現。“不爲自己求安樂,但爲衆生得離苦”,其實,利他的同時也是在利己。佛教道德還表現在佛教的四攝法門中,即①布施:物質的布施,精神的布施,布施是爲了去貪心,令人難舍能舍。②愛語:熱心待人,誠懇待人,以慈悲心待人,語如春風…
《佛教的基本觀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