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之智 第六章 金剛之智

  

第六章:《金剛之智》

  所謂智慧,不僅僅是知識,知識能增加我們對事物外部的感知和認識,智慧非常近于大智若愚這種思想。就是說,只有生發了我們內在的潛能和智力,把心上的蒙塵抹去的時候,原來本體的東西才可稱爲智慧。如果用西方的思維方式給大家解釋,可以分爲兩個方面,不但能夠對事物的外部進行分析判斷,而且能夠對自己進行回光返照;不但能夠知道現象世界是如何建立的,而且能夠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也就是所謂的雙照雙觀,才可稱爲智慧。

  《金剛經》所有的思想內容,我把它歸結爲叁個層面,也就是叁種般若,即叁種智慧。

  文字般若

  第一種智慧,是文字般若。我們學的所有的書本知識,如果我們能夠把這種知識融會貫通的話,就具有了文字般若。這種般若是世間的智慧。一個學佛的人,在學佛的初級階段,面對浩如煙海的經典,每部經典的內容又都是文言文,所以我們首先遇到的困難就是文字上的障礙。如果我們連文字的內涵和外延都不能知道,那麼這樣讀經,就像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所以說佛法不違世間法,一方面知道世間的文字是假名安立,另一方面又不壞世間相,這就充分地肯定了文字安立的必要。就是說一個人如果能夠熟練地掌握語言文字,他靠近智慧的速度就會加快。

  在禅門下,有很多人會産生一種很深的迷茫和誤解,因爲禅宗是不立文字,並讓我們把所有的文字都放下,但禅宗的曆史所表現出來的卻是另一種現象,自佛法傳入中國在唐代形成八大宗派以來,禅宗所結集的語言文字是最多的。比如禅宗的公案有一千七百多條,禅宗的語錄,各種燈錄非常之多,這就足以說明文字本身非常重要,而不是像有些人片面地認爲禅宗不需要文字。

  大家現在所學的社會知識和自然知識都屬于世間的智慧,世間的智慧重心是以人爲主體,通過這種知識的學習,使我們了解掌握以及推動外部事物的産生、發展和變化。佛經也運用語言文字,其目的是讓我們破除煩惱,放下執著,得到解脫。同樣是語言文字,世間的智慧是引導人向外,佛法的智慧卻是引導人向內。當我們強調世出世法圓融無礙的時候,我們往往說是在方便的時候,世間法的這些語言文字以及這些音像設備是很重要的,但並沒有因此而喪失佛法的特質。當我們在強調佛法的特質的時候,並沒有否認我們運用人類社會的語言來完整的表述佛法。

  文字般若,如果用一句話來高度概括的話,這就是:語言文字本身雖然不是真理,不是真理的本體,不是法界真如,不是涅槃的實體,但是語言文字可以使我們由此而領悟到真理本身,因此我們稱之爲文字般若。

  我前月到銀川去講經,講經之余去旅遊,遇到一個農民企業家,這個農民企業家在國家政策優惠的條件下很快發展起來,有了錢,後來他轉産也去開發旅遊。他的前身是做飼料的,而且做的很好。他改變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舊觀念,給自己的飼料做起了廣告。廣告語這麼說,“沙灘牌飼料——我們甯夏人自己的飼料!”他到北京,朋友一起吃飯問,“你們甯夏人不吃飯啊?”“怎麼不吃飯?”“你們不是都吃飼料嗎?”

  大家會聽出一點味道來,我們的路標、識標、語言,包括我現在所有的肢體語言,都可以傳達我們的思想。釋迦牟尼佛的思想,都是用文字記錄下來的。如果沒有文字,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我們知道佛陀在說什麼嗎?但是有很多的企業,企業家,忽略了自己文化素質的培養,使企業不能持續化發展。文化包含了幾個概念,包含了意志、品質與價值觀。那我們還會不斷的有誤區,我們必須把它剝離,有的人認爲,讀了MBA,讀了研究生,我就是文化人。告訴大家這個概念大錯而又特錯。那只能夠代表你的知識,知識只告訴我們概念和專門技能,而只有文化它才能涵蓋你的思想、意志、品質和精神。所以說不要把有知識的人當成有文化的人。

  再次談到六祖惠能,他安頓好自己的老母,然後到湖北去求法。他是一個砍柴的樵夫,別人安排他去幹雜務,叁年之後,五祖弘忍要傳心法給他,佛教不是衣缽相傳嗎,除語言文字以外,還要傳一個心法。拿現在的話叫什麼呢?以心印心!我對你的一種認可、認同。惠能得了心法,一路南下,被看成異端。因爲印度的哲學是思想體系非常的龐大,非常的嚴謹,是不離開文字的。而到了六祖惠能以後,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而且明確的表示,每一個人都有智慧,每一個人都會成佛,是佛教的一次革命。但是當時,他是不被佛教認同的。他在獵人隊伍當中藏匿了十叁年,有一日有法師在講涅磐經,兩個和尚在辯論是風動還是在幡動,就是所謂客觀唯心主義與主觀唯心主義,唯物辨證法,他們在辯論這個東西,六祖惠能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你的心在動。”講經的印宗法師聽了他講的這句話走下法座,他說法師啊,你所說的法猶如金子,我所說的法猶如瓦礫。我講了這麼多的話都沒有講到人心深處,都沒有印佛的本性,而你叁言兩語就把法說到心裏去了。

  文字很重要。國家要提高全民的素質,我看首要的是文化素質。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文化的平臺,那我們就無法交流。有的人學習英語,學習了英語就走進了英語的世界。同樣的道理,我們大家可以作一個推理,如果你放下你頭腦當中原有的概念,如果在你煩惱的時候,在你得意的時候,都能夠讓《金剛經》伴著你,用《金剛經》的思想和方法,我想你就會有保命法,就會有保財法。這不在人的貧窮和富貴。有的人以爲佛教不重視文字,了解佛教禅宗的人說,佛教不立文字,正確的認知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不立文字,不離文字,不舍文字,不著文字。爲了我們達到一個思想的解脫,達到思想的認同,我們不要粘住在文字上。

  中國航空公司的標志是一只鳳凰,韓美林設計的,價值很高。智慧可以變成資本,尤其是在今天快節奏的生活中,知本和資本就在轉念之間。在楚國的人看來是一塊石頭,在秦人看來是一塊玉。大家都知道和田玉漲價了?知本和資本的轉化就在一瞬間。所以說知識就是力量。書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我們的標志語言、形體語言、符號語言,你掌握的工具越多,你的智慧就變得鋒利。

  《金剛經》裏常常會說,“如果有人,讀誦一四句偈”,他所得到的福報是非常大的。在《金剛經》最後的時候,佛陀又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什麼意思?我們碰到的第一個障礙就是文字上的障礙。什麼叫有爲法,我告訴大家,看得見的,摸得著的,凡是有形象的都叫做有爲法。房子會壞掉,汽車會壞掉,鈔票會從有到無,一切的一切都會幻滅,像夢。夢是不真實的,幻化的,人在病態的情況下出現的幻境,就是不真實的。如同下雨的時候打了一個水泡,很快就幻滅了。

  總而言之,佛,用了六個比喻,在修辭方法上,叫喻之多邊,用六個事物來比喻一個事情,就是爲了要告訴大家,你們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這個世界,是虛幻不實的,你不要信以爲真。老婆就是老婆,媽就是媽,他怎麼說是如夢泡影啊。如果《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他站在這裏告訴大家說,人生如夢幻泡影,你們大家會相信,爲什麼呢?因爲他曾經經曆了人間的苦樂興衰,才發現“只落得白茫茫一片,好個乾坤,一塵不染!”大地真幹淨!

  弘一法師,教育家,書法家,音樂家,戲劇家,自己親自扮演茶花女,畫裸體畫,他無所不能無所不會,成名之後,出家了。這一種人出家是非常合格的。因爲他真正地從人的內心深處洞穿了人的本質,他義無反顧,他不會有任何的貪戀。到了他晚年的時候,他連對佛法的執著也不複存在了,他就是一個安詳的老人,那種人性的光芒得到極大的發揮。他在佛教在社會上都得到很高的聲望,他所得到的這個聲望不是他要來的,他沒有打廣告他也沒有作秀,那是自然而然的,那就是我們在這裏要樹立的一個名利觀——立竿見影,而不是捕風捉影。

  如果你做了的事情像立竿子一樣,客觀上扶附著影子,這沒有關系。不要說我不要名,不要利,不是這樣,只要有竿子就有影子,立竿見影,就可以了。既不要被名所累,也不要拒名。因爲在人世間,權力和金錢有大妙用,沒有權力和金錢,那有很多事情是做不成的,所以要把佛法學透學會。但是內心深處不要去計算它,不要去貪戀它,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像草葉上的露珠,像天空的閃電。“應作如是觀”,這句話的分量是非常重的,常常要用你的正直用你的真摯把你身邊的幻影看清楚,不要爲女人打架,也不要爲掉了叁十萬、五十萬去跳樓,

  大家如果願意修行自己的話,都應當這樣去觀自己的心:讓自己的心不要被霧所迷,不要被外境所轉,也不要執著諸法。像大江大河一樣,吞吐量非常大。大乘佛教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恢宏的境界,我們必須要用大的智慧和大的心量去接納它。

  當你的願力有多大的時候,你的智慧就有多大。我們的願力是一種容器,我們的智慧是水,大海裏的水很多,但是因爲大海很大,它可以容納那麼多的水。也就說,人生要給自己定位,鎖定一個目標,然後不要放棄,就能夠成功。同時建立自己心裏的黃金底線,用生命去體驗,不要僅用嘴去說,這樣我們就有一份正受。我現在講的時候,大家聽了以後會入耳,但是走出門遇到事情以後,我們的心就會隨境所轉,沒有關系,四個字,“曆事煉心”。人活在世界上,經曆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訓練自己的心,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用《金剛經》的智慧去處理人和事,安頓自己的人生,提升境界。智慧的本身就是美麗的,如鑽石一樣,它的通透、美麗,無與倫比!

  觀照智慧

  第二種智慧,是觀照智慧。觀照智慧與我們的人生實踐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爲什麼說知識並不等于一個人的修爲呢?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

《金剛之智 第六章 金剛之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