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之智 第六章 金刚之智

  

第六章:《金刚之智》

  所谓智慧,不仅仅是知识,知识能增加我们对事物外部的感知和认识,智慧非常近于大智若愚这种思想。就是说,只有生发了我们内在的潜能和智力,把心上的蒙尘抹去的时候,原来本体的东西才可称为智慧。如果用西方的思维方式给大家解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不但能够对事物的外部进行分析判断,而且能够对自己进行回光返照;不但能够知道现象世界是如何建立的,而且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也就是所谓的双照双观,才可称为智慧。

  《金刚经》所有的思想内容,我把它归结为三个层面,也就是三种般若,即三种智慧。

  文字般若

  第一种智慧,是文字般若。我们学的所有的书本知识,如果我们能够把这种知识融会贯通的话,就具有了文字般若。这种般若是世间的智慧。一个学佛的人,在学佛的初级阶段,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每部经典的内容又都是文言文,所以我们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文字上的障碍。如果我们连文字的内涵和外延都不能知道,那么这样读经,就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所以说佛法不违世间法,一方面知道世间的文字是假名安立,另一方面又不坏世间相,这就充分地肯定了文字安立的必要。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熟练地掌握语言文字,他靠近智慧的速度就会加快。

  在禅门下,有很多人会产生一种很深的迷茫和误解,因为禅宗是不立文字,并让我们把所有的文字都放下,但禅宗的历史所表现出来的却是另一种现象,自佛法传入中国在唐代形成八大宗派以来,禅宗所结集的语言文字是最多的。比如禅宗的公案有一千七百多条,禅宗的语录,各种灯录非常之多,这就足以说明文字本身非常重要,而不是像有些人片面地认为禅宗不需要文字。

  大家现在所学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都属于世间的智慧,世间的智慧重心是以人为主体,通过这种知识的学习,使我们了解掌握以及推动外部事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佛经也运用语言文字,其目的是让我们破除烦恼,放下执著,得到解脱。同样是语言文字,世间的智慧是引导人向外,佛法的智慧却是引导人向内。当我们强调世出世法圆融无碍的时候,我们往往说是在方便的时候,世间法的这些语言文字以及这些音像设备是很重要的,但并没有因此而丧失佛法的特质。当我们在强调佛法的特质的时候,并没有否认我们运用人类社会的语言来完整的表述佛法。

  文字般若,如果用一句话来高度概括的话,这就是:语言文字本身虽然不是真理,不是真理的本体,不是法界真如,不是涅槃的实体,但是语言文字可以使我们由此而领悟到真理本身,因此我们称之为文字般若。

  我前月到银川去讲经,讲经之余去旅游,遇到一个农民企业家,这个农民企业家在国家政策优惠的条件下很快发展起来,有了钱,后来他转产也去开发旅游。他的前身是做饲料的,而且做的很好。他改变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旧观念,给自己的饲料做起了广告。广告语这么说,“沙滩牌饲料——我们宁夏人自己的饲料!”他到北京,朋友一起吃饭问,“你们宁夏人不吃饭啊?”“怎么不吃饭?”“你们不是都吃饲料吗?”

  大家会听出一点味道来,我们的路标、识标、语言,包括我现在所有的肢体语言,都可以传达我们的思想。释迦牟尼佛的思想,都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如果没有文字,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我们知道佛陀在说什么吗?但是有很多的企业,企业家,忽略了自己文化素质的培养,使企业不能持续化发展。文化包含了几个概念,包含了意志、品质与价值观。那我们还会不断的有误区,我们必须把它剥离,有的人认为,读了MBA,读了研究生,我就是文化人。告诉大家这个概念大错而又特错。那只能够代表你的知识,知识只告诉我们概念和专门技能,而只有文化它才能涵盖你的思想、意志、品质和精神。所以说不要把有知识的人当成有文化的人。

  再次谈到六祖惠能,他安顿好自己的老母,然后到湖北去求法。他是一个砍柴的樵夫,别人安排他去干杂务,三年之后,五祖弘忍要传心法给他,佛教不是衣钵相传吗,除语言文字以外,还要传一个心法。拿现在的话叫什么呢?以心印心!我对你的一种认可、认同。惠能得了心法,一路南下,被看成异端。因为印度的哲学是思想体系非常的庞大,非常的严谨,是不离开文字的。而到了六祖惠能以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且明确的表示,每一个人都有智慧,每一个人都会成佛,是佛教的一次革命。但是当时,他是不被佛教认同的。他在猎人队伍当中藏匿了十三年,有一日有法师在讲涅磐经,两个和尚在辩论是风动还是在幡动,就是所谓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唯物辨证法,他们在辩论这个东西,六祖惠能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的心在动。”讲经的印宗法师听了他讲的这句话走下法座,他说法师啊,你所说的法犹如金子,我所说的法犹如瓦砾。我讲了这么多的话都没有讲到人心深处,都没有印佛的本性,而你三言两语就把法说到心里去了。

  文字很重要。国家要提高全民的素质,我看首要的是文化素质。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文化的平台,那我们就无法交流。有的人学习英语,学习了英语就走进了英语的世界。同样的道理,我们大家可以作一个推理,如果你放下你头脑当中原有的概念,如果在你烦恼的时候,在你得意的时候,都能够让《金刚经》伴着你,用《金刚经》的思想和方法,我想你就会有保命法,就会有保财法。这不在人的贫穷和富贵。有的人以为佛教不重视文字,了解佛教禅宗的人说,佛教不立文字,正确的认知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不立文字,不离文字,不舍文字,不著文字。为了我们达到一个思想的解脱,达到思想的认同,我们不要粘住在文字上。

  中国航空公司的标志是一只凤凰,韩美林设计的,价值很高。智慧可以变成资本,尤其是在今天快节奏的生活中,知本和资本就在转念之间。在楚国的人看来是一块石头,在秦人看来是一块玉。大家都知道和田玉涨价了?知本和资本的转化就在一瞬间。所以说知识就是力量。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我们的标志语言、形体语言、符号语言,你掌握的工具越多,你的智慧就变得锋利。

  《金刚经》里常常会说,“如果有人,读诵一四句偈”,他所得到的福报是非常大的。在《金刚经》最后的时候,佛陀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什么意思?我们碰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文字上的障碍。什么叫有为法,我告诉大家,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凡是有形象的都叫做有为法。房子会坏掉,汽车会坏掉,钞票会从有到无,一切的一切都会幻灭,像梦。梦是不真实的,幻化的,人在病态的情况下出现的幻境,就是不真实的。如同下雨的时候打了一个水泡,很快就幻灭了。

  总而言之,佛,用了六个比喻,在修辞方法上,叫喻之多边,用六个事物来比喻一个事情,就是为了要告诉大家,你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这个世界,是虚幻不实的,你不要信以为真。老婆就是老婆,妈就是妈,他怎么说是如梦泡影啊。如果《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站在这里告诉大家说,人生如梦幻泡影,你们大家会相信,为什么呢?因为他曾经经历了人间的苦乐兴衰,才发现“只落得白茫茫一片,好个乾坤,一尘不染!”大地真干净!

  弘一法师,教育家,书法家,音乐家,戏剧家,自己亲自扮演茶花女,画裸体画,他无所不能无所不会,成名之后,出家了。这一种人出家是非常合格的。因为他真正地从人的内心深处洞穿了人的本质,他义无反顾,他不会有任何的贪恋。到了他晚年的时候,他连对佛法的执著也不复存在了,他就是一个安详的老人,那种人性的光芒得到极大的发挥。他在佛教在社会上都得到很高的声望,他所得到的这个声望不是他要来的,他没有打广告他也没有作秀,那是自然而然的,那就是我们在这里要树立的一个名利观——立竿见影,而不是捕风捉影。

  如果你做了的事情像立竿子一样,客观上扶附着影子,这没有关系。不要说我不要名,不要利,不是这样,只要有竿子就有影子,立竿见影,就可以了。既不要被名所累,也不要拒名。因为在人世间,权力和金钱有大妙用,没有权力和金钱,那有很多事情是做不成的,所以要把佛法学透学会。但是内心深处不要去计算它,不要去贪恋它,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像草叶上的露珠,像天空的闪电。“应作如是观”,这句话的分量是非常重的,常常要用你的正直用你的真挚把你身边的幻影看清楚,不要为女人打架,也不要为掉了三十万、五十万去跳楼,

  大家如果愿意修行自己的话,都应当这样去观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不要被雾所迷,不要被外境所转,也不要执著诸法。像大江大河一样,吞吐量非常大。大乘佛教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恢宏的境界,我们必须要用大的智慧和大的心量去接纳它。

  当你的愿力有多大的时候,你的智慧就有多大。我们的愿力是一种容器,我们的智慧是水,大海里的水很多,但是因为大海很大,它可以容纳那么多的水。也就说,人生要给自己定位,锁定一个目标,然后不要放弃,就能够成功。同时建立自己心里的黄金底线,用生命去体验,不要仅用嘴去说,这样我们就有一份正受。我现在讲的时候,大家听了以后会入耳,但是走出门遇到事情以后,我们的心就会随境所转,没有关系,四个字,“历事炼心”。人活在世界上,经历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训练自己的心,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用《金刚经》的智慧去处理人和事,安顿自己的人生,提升境界。智慧的本身就是美丽的,如钻石一样,它的通透、美丽,无与伦比!

  观照智慧

  第二种智慧,是观照智慧。观照智慧与我们的人生实践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说知识并不等于一个人的修为呢?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

《金刚之智 第六章 金刚之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