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之智 第二章 信佛,爲什麼?

  

第二章:信佛,爲什麼?

  爲什麼要信佛呢?信佛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利益呢?在這個“目的明確”的社會裏,恐怕只有通透了信佛的優勢,大家才能真正地認可佛教,並樹立起自己的信仰,換句話說,信仰才真能真正地發揮出作用。

  

  我們忽略自己的內心,已經很久很久了。可能在物質世界裏,你們的錢要比我多出很多,我沒什麼錢,而且我還需要大家的供養,但是我不覺得自己貧窮,在心靈世界裏,我擁有很多很多。其實,在物質世界裏的擁有,最終都將回歸到心靈世界的滿足和喜悅,體現在安全感、幸福感、社會成就感……等等“感知”的層面上。

  那我們的安全感、幸福感、社會成就感在哪裏呢?物質世界裏我擁有很多、逢人就說自己有錢,以博得別人的羨慕……是這些東西能帶來的嗎?我告訴大家,至少在北京是這樣一種情況,沒有錢的人把自己打扮成有錢的樣子,因爲怕別人瞧不起自己;而真正有錢的人,他不敢說自己有錢,把自己打扮成平民的樣子。這是社會真實的一面。爲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爲現代人有“價值感危機”、“自信危機”、“安全感危機”。如果每天生存在“安全感危機”中,又沒有正確的“價值觀”,整日提心吊膽,患得患失,那“幸福感”、“安全感”又將從何而來?自我的價值又如何體現?我們又怎樣獲得心靈世界的滿足呢?

  

  現如今整個社會,面臨環境汙染、資源枯竭等等缺失,就已經帶給我們太多的困擾;但還有一種更嚴重的缺失是信仰的缺失,信仰的缺失,引發的就是道德的淪陷,人們不用道德去約束自己,社會也沒有道德用來規範,那最後依靠的就只有法律了;自律就沒有了,自律其實就是信仰的一種。

  說說法律,法律是他律,法律是人類公共關系的最後一道防線。現代人經常在犯一個錯誤,一個思維模式已經侵入腦子了。比如,和別人在簽合同的時候,就想著:我要揪到別人的疏忽、找到別人的漏洞,以備日後和他在法庭上打官司用。你說人活到這樣,他累不累啊?好可悲、多可憐!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和別人打官司,那是人類公共關系的最後一道防線,不要動辄就突破它,打官司只會增加煩惱。目前咱們國家還沒有、也不會有道德法庭,我們就要尋找內心的平衡,自己給自己要找個答案。在沒有去法院討說法之前,自己給自己的心做一個安頓。

  人生活在社會中,需要一個和諧的、寬松的、安甯的、享受的人生環境。而每個人如果都有一個強有力的信仰作爲其心靈上的支撐,那這份自律就會起到和諧社會,和諧家庭、和諧人生的關鍵性作用。

  

  道德是什麼呢?道德是一種傳統、一種規範,它是我們的一種約束,是一種對我們起到保護作用的約束力。道德也是一種信仰,是生命的自覺;當一個人建立了一種信仰的時候就叫自律。你所信仰的宗教會告訴你,哪些東西該做,哪些東西不該做;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而這些“該與不該”都對我們是一種良性的保護。更可貴的是,因爲客觀世界的矛盾和那種愛恨的交織是真實地存在的,當我們與人相處受到傷害的時候,尤其是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時候,信仰會保護我們、能夠安撫我們的心,使我們真正擺脫痛苦。

  佛教裏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因緣果報。如果讓大家深入地接受因果觀念,那實在是太難了。不過,我們如果從自然界的植物和動物這兩種屬性去細心地體會的話,我們會發現因果是客觀存在的。比如說,我們種下一粒麥子,然後長出一束麥子來;比如說,我們見到陌生人後,給予的一個微笑;對朋友的一次幫忙;都會換來別人對我們的關懷……生活中因果無所不在。

  

  在佛經裏,梵語叫因特網。當我發現這個概念以後,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因特網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們大家都連成一張網。一個精彩的名言說:尼羅河畔,一只蝴蝶抖動的翅膀,在遙遠的地方就引起了龍卷風,這就是因果之網。“菩薩畏因,衆生畏果”,菩薩在修行的時候,心行非常的細心,爲人處事非常的嚴謹。而衆生只有當槍口對著他,手铐拿來的時候才會傷心後悔。只有信仰才能杜絕這一切。

  我看焦點訪談節目,有一個幹部貪汙了一千多萬,然後被關到監獄裏,記者就講,這麼多錢,你能花得完嗎?他說“俺正後悔啊,沒花啊!”他每天上班的時候騎個破自行車,拎著個破包。貪了那麼多錢,快退休了,被關到監獄裏去。這些故事層出不窮,這些人的權力和智慧,難道比我們少嗎?不是的!他們缺少的是信仰。當心被種種欲望給迷惑住了的時候,如果稍微有一點信仰的提醒,生命就不會走到如此地步。

  

  社會中的中老年朋友要有信仰,要學會確認自己的幸福。當你有一份豐厚的收入、家人都健在的時候,要珍惜這個緣分,要確認自己:我很幸福,千萬不要無事生非,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確認幸福,你的內心就充滿著幸福快樂。

  

  我們大家經常會看到,愛美的人掏出小鏡子,時刻注意修飾自己;我就跟身邊的朋友說,美容不如美心啊!你光會美容不懂得美心,那不行!一個有信仰的人、一個懂得奉獻的人、或者一個懂得與他人分享幸福感的人,他的心是很美的,而他的相貌自然就會隨著心而變得美麗,這就是相隨心轉的含義。現在我們有很多的人,不懂得珍惜生活,不懂得感恩生活,總是在無事生非,這種黑暗的心念與行爲可以通過樹立信仰來得到改善和徹底的解決。

  

  春山茂雄有一本書叫《腦內革命》。春山茂雄,一個日本人,當了七十年的醫生,叁十年從事西醫,四十年從事中醫。他做了很多實驗,其所有實驗的目的就是一個——爲了證明我們每一個人其實就是自己的醫生。

  我們得病是有原因的,只是我們沒有審查自己、沒有觀察自己而已。比如說感冒了,那一定是上火了;但如果內裏沒有熱火的話,那任憑外邪如何熾盛,也不會得感冒。得病了沒有關系,趕快吃藥,外在的藥可以吃,但最主要的是要去心火。有一句老話,叫作“心病還須心藥醫,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那如果我們得了心病怎麼辦呢?應該服用的心藥又是什麼呢?打開我們心上種種煩惱鎖鏈的鑰匙又是什麼呢?那就是——“佛法”。

  當我們有了心病的時候,我們就是病人,佛扮演的角色就是大醫王,佛所說的佛法就是靈丹妙藥。當然,病人首先要承認自己有病,這才是可能被醫治好的先決條件。承認自己有病,然後再通過佛說的法,作種種改進的過程,就叫修行。修就是改變、改正,行就是去實踐,也就是病人服藥的過程,如果只是承認自己有病,而不去真正的服藥,也是得不到任何利益的。

  我們終南山有一位比丘尼,因爲講《金剛經》、念《金剛經》、修《金剛經》,死了以後她的這個肉團心真的成了金剛的了,燒不爛,一敲有金屬的聲音,到底是什麼原因我也解釋不了;但是事情就真的發生了。又比如,光九華山就有十叁位肉身不爛的成就者,在其他的地方也有很多;還有在自然條件下脫水之後,身體還有很香的味道,等等等等都是我親身經曆過的。

  生命科學存在種種的奧秘,東方的修道文庫,斑斓多彩,思想深邃。我前不久就差點犯了錯誤,我以前一直對什麼道術、方術,有排異反應,有一天喝了茶以後看書,看什麼煉丹、什麼醫藥,很多燦爛的文化都記載在這裏面,多少修身養命的辦法都在這裏面。當時我想,我們對一個事情在沒有足夠的了解的時候,千萬不要輕易地下結論,錯誤的判斷會把自己封閉在一個範圍之內,包括對人對事,想法和說法都要有根據。

  所以,我們從沒有任何信仰開始,到初步信仰佛教,再到願意去實踐佛教,在不斷的摸索中最後獲得真實的利益,這是一個永遠都在不斷嘗試的嶄新過程。接受一個新鮮的事物,也許就會對人的一生作一個實質性的轉變,這些都是可能的。不要一上來就封閉自己,在沒有做出了解的時候,就斷然拒絕。

  

  人生,有生就有死,每一個人都是難逃一死。如何正確的面對死亡,佛教則爲我們樹立了一種什麼樣的生死觀念呢?佛教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從一歲到八十歲叫作“分段生死”,八十歲到死後叫作“變異生死”,我們將以另一種方式的生命活在世界上。這就如同物理學的一個概念,當一個鋼球撞擊到另一個鋼球的同時,就把能量轉移給它,也類似薪火相傳。在佛教中將被傳遞的元素叫作“業”。

  一般的人恐懼死亡,得了疑難雜症以後或者受了意外的橫禍以後,就會對死亡産生一種恐懼心理。很多膽小的人,一得病就想到死,哎呀,我不行了吧?其實,不管我們恐懼也好,不恐懼也好,我們遲早都會死,我們所采取的態度對于事情本質的改變是無能爲力的。大家想一想,死神不會因爲我恐懼死亡就不叫我死,或者晚死幾天,不會的。尤其是得了疑難雜症的時候,那我們就必須面對死亡;直面生死要過的第一關就是看破生死,看破它,你就敢于面對和接受它。所以不管信佛、念佛也好,還是什麼樣也好,大家在現實生活中,要看破生死,敢于面對。

  縱然活一百歲,活一百二十歲,乃至活二百歲,那和日月相比,和天地相比,也只不過是白駒過隙,在《金剛經》叫“如露亦如電”。生命是非常短暫的。更不要說把你的錢財、把你的富貴、把你的生命放到浩瀚的宇宙中,那連微塵都比不上。所以說,你爭來的虛榮、爭來的自尊、奪來的自大,這些東西都能長久得了嗎?長久不了!它們都違背不了自然的規律。

  看破生死,在你還活著的時候,就要善待自己和你身邊的人。就像我現在眼前這個杯子,沒有碎的時候,不要把它打碎,打碎以後也不要珍惜。有很多人對自己的父母,生的時候不盡孝,死…

《金剛之智 第二章 信佛,爲什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