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環保理念和思想

  佛教的環保理念和思想

  普 正

  人類在向大自然開礦取寶並享受物質生活的同時,毫無疑問也給大自然造成諸如氣候變暖、環境汙染、災情頻發、沙漠擴展、飲水缺乏、動植物種類銳減等種種破壞。這些現象的發生,直接威脅著人類正常的生活和大自然的和諧。世界各國要求保護環境的呼聲此起彼伏,世界範圍內的各種環境保護會議也是從未間斷,但空氣汙染形勢依舊嚴峻,尾氣排放量也是有增無減。我們吃飯時擔心是不是綠色食品,喝水時擔心水質是否被汙染,呼吸時擔心呼入汙染顆粒,可以說這種擔心已經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有關的各個環節。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有著多方面複雜原因,但最終的原因卻是人類惡意破壞自然,造成上述惡果。從佛教角度講就是不明佛理,不信因果,不珍惜自己生存的世間。佛典中將“世間”分爲有情世間(衆生世間)與器世間二種。其中,山河大地、草木、城池等衆生可居住和生活之國土世界,稱爲器世間;將有生命的動物類稱爲有情世間。器世間是有情世間依止的環境。從佛法的實踐中,始終要求佛教徒要尊重一切生命,認爲一切生命都有佛性,都能成佛,所以,把不殺生作爲佛子共同遵守的戒律;在器世間方面,同樣有“有情無情皆有佛性”之說。此即是佛教既重視心靈環保,又關心自然保護的環保理念。因此,佛教徒不僅把寺院內部的花草樹木栽培得枝展葉茂,而且把周邊環境也裝扮得秀麗清新,在節約用水用電、減少垃圾等方面更是身體力行,把自覺實踐佛陀教法的行爲體現在保護環境、淨化人心的事業中,從而達到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目的。

  那麼,我們在面對嚴重環保問題的時候,佛教徒應該發揮什麼樣的作用?應該承擔哪些責任和義務?本文從以下叁個方面來談一點想法,供大家參考。

  一、修慈悲觀,戒殺護生

  佛教是非常重視戒律的宗教,戒律的功能和作用是防非止惡,收斂心性,培養慈悲心。雖然佛教四衆弟子各自有不同的戒律,但不殺生戒卻是所有佛教徒共同遵守的戒律。從嚴格意義上講,佛教的戒律不僅要求身體不犯,而且要求內心都要清淨無犯。所以不殺生戒在佛教所有戒律中視爲第一大戒。佛教在講不殺生的同時,還極力提倡放生護生功德,在佛本生事迹中就有佛陀舍生飼虎的故事;在《阿含經》裏記載有一位比丘在林中經行,走路時擔心踩痛了大地,說話時擔心驚醒了草木,吐痰時擔心汙染了山林。這些在客觀上都對人們保護生態環境發揮了積極作用。 另外,佛教徒還有植樹造林、美化環境的優良傳統,正如古人所說“世上好語佛說盡,天下名山僧建多”,即形象地表現出佛教對人類心靈淨化和對生態與自然環境的保護有著特殊的作用。

  佛教不僅禁止殺生,更積極提倡放生、護生。這些理念,源自佛陀在鹿野苑最初成道時,慧眼徹見大地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無明煩惱覆蓋,不能覺悟。後來佛陀在說法中更是強調“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這就是佛教慈悲待人、平等待物的精神,也就是佛教主張不殺生的原因。在《梵網經》菩薩戒本中說:“若佛子以慈悲故行放生業,應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這就是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也就是說,佛陀教導我們,對一切衆生心存護念,不要殺害,這樣做的好處,不僅可以讓人與動物和諧相處,也能與大自然和諧相依。反之,則今生你殺我,來生我殺你,仇恨不斷,冤冤相報,甚至引發戰爭。不管是濫殺的劣行或瞋恚造業的惡習,無不是因爲自己內心的貪、瞋、癡叁毒而起,這叁毒生起的目的,就是爲了滿足自己的欲望。所以,克製自己的貪婪和欲望,才是讓自己獲得快樂的源泉。佛教主張的不殺生,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倡導和諧,力行慈悲。所以,少欲知足,慈悲平等,戒殺放生不僅能夠讓自己的內心清淨,而且能夠讓大自然的一切生命體和諧相容,並通過佛法的修習,得到解脫。

  二、感恩惜福,愛護自然資源

  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得到一些別人的幫助,我們就會用感恩的心感謝幫助我們的人,那麼我們每天得到大自然無盡的關懷,卻顯得理所當然,毫無感恩之心。假如有一天太陽不再出現,地球就會陷入黑暗;江河缺水幹涸,人間就會成爲廢墟;空氣稀薄缺氧,就會令人窒息。我們享受著陽光和空氣,卻不必爲此付出任何費用。古人雲: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我們生命的存在,都是大自然母親的賜予,所以說我們在享受自然的同時, 更要保護自然, 感恩自然。

  人與自然界的關系是息息相關的,中國傳統文化上儒家主張“天人合一”的境界;佛教有“依正不二”的思想,所謂“依正”,即依報和正報。佛教將衆生的身心稱爲正報,將人類生存的世界稱爲依報。正報和依報是息息相關的,依報毀壞了,正報則無以生存。佛教認爲,世界是緣起的,它的存在和毀滅是決定于條件的成敗和因緣的聚散,如經所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所以,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與自然的關系,都是互相影響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破壞大自然,和大自然對立,無疑會使人類自取滅亡。佛教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有著悠久的曆史。尤其是禅宗“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盡是法身”之說,把大自然看作是般若的本體、法身的示現,無時無刻不在向人們宣說無常的妙谛。衆多名山古刹的優美環境,就是中國曆代佛教徒注重保護生態的生動例證。

  在生活方面,佛教徒更注重資源的利用和節約。這集中體現于生活簡樸、節儉、素食、惜福等諸多方面。這既是佛教徒一貫主張和奉行的生活理念,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這方面,大多數寺院和信徒可以稱得上是勤儉節約的典範。尤其是寺院的“過堂”生活,不僅要求食用素食,而且不能浪費一切食物,最後把沖刷缽盂的淨水都要喝掉,如果每個人都能如此節約用水,相信地球上的水資源就不會象今天這樣匮乏,保護自然資源的任務也就不會象今天這樣艱巨和緊迫。所以,僧團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感恩惜福,愛護自然資源,保護環境,升華心靈的課堂。

  叁、心靈環保,構建和諧世界

  人類外在行爲的失衡,主要還是源于內心的不淨,所謂一切諸法唯心所現。這也是佛教提倡心靈環保的重要理念。也就是說,要實現環境的清淨莊嚴,根本在于淨化人的心靈,只有衆生自心清淨,佛土才能清淨。所以說,生態環境的失衡,空氣的汙染,各種資源的破壞,動植物的瀕臨滅種,歸根結底,都源自于人類的欲望和人心的極度貪婪。 《佛遺教經》講“製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佛教徒的修道生活,最重要的還是轉變自己浮躁、貪婪、虛妄、執著的心,如果內心的貪婪和欲望沒有了,自己對物欲非理性的追求就會停止,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也就會減輕,因爲人的欲望是無限的,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我們爲了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的在地球上生活,就要克製貪婪和欲望,淨化心靈和思想,用慈悲、平等、無我的精神,用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思想,轉化和改變自己的習性,讓自己的內心得到淨化,從而也就使自己生存的環境得到淨化。如果在環境保護的問題上,心靈得不到淨化,要真正實現人們理想的環保現象,就如同蒸沙成飯。正如神秀禅師所說“心是衆聖之源,亦是萬惡之主”。善惡好壞,皆于一心。可見修心的重要性。佛教人間淨土的建立,就是從心開始的,和諧世界的建設,也是從心開始的,因爲內心的清淨才是最好的環保。所以提倡環保應先從內心做起,內心的環保做好了,心外的環保自然就能完成。如《維摩诘經》中所說:“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然而,無始以來,我們的內心充滿了太多的貪欲、瞋恚、愚癡、嫉妒、邪見等無明煩惱,染汙了我們的心靈,蒙蔽了我們的心性。所以,要實現身心的清淨,我們就必須斷除內心的無明煩惱,修習善法,淨化心靈,這樣才能達到內心的清淨。內心清淨了,相信我們依止生存的大自然就不會橫遭破壞,人類環境保護的理想也就可以實現。

  在人類環境保護問題日顯重要的當代社會,全世界有識之士都異口同聲地發出呼籲,要求還人類生存環境的清淨。我們中韓日叁國的佛子,也正以不同形式積極參與到保護環境的行列中,並發揮了重要作用,産生了深遠影響。在環保問題上,佛教界的腳步是最快的,成果也是明顯的,但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感化引導人類社會,共同用佛教慈悲、平等、無我的精神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思想,關心和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形成保護環境就如同保護自己一樣的意識,讓我們從心靈環保開始,真正實現人類環境保護的理想。

  

✿ 继续阅读 ▪ 飛天的忏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