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二次閉關隨筆 弘法思路

  弘法思路

  修習佛法經書,如果能以“十法行”的方式進行,最是殊勝,其間功德勝過世間任何善根,實踐者乃能了知。《彌陀院修行次第引導》內容應落實“十法行”的修法,方得實益!切實積累智慧資糧,初學者應落實“普賢七支供”(十大願王)之觀修法,“六加行”【注1】淨障積累福德資糧。

  二零零八年八月初六日

  注1:六加行:一、禮佛十萬;二、供養十萬;叁、皈依十萬;四、念往生咒十萬(或七佛滅罪真言);五、放生十萬;六、施食十萬。

  六大修學體系務必落實,必然成就,具體落實需依《彌陀院修行次第引導》。

  六大修學體系:一、以戒爲師,落實因果正見,斷惡修善,培養做人之道德良心,發起(培養)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的自性善,以十一善心所【注1】爲處世原則,轉惡爲善,轉無記爲正念,以善心出發,落實身口的正業、正命、正語,克服粗重惡業,逐步邁向涅槃安穩之勝義善。

  二、依菩提道次第,修叁士道,明確道路方向,忏罪積累福慧兩種資糧,把握叁主要道,落實成佛要領。

  叁、心地法門:依《正道光輝》【注2】,修十法行,對照自心,提起正見正念,獲清涼心地,不心外求法。

  四、一門精進,依《禅定旨要》,備好聞思修智慧資糧,落實止觀,以五調爲前提,念佛爲方便,會歸止觀,成就真修實證,克服中度煩惱,催破無明我執。

  五、親近善知識,聽聞正見,如理思維,法隨法行。修行必忠實真誠親近善知識,聞思正見,依善知識教導而修,不應自以爲是,胡亂修習,沒有組織系統、次第,也不了知叁學之修行法要,遇境迷惑,學“我”不學佛,焉能成就!

  六、修利他諸善法,培養福德資糧,落實于生活中,無怨無悔,以備修行之順緣。

  注1:十一善心所:一、信,謂于一切善法,忍可樂欲而不疑。有信實有(于諸法事實之理中,甚深信忍)、信有德(于叁寶真淨之德中,甚深信樂)、信有能(于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法,甚深信力)叁種。二、慚,慚者羞惡之心,謂心常知慚,崇重賢善,恥往昔所做過惡,則能對治無慚,息諸惡行。叁、愧,愧者廉恥之心,謂心常知愧,不爲暴惡,悔往昔所做過非,則能對治無愧,息諸惡業。四、無貪,謂于五欲順情等境,心生厭離而無所染著。五、無嗔,謂于五欲違情等境,心常忍辱,不起忿怒。六、無癡,謂于一切理事等法,明解決了,無所迷惑。七、勤,謂于一切善法,精進修習,不生懈怠,圓滿善業。八、安,安即輕安。謂遠離粗重惱亂,及除障定之法,調暢身心,而轉安適。九、不放逸,謂精進身、口、意叁業,令心平等,寂靜而住,舍離一切掉舉、昏沈等障。十、不害,謂于一切有情衆生,無所損惱,不加嗔恚,常運慈悲之心,拔其危苦,與其安樂。【《成唯識論·卷六》】

  注2:《正道光輝》:能弘法師所著書籍。

  叁士道次第修學函授課程

  各個課程:按照《彌陀院修學次第引導》落實報名。

  未皈依前課程;

  

  二、叁皈依課程;

  叁、五戒弟子課程;

  四、菩薩戒弟子課程;

  七天寺院培訓指導:律儀、聞思修課程內容安排。

  按班級階段指導,內容按各階段學習。

  聽聞、筆記、實踐、生活體會。

  完成每一個階段後再升進上一階的學習課程。未學過的可補課,務必落實菩提道次第。

  指導思想按:六大修學體系、叁學並重,二谛圓融,爲建立叁士學院作准備!

  爲成菩提度生者——

  不論自修或度人,皆應通達成佛菩提之路,般若爲諸佛之母,出生一切諸佛,故欲成佛者應學修般若。廣般若、深般若之學修可以依《菩提道次第廣論》、《現證莊嚴論》、《入中論》、《中論》爲代表,不可不深入聞思修,而大乘諸法的修行一定要以解脫道的觀行爲基礎,這樣才能堅固成就。

  普度衆生從孝敬父母、奉事師長、尊師重道開始。因爲,假如我們對給予我們身體、養育我們的父母,和給予我們智慧教導、引導我們走正道不落邪途的師長都不能尊敬,不懂得知恩感恩報恩,又怎麼能對一般的衆生産生視之如母、視之如師的尊敬和度脫他們的心呢?又怎麼能念衆生曆劫對我的深恩,而産生救度他們的報恩之心呢?所以一個人要普度衆生,一定要從孝敬父母、奉事師長開始!這才是真實的發心,而非自欺欺人的話!

  對于利根人來說,發菩提心行菩薩行不會畏難;但對一般廣大衆生來說,要他頓入佛乘,發菩提心、行菩薩行就會怖畏困難、不敢承擔,因爲自私自我業習嚴重的原故。衆生雖然本來是佛,但無始無明,起惑造業受苦,慣于輪回,哪能一朝頓舍?故此佛陀演說五乘佛法,因材施教,究竟會歸一乘,普皆成佛!宗喀巴大師繼承文殊、彌勒諸大士的無垢傳承,依阿底峽尊者《菩提道炬論》造成《菩提道次第論》廣略兩種,攝五乘佛法成叁士道、叁主要道,會歸究竟成佛之目的,循序漸進,普令衆生皆能應機無誤向成佛邁進而不會畏難不前或漫無目的,實是稀有殊勝!故此佛法因衆生根機有利鈍之分而有頓漸之施設,若頓若漸皆可應機施教而成佛。利者是曆劫勤修資糧今生成頓;鈍者今生漸修而積漸轉頓,故此不可互相排斥。善知識應機施教,悲心平等,無非是要衆生俱成佛道,自利利他而已!故而利根者不可看不起鈍根,鈍根者不可毀謗利根,應當各人修自宗、贊他宗,齊成佛道,皆大歡喜也!即使利根者也應常反省自己資糧是否圓滿,不夠者應補足,須知六祖舂米,聽五祖講《金剛經》無非資糧,依所教而修行自有成就之日;看神秀大師勤懇謙虛成爲兩京法主、叁帝門師。如果利根者傲慢,鈍根者自卑,此該煩惱,不能成就。無論利鈍之根都要自信、謙虛,依頓漸之相應而修,各能成就!總之,從善知識來說,若鈍若利,觀機而教;從修學者來說,是鈍是漸應信解行證,努力而爲。如此師資道合,才是教學之理想矣!

  摧破邪見,才能顯出真實(正見),對邪見默然等于放縱(默認)其發展,那樣會傷害衆生的法身慧命。衆生只有聽聞正見才能開啓聞慧;只有聞慧,才能進一步有思慧;只有思慧,才有進一步的修慧;只有修慧,才能進一步的證到真實慧(無漏慧)。當然,對一般人來說,正見要逐步的來,不能妄談般若,但對根機夠的人不妨直談般若,是次第的引導或者直顯真實,要觀機設教,否則藥不對症,不能治病或不能及時治病。至于各人所適合法門也觀機,總之共同的路不離菩提道次第,即使頓根,也是具足菩提道次第的圓滿資糧,否則也不可能當生成就。而各個法門在各人志趣不同,卻不能勉強,目的都無非解脫成佛。既然究竟一樣,又何須自是非他呢?佛法的修行能帶來兩種果報,一即增上生(即果報越來越好);一即究竟勝(即究竟解脫成就乃至成佛),此兩種果報即是由積累福慧兩種資糧開始的。

  現代佛教的反思

  佛教在現代,經過高僧大德的努力弘揚,世人已經逐漸認識了佛教,佛教事業可謂蒸蒸日上,實應隨喜贊歎;但在佛教發展的過程中也有一些問題比較突出,如不及時解決,對佛教的發展實有危害,今總結如下,以便探討:

  教界目前修與學的脫節比較嚴重,于叁無漏學並重的重要性還是不夠重視,受戒者多,戒律之實踐、學修不夠,定慧(止觀)的指導不夠;雖有講經說法,但總是說之圓頓,行之甚難。是止是觀分不清楚甚多,實修時如何落實止觀、成就定慧,知之甚少。說實修者偏于盲練,不能抓住了生死、破無明我執的要點;說理論者偏于空談,不能會歸實踐,最後能摸著門徑,有一二分相應已是難得。故此,無奈者只說老實念佛就好,但真老實念者也不多,反之排斥學經論、學他宗者也不少。而參禅者說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但悟入者少。明師難遇,空“參”度日。總之,毫無基礎,教理不通,盲修瞎練;不懂次第、沒有系統;空談戲論,如把學佛等于世間學問。加之商業性沖擊,世俗應對,問題百出,久之信仰淡化、信心不足、蒙混度日,了生死之心消磨殆盡,唯剩經忏佛事。而戒律的學修不多,想學修者不懂次第,無法從簡落實,得受清涼,反如入海算沙,成爲困擾;名相繁難,望之生畏,故而認爲學律不合現代;只重形式受戒,不懂開遮持犯,不從基礎做起趨向解脫也多,如天臺、華嚴、唯識也只是理論說之者多,如何落實觀行卻嚴重不足,久之,苦于只知名相,無法解脫。

  本來佛法是解行並重、學修不二,止觀(定慧)的教導也非常清楚,但是曆史上只管說圓頓,本是應機,但久之生弊,籠統真如,無從下手;又把基礎(四谛十六行觀)等否定幹淨,近現代世間斷滅空者甚多,一味適應社會凡情俗見,久之佛教的不共殊勝教義又被蒙塵,變得膚淺庸俗。總之,教界問題是有必要深刻反省,不能遲延!如何對治,讓聖教光大,普度衆生,實是當務之急!

  彌陀院六大修學體系、叁學並重、二谛圓融的指導思想即是在十年來的反省、探索中總結對治的方法、要領,希望能爲教界盡一份心力,也作爲自己修行的對照。

  造成生死煩惱的根本是無明我執,無明我執就是因爲不能通達緣起無自性(空性)而産生,故此必須聞思修緣起空性的正見以摧破無明我執而了生死、得解脫。而一般衆生習慣于無明我執,強烈的業習執苦爲樂,縱使有明白正見者,也因業習深重而難以死心塌地修行,卻慣于造業受苦,生死輪回,故此必須次第從怖畏叁惡道、思人身難得、生死無常中策動斷惡修善之心,進一步了知輪回過患,發出離心。要徹底成菩提,應發菩提心,步步向上,乃至獲得堅定信解,進入定慧(止觀)之修習,而了生死證無上菩提。此是漸修過程,如能直接聞思修緣起性空正見(般若),直斷生死命根——無明我執如六祖者則是頓悟根器,甚爲稀有,乃曆劫積累資糧現前。如《金剛經》聽聞是經(金剛般若)能生信解,不是一佛、二佛、叁佛、四佛、五佛所種善根,乃是于無數佛前所種善根,正是如…

《第二次閉關隨筆 弘法思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