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有一些衆生,乍聽般若,心生恐懼,不敢信受、承擔。因我執嚴重、無明甚深,一說空性無我,心生怖畏,恐無所抓著,或有的理解成斷滅空無、甚有害處,故此佛說五乘佛法,依叁士道次第引導衆生,令其淨罪積資,福慧資糧夠,慢慢修加行,乃至見道、修道、無學道,此是佛陀悲心無量,步步引導,唯令衆生出離生死苦海,了悟本有真心,共證無上菩提,委婉曲折,偉哉!佛陀!聖哉!世尊!曆史上善知識也是如是繼承佛陀悲心願行,若頓若漸,普令衆生同登玄門,共入毗盧性海,實我楷模,應當頂禮!
今之世人,基礎甚差,能直悟本心者幾稀,故此應多弘菩提道次第,耐心施化,淨罪積資,到時也能轉漸成頓,以甚深般若破無明我執,同證菩提!今人若不明次第、盲無頭緒、亂修亂學、也無系統、缺乏指導,不知戒律止持作持,定慧不明,不知如何次第落實,又如何能成就呢?故此修道者多,成道者少,皆因不明次第、缺乏基礎,不是盲修就是戲談所致!
出家本在了生死,度衆生的根本也是在了生死,自度才能度人。生死的根本在無明我執,對治則是甚深智慧,透破無明我執的虛妄而實證真如空性得解脫;而甚深智慧則是戒定爲根基,無戒粗重惡業、粗重煩惱尚不能調伏,何況微細之無明我執及習氣,但如只有戒不修定,中度煩惱難調伏,而且智慧也無力。智慧喻明燈,業緣喻風,風吹燈則滅,須有定力之保護——燈罩,燈才能穩當照破無明黑暗。故先修定再起慧觀,然後不偏定慧,應雙修定慧,止觀雙運,具體修法則須善知識指導,因爲其中微細之處,自己難明,須有善知識指導精要,才不易偏差。據此依止善知識乃是一位立志了生死的修行人該做的第一件事,但如何依止善知識,無誤了知善知識確是重要之關鍵。當依善知識十德做考量、觀察,而真要遇善知識,自己也須具備弟子相,培養弟子應有的心態、行爲、修養,才能師資道合,融洽相處,真正受益。具體的教導,《菩提道次第廣論》有詳說,依之而行,即獲真實利益。故此,一個寺院的重要責任在傳授、學習了生死的叁無漏學,其他一切設施、建設皆應圍繞此中心而行,若偏離了此中心,則寺院已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了,可能流于世俗表面的“繁榮”或商業性的運作,久之正法蒙塵,佛教衰頹矣!故此,寺院養成濃厚的修學氣氛乃是重要之重要,即使開始有寂寞之情況(其實應該說是清淨比較恰當),但久之一切真正立志修行的出家、在家者自然願意親近,因爲有眼光的人必然擇善而行,想了生死的人,唯恐不能真修實證。現在有良好修學氛圍的正法道場正是找都不好找,能親近學習、受益豈非叁生有幸!所以立志了生死度衆生的人不應爲表象的“繁榮”與否擔憂,應關心的是自己是否偏離了了生死的正道才是關鍵中的關鍵。古之高僧大德爲求正法舍生失命在所不惜,更不要說草衣木食、自甘寂寞、知足常樂、真心修學了!回思古德風範,使我們後學稍有骨氣、志氣者皆應效法,切不可自甘下流,羨慕奢侈流俗,那樣生死難了,難免辜負暇滿人生,佛陀、祖師傳法之悲心,父母、衆生、師長之深恩!真修行人豈可不力爭上遊、奮勇前進?有心度衆生之士,萬不可喪失寺院濃厚的修學環境,須知真正自利利人皆從這裏出!
彌陀院實行的“六大修學體系、叁學並重、二谛圓融”的弘修理念實是佛陀一代時教的綱要,也是一切佛法的共同道。無論何宗派,如果能按此實踐,建立堅固的基礎,則任修何宗派、法門皆可成就矣!
佛法判教,大、小、偏、圓、頓、漸之說只是因衆生根機不同,佛有對機之說。心佛衆生本無差別,然無明妄起,迷惑造業受苦,雖如是佛性未失,然頓悟直指,機淺者迷之既久,怎能信得?佛心大悲,因機施教,五乘佛法,無非方便,根有利頓,迷有粗淺,智有淺深,故而法有偏、圓、大、小、頓、漸、秘密、不定,無非就路還家。若識本心,亦無一法可得,皆無自性,如幻如化,染淨緣起,無我可得,故經曰:“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然到岸棄船,未到岸非船不可。故五乘佛法,叁次第之施設無非方便,但教衆生悟性達本,得大解脫,覺如諸佛,歸無所得,本來如此。故此說法者當明甚深智慧起廣大行,方便教化,叁輪體空,如此方契中道實相!衆生機有不同,不可妄談般若,應機施教,因病與藥,方是良醫本懷。
我們不用擔心身體的生老病死,因爲這是自然現象;真正應該解決的是心的生老病死。
心中“生”:有“我”“我所”的出現。“老”:苦惱。“病”:我見、我愛、我癡、我慢。“死”:沒有智慧,失去正念。這就是輪回,重複的生老病死。了生死就是把心中的這些完全看破、放下、證空性,本來面目沒有這些。心真沒生老病死,那麼讓身體回歸自然,身體的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即使你不讓身體死,他還是會死,有聚有散,但你可以讓心沒有生死,涅槃清涼,解脫無憂。
以後可以開講《了生脫死》,以這爲開篇,介紹內觀修法。參考《你的煩惱熄滅了嗎?》。
《第二次閉關隨筆 弘法思路》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