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入
衆生皆有佛性,但並未成佛,有如地中有寶藏而尚未開發,未發揮寶藏之作用。衆生即本覺,但並非妙覺。成佛即妙覺。佛陀具備大雄、大力、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大威德、大神力,無所不覺、無所不知、大徹大悟、道德圓滿至上、不可思議,所以曰“妙”。衆生雖具佛性,但還不“妙”,不發揮妙用,而往往妄用,造業受苦,原因就是被無明、貪愛種種煩惱所障,就如寶藏被土石所覆、所埋,不能發揮種種寶藏之妙用。故此,知道自己深具佛性,不用向外求玄,只需把土石(比喻種種煩惱)去除,即能發揮寶藏(本具佛性)之大妙用,而證入與佛無別的功德;但也不能以爲自己具足佛性,就認爲萬事已畢,若不用戒定慧種種工具、技術清除土石,洗煉寶藏,那還是生死凡夫、一文不名之窮漢而已。所以認知佛性,自信能成佛後,重要的工作就是親近善知識,依教誡勤修戒定慧,直到成就寶藏出土,洗煉完畢,發揮種種妙用爲止,不能放逸!
叁寶是圓滿的覺悟者佛陀、佛陀所宣說的正法、傳承佛陀正法的比丘僧團,而代表叁寶教化衆生的是已證果的聖賢僧或通達戒定慧的現前善知識。
真正的高僧大德,乃是勤修戒定慧、了生死、度衆生的大善知識,擁有高尚的道德人格、慈悲的胸懷、博大精深的智慧,是否有名並不重要!
觀世音之法身是無相,觀世音之報身是大丈夫相,雖然現大丈夫相,但觀世音已斷了男女欲望,須知叁界中色界初禅天以上皆無男女欲望,觀世音已超越叁界又現身救十方,故早已超越男女欲望,而其早證佛果,號正法明如來,故果報的應身具足叁十二相、八十隨行好,乃至無量相好莊嚴(其智慧圓滿,圓滿報身功德);亦可化現男、女、老、少、將軍、帝王、山水、橋梁,隨類化現,無性別之拘束,皆是神通妙用。
非善非惡心之體,有善有惡心之用。
此體用可開出四層見地、功夫。
第一層直指本心,見性成佛,無爲功用,不落言說,乃上根利智者之契機。
第二層雖悟心體之真如空性,然習氣未消,逢境還是在善惡中搖擺,當下功夫,以悟心消習氣,漸達無爲功用。
第叁層雖未悟本心,然而從明因果、斷惡修善、自淨其心中,慢慢依菩提道次第培養資糧,也會漸漸悟入。
第四層難悟本心,甚至聞非善非惡而作斷滅見,或撥無因果、畏步不前。那麼須從有善有惡的凡夫心開始,皈依叁寶、受持五戒十善等有爲功用,積累資糧中來,俾種下成佛遠因。
須知,此非善非惡心之體,乃是從真如空性超越善惡上說,並非撥無因果、斷滅邪見、無記頑空等輪回妄心上說。真如空性雖超越善惡、本然清淨,然而具足萬德,無欠無余,本來圓滿。修諸善法順向菩提,行諸惡法違背因果,此是最基本的覺悟。有人以“無善無惡”爲借口,以“一切唯心造”爲行惡業、放縱習氣之借口,實是誤把妄想情識當真心,造地獄業而已,根本未真正明白體用一如、用不離體、由體起用、空有不二的圓滿佛法。
真修行人,真徹悟者決不會違背因果。
具備緣攝受智(通達知見十二因緣法)即絕對不懷疑因果。
衆生皆有本覺佛性,從言說中解悟還不徹底,須進一步修止觀至證悟本心,乃是真見本覺佛性;但見佛性,還有無始習氣未了,還是須曆境煉心,直至無爲而爲,自然而然,超越迷悟,才是真究竟處。所以不能剛聽明白了一點佛法即自以爲是,放任習氣爲所欲爲,須知業力可怖,因果不虛,把情識當智慧,就是生死凡夫,大意者將自討苦吃。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此心即已悟之心非迷之心,即明之心非無明之心,即明徹之心(始覺)。始覺合本覺(即見性),即是真正證理體(本來面目),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人心迷而無明,若當下悟了,則見本性而成佛;而成佛有證理體之理覺,也有證中道之妙覺。
怖畏生死煩惱,怖畏造業受苦,怖畏妄想顛倒,怖畏無明迷惑。
因無明迷惑(不明緣起空性,執假爲真)而妄想顛倒、造業受苦、生死煩惱,萬劫輪回。
要想解脫生死煩惱、出離輪回須依怙叁寶之救度、加持,轉迷爲覺、具備正念、遠離顛倒、斷惡修善、自淨其心,證緣起空性之實相,脫離輪回而解脫。
如是得生向上心(怖畏因果、叁惡道,受持五戒十善,皈依叁寶,依善知識,積極斷惡修善),發出離心(出離煩惱怖畏、六道輪轉、現證解脫心),發菩提心(誓求正覺度如母有情心)。
自心本淨,圓具一切功德,乃最爲尊勝,猶如清淨滿月,遍一切處。妄心煩惱了不可得,真心無相了不可得,一切妄念了不可得。覓心了不可得,即是安心。
經曰:有信無智長無明,有智無信增邪見。
如此,信智二門當互助互長,才易不離正道。有信仰但缺乏對于真理了解的智慧,容易增加迷惑,如信鬼神、盲信外道邪門;有智慧但缺乏信仰的心容易自作聰明,自以爲是而增長邪見,如未悟以爲悟,以自己知見爲最正確。
北傳《中阿含經》中《根本分別品》,南傳《勝妙獨處經》有佛說“跋地羅帝偈”之觀心法門,可與《金剛經》“無所住而生其心”、“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之教法相發明,乃是直證菩提之法。偈曰:“慎莫念過去,亦勿願未來。過去事已滅,未來複未至。現在所有法,彼亦當爲思。念無有堅強,慧者覺如是。”
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未到來,現在念頭不實,乃至身心五蘊皆是緣起空性,無常不可得,全體放下,本即解脫,如是降伏其心也!時時如是觀照,即勝妙獨處法門。
供佛能得種種福報,還能升天。經上記載:以前有一阿羅漢的父親要去世,臨終時見到地獄相現前,阿羅漢即代其供養佛塔,也擡其父至佛塔前禮佛,其父即見有一天女乃其繼母前來迎接其升天,地獄即已消滅不見。此是臨終惡業現前,親屬代爲供養佛塔(相當于佛陀,因佛塔供養佛舍利、佛像、法寶等),此時八識種子惡業現前強烈,有佛陀的善緣而轉作意,當其如理作意正念現前時,善業勝惡業,故能得生天上,免生惡趣。故此,平時多供佛、法、僧,種下善種子,如果忽然臨終,此供養之心虔誠,又不忘失,供養種子力量勝過其它種子,自然升天;也可爲臨終者供佛念佛,令其善根發起,必不落空。《地藏經》也分明記載,可得未來種種利益,也可回向往生極樂世界乃至究竟成佛!
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一切六塵諸境皆是緣起虛妄不實,唯七識執以爲實,六識虛妄分別,實無自性。
唯心也翻譯作唯識,“唯”是“但有”之意思。“唯”分開叁義:簡持(抉擇)、決定、顯勝。
佛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乃在破世人妄執法界一切現象實有自性,不懂緣起空性之意,讓世人覺悟,只是自心妄執假相,從而分別妄想、造業受苦,若要離苦,必須通達緣起空性,從而放下妄執分別。
“簡持”也即抉擇,乃是抉擇真理,讓人明白緣起之境空無自性,放下妄執外境爲實之心。《成唯識論》說:“爲遣妄執心,心所外實有境故,說唯有識。”“決定”義即肯定唯心義乃契合本來真實、明確無疑的真理。“顯勝”義即顯出此唯心義之殊勝、不可思議、輪回解脫皆是自心,令人了悟心爲根本,從心下手,不心外求法,才能究竟成佛。
世間一切萬象的認識執取皆是自心,社會之一切發明創造皆是自心,紛纭複雜的世界莫非自心之認識,舍此心外,人即是一具無用的屍體。悟本心,放下一切假相之執取,即能解脫痛苦。愛恨情仇、喜怒哀樂皆因妄執身心世界爲實。
“一切唯心造”是說一切造作的主體皆是心,心爲主,是造業之根本。唯識所變是心的了別、認識的作用,叁界皆是此心識所變,不離此心之執著分別。
虛妄唯識,則從破遍計所執說,此處之識系虛妄、雜染。
真常唯心,則從圓成實性上說,此處之心是真心。
一般說心有真妄、染淨。“識”則從“染”上說,轉識成智,則轉染成淨、轉妄爲真,其體不變。
唯心、唯識是佛法的要點,許多宗派對此均有發揮。轉識成智乃是唯識宗的修行。《成唯識論》卷八說:“生死相續由內因緣,不待外緣,故唯有識。”《增一阿含經》說:“衆生長夜爲心所縛,不爲豪族所縛。”如此《楞嚴經》指出修行以心爲主,說:“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因爲造業是心使,故此以攝心爲戒,若心不攝,任其起邪妄造惡業,就唯苦無樂;定爲淨化心、調柔心之方法;慧爲徹底破妄之利劍。
法塵擾心,只因執取外境爲實,而薰成八識中種子;種子起現行,看不破其虛妄,放不下,隨其再執取分別則苦惱連續。
唯識分:一、有相唯識,攝境歸識,也稱方便唯識。二、無相唯識,正觀唯識,觀心識也是空性,故稱無相唯識。從禅定之修習,到攝境歸心之有相唯識,到觀心識也空的無相唯識,爲修證悟道之路。
《成唯識論述記》中有“有爲法乃識所變,無爲法(真如等)乃識之體,都不是離識別有,所以叫不離識”,並不是說一切皆是一個心識爲體。
因六塵乃是心識所認識執取爲實有的對象,實是虛妄無實體的。而一切心理活動不離心王,前七識又不離第八識,而第八識本身是具緣起空性之理,乃是真如,並非離八識外另有真如,所以一切有爲法皆不離第八識;而第八識本是真如空性,因無明所遮現八識,第八識即真如理體與種子生滅集合所成,其實都是空性,故攝境歸識,識也是空,萬法唯識故能證空性。先覺了外境虛妄,再了心識本空,能所俱不可得,則是本來面目。此須從止觀上修證,才能證悟唯心、唯識而破無明煩惱。此是從究竟上說萬法唯心,但從世俗谛上則會認爲萬法實有。凡夫之所以不能解脫,即在執實有自體,不了緣起空性而看破放下妄執造業之心。故此勝義谛說唯心、唯識,但從世俗谛上還是承認內心、外境實有,不離因緣果報的,所以應圓融二谛,此與中觀無矛盾。
作善作惡是因果,當下八識田中種下種子,將來收獲果報,是善是…
《第叁次閉關隨筆 理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