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叁次閉關隨筆 理入▪P2

  ..續本文上一頁惡絲毫無差。八識與人在一起,人到哪裏,八識即在那裏,想僥幸半點都不可能。

  《楞伽經》之“相、名、妄想、正智、如如”五法是概括佛法的綱要。

  相: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所映照的境,即未經名言分別的現量境——色、聲、香、味、觸、法。

  名:即在諸相上人爲施設的假名概念。

  妄想:也即分別、思維、計度。經曰:“彼妄想者,施設衆名,顯示諸相。”即認假名安立諸相爲實在,並依之思維、分別、確認。

  相是緣起,名是假名安立,妄想是當沒有如實知對象緣起空性而執以爲真,進一步分別、計度等。離名相妄想即正智,如此能證“如如”之真實。

  根境識所現的相是相有性無,非真實有,是因緣有,故稱依他起相,從特點上來說,也叫依他起性。遍計所執相,乃是因依他起相妄執實有,又附加名言依之起各種思維、分別,從而建立各種認識。所以遍計所執相能執的是第七識、第六識,所執是依他起相,故此是在緣起無實上起執著、分別,屬情有理無(凡情錯執爲有,真相是空性無實)。問題即出在不能當下看破依他起相乃因緣假相而無自性,故執著、妄想而沒放下,苦即由此而生,執著越實,苦即越深。圓成實相即真如,看破放下所顯現的真相,不是名言、妄想所能想象,需依叁學而修行顯現。

  正智分:徹證真如的根本無分別智和依所證後得有分別、名言所通達的四谛十二因緣、緣起性空等真理的智慧。前者屬出世間智,後者屬世出世間智。正智所證知即如如,即空性,本來如此的實相,此是叁乘所共證的。不論聲聞、緣覺、菩薩都需證空性而見道。所不同的是發出離心或者是菩提心。聲聞、緣覺都屬發出離心,但聲聞在有佛時代聞法而修證解脫,緣覺則是沒有佛出世時的自覺者,菩薩則是在出離心的基礎上發菩提心證空性度衆生。佛法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非是讓衆生離分別妄想,放下名相執著而以正智(正道)證實相而解脫生死煩惱,離此別無佛法。若未會向正智證實相之修行方法都是心外求法,不離名相妄想,不能最終解脫!

  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緣起非無,我非有,緣起即假有。因緣果之假有不能否定,但其中沒有常恒不變的實體,所以要破除的是執有實體之我見、我執,因爲此是造業受苦之源。

  故此從世俗谛來說有因緣果報之假我,但從勝義谛來說則無有實體不變之自我。明白如此無我真義,則不妨隨順世俗說“我”字。

  自我與外境都同樣是緣起無自性,虛妄不實,只是如是呈現。《金剛經》的智慧能夠直截了當的揭示宇宙人生真相。

  從理上說,衆生皆有佛性無差別;從事上說,則衆生的根機有深淺、修證有頓漸。

  有分心【注1】即阿賴耶識;一念未生時,無善惡,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即是阿賴耶識之光。以此爲佛性,以爲開悟了,不用修了,其實這只是方便說,因爲此心還未淨化,未轉識成智,我法二執未破,貪嗔癡叁毒未除,此只是天臺、禅等宗的入門方便,其實,必須下功夫,破我法二執,除叁毒證空性,轉識成智,才真成佛。即使是第八阿賴耶識之光現前,也還有無始無明未破,道家、儒家、其他一切宗教皆未超出此境,按《楞嚴經》說,還是未破識蘊,未轉八識,所以都不能了生死。故此,雖悟一念無生前爲心的清淨自性,但須知未破我法二執,煩惱障、所知障未除,根本未轉識成智,故此時時要以《金剛經》所教誡觀照自心,莫逐妄心上下顛倒、生死流轉,無住生心修一切善法,以破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以達究竟現證真如空性。

  注1:有分心:依《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對“九心輪”的解釋,可做爲參考:“九心次第轉而成輪之意。爲小乘上座部所立,即謂心隨境轉,有九種之別也。成唯識論樞要卷下本,謂:“上座部師,立九心輪:一有分,二能引發,叁見,四等尋求,五等貫徹,六安立,七勢用,八返緣,九有分也。然實但有八心,以周匝而言,總說有九。故成九心輪。且如初受生時,未能分別,心但任運緣境而轉,名爲有分心。若有境至,心欲緣時,便生警覺,名爲能引發。其心既于此境上轉,見照矚彼(見心);既見彼已,便等尋求,察其善惡(等尋求心);既察彼已,遂等貫徹識其善惡(等貫徹心);而安立心,起語分別說其善惡(安立心);隨其善惡,便有動作(勢用心);勢用心生,動作既興,將欲休廢,遂複返緣前所作事(返緣心);既返緣已,遂歸有分,任運緣境(有分心);名爲九心,方成輪之義。其中,見心通于六識,余唯意識。有分心通于死生,返緣心唯得死。若離欲者之死,唯有分心。以既無我愛,返緣無所,不生顧戀也。未離欲者,以返緣心而死。有戀愛故,若有境至,則心可生。若無異境,則恒住有分,任運相續。然見與尋求,前後不定。無性攝論第二卷,謂五識于法無所了知者,先說見心也。複言見唯照矚者,卻結前心也。”彼文無九心輪之名。蓋此名爲起于慈恩者。攝大乘論上成唯識論叁等,引其中之有分識,聲聞乘中亦以異門密意爲巳說阿賴耶識之證。又出于成唯識論述記第四本,宗鏡錄第四等。”

  

  

《第叁次閉關隨筆 理入》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