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恶丝毫无差。八识与人在一起,人到哪里,八识即在那里,想侥幸半点都不可能。
《楞伽经》之“相、名、妄想、正智、如如”五法是概括佛法的纲要。
相: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映照的境,即未经名言分别的现量境——色、声、香、味、触、法。
名:即在诸相上人为施设的假名概念。
妄想:也即分别、思维、计度。经曰:“彼妄想者,施设众名,显示诸相。”即认假名安立诸相为实在,并依之思维、分别、确认。
相是缘起,名是假名安立,妄想是当没有如实知对象缘起空性而执以为真,进一步分别、计度等。离名相妄想即正智,如此能证“如如”之真实。
根境识所现的相是相有性无,非真实有,是因缘有,故称依他起相,从特点上来说,也叫依他起性。遍计所执相,乃是因依他起相妄执实有,又附加名言依之起各种思维、分别,从而建立各种认识。所以遍计所执相能执的是第七识、第六识,所执是依他起相,故此是在缘起无实上起执著、分别,属情有理无(凡情错执为有,真相是空性无实)。问题即出在不能当下看破依他起相乃因缘假相而无自性,故执著、妄想而没放下,苦即由此而生,执著越实,苦即越深。圆成实相即真如,看破放下所显现的真相,不是名言、妄想所能想象,需依三学而修行显现。
正智分:彻证真如的根本无分别智和依所证后得有分别、名言所通达的四谛十二因缘、缘起性空等真理的智慧。前者属出世间智,后者属世出世间智。正智所证知即如如,即空性,本来如此的实相,此是三乘所共证的。不论声闻、缘觉、菩萨都需证空性而见道。所不同的是发出离心或者是菩提心。声闻、缘觉都属发出离心,但声闻在有佛时代闻法而修证解脱,缘觉则是没有佛出世时的自觉者,菩萨则是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发菩提心证空性度众生。佛法说八万四千法门,无非是让众生离分别妄想,放下名相执著而以正智(正道)证实相而解脱生死烦恼,离此别无佛法。若未会向正智证实相之修行方法都是心外求法,不离名相妄想,不能最终解脱!
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缘起非无,我非有,缘起即假有。因缘果之假有不能否定,但其中没有常恒不变的实体,所以要破除的是执有实体之我见、我执,因为此是造业受苦之源。
故此从世俗谛来说有因缘果报之假我,但从胜义谛来说则无有实体不变之自我。明白如此无我真义,则不妨随顺世俗说“我”字。
自我与外境都同样是缘起无自性,虚妄不实,只是如是呈现。《金刚经》的智慧能够直截了当的揭示宇宙人生真相。
从理上说,众生皆有佛性无差别;从事上说,则众生的根机有深浅、修证有顿渐。
有分心【注1】即阿赖耶识;一念未生时,无善恶,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即是阿赖耶识之光。以此为佛性,以为开悟了,不用修了,其实这只是方便说,因为此心还未净化,未转识成智,我法二执未破,贪嗔痴三毒未除,此只是天台、禅等宗的入门方便,其实,必须下功夫,破我法二执,除三毒证空性,转识成智,才真成佛。即使是第八阿赖耶识之光现前,也还有无始无明未破,道家、儒家、其他一切宗教皆未超出此境,按《楞严经》说,还是未破识蕴,未转八识,所以都不能了生死。故此,虽悟一念无生前为心的清净自性,但须知未破我法二执,烦恼障、所知障未除,根本未转识成智,故此时时要以《金刚经》所教诫观照自心,莫逐妄心上下颠倒、生死流转,无住生心修一切善法,以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以达究竟现证真如空性。
注1:有分心:依《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对“九心轮”的解释,可做为参考:“九心次第转而成轮之意。为小乘上座部所立,即谓心随境转,有九种之别也。成唯识论枢要卷下本,谓:“上座部师,立九心轮:一有分,二能引发,三见,四等寻求,五等贯彻,六安立,七势用,八返缘,九有分也。然实但有八心,以周匝而言,总说有九。故成九心轮。且如初受生时,未能分别,心但任运缘境而转,名为有分心。若有境至,心欲缘时,便生警觉,名为能引发。其心既于此境上转,见照瞩彼(见心);既见彼已,便等寻求,察其善恶(等寻求心);既察彼已,遂等贯彻识其善恶(等贯彻心);而安立心,起语分别说其善恶(安立心);随其善恶,便有动作(势用心);势用心生,动作既兴,将欲休废,遂复返缘前所作事(返缘心);既返缘已,遂归有分,任运缘境(有分心);名为九心,方成轮之义。其中,见心通于六识,余唯意识。有分心通于死生,返缘心唯得死。若离欲者之死,唯有分心。以既无我爱,返缘无所,不生顾恋也。未离欲者,以返缘心而死。有恋爱故,若有境至,则心可生。若无异境,则恒住有分,任运相续。然见与寻求,前后不定。无性摄论第二卷,谓五识于法无所了知者,先说见心也。复言见唯照瞩者,却结前心也。”彼文无九心轮之名。盖此名为起于慈恩者。摄大乘论上成唯识论三等,引其中之有分识,声闻乘中亦以异门密意为巳说阿赖耶识之证。又出于成唯识论述记第四本,宗镜录第四等。”
《第三次闭关随笔 理入》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