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練習境界
問:何謂“見法”?“見法”意謂著所見的事物不同于世俗所見嗎?
答:見法是見到“法”,是要真正來練習,實際來修行的人,才見得到法。否則,就算我們跟別人講,別人也聽不懂。一般的世俗語言—就是人類的語言—跟法的語言是不一樣的。法的語言和一般世俗的語言是完全不一樣的。就象此刻在座有一些人,真正實際地修持之後,有了一些了解,就把這些去跟一般人講,講完後,別人可能並不了解,心裏會想:“你到在講什麼啊?”—所以知道法和不知法的人,見法跟不見法的人,是不一樣的,見解完全不同。
問:動中禅的修行過程中是否有次第?用功多久可達貓自動抓老鼠?
答:有次第,但不詳細說。約略是證果的次第: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此外也有五禅那,但不說,練了以後就會看見。看過經典的也很好,沒有看的人實修也可看到。至于多久,要看你養貓的狀況如何,抓什麼老鼠。很厲害的貓會把老鼠砍斷。
問:練到某個階段不練是否會退轉?
答:五禅那未達到最後階段還是會退轉,這之前要好好保持,像錢財一樣,未能守住就會散掉。
問:第五禅那是哪一果?須陀洹、斯陀含?
答:最後是阿羅漢。前面叁果會有起伏,會退轉。到終點可以說是涅槃了,沒有地方可去了,但日常生活還是可以跟一般人一樣。
問:隆波你出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了沒?
答:沒有了,叁界都沒有了,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沒有了,不是要你相信,只是讓你聽聽而已—這樣講你會相信嗎?(回答不知道)這樣很好,不知道很好,沒有相信,也沒有不相信,就說不知道,這樣表示你很聰明,因爲不曉得要怎麼回答。
問:隆波你斷了叁毒了嗎?
答:貪、嗔、癡?沒有!因爲貪、嗔、癡本來就沒有—沒有貪、沒有嗔、沒有癡,有的只是人忘失自己。因爲忘失正念,貪、嗔、癡才會升起。
問:兩個問題請問了隆波:首先,新生第一次練習,要練習到什麼階段當作指標?第二是看《自覺手冊》,隆波田說他好像死掉又活過來,在蓮花上站起來,那是指什麼?
答:關于第一個問題,要問自己—只要練習到覺性強了,就會知道自己到哪裏了。至于要到哪個階段呢?就是覺性能持續不要斷掉,那時就會知道。因爲覺性都不停地斷掉,沒有持續如鏈。只要覺性能夠持續不斷,就會很快。
至于書上所寫的死掉了再活過來,這死是指所有不好的東西都沒有了,就像新生再活過來。覺性圓滿就只有好的,所有貪、嗔、癡都死了,就像新生一樣。沒有貪、嗔、癡的時候,心就象盛開的蓮花一樣,沒有任何的事情可以幹擾你。隨時都保持平常心。有些佛像坐在蓮花上,只是象征,指心就像盛開的蓮花一樣自由自在光明。只要心沒有貪、嗔、癡,沒有無明,就是自由自在,隨時都是光明、潔亮的。心不再起伏,不再悲傷、快樂,不會因爲任何
人而苦,就是沒有苦,所以就用這個盛開的蓮花來象征,來作譬喻。只要還有貪、嗔、癡,心中的蓮花就不是隨時盛開的,有的時候是枯萎的,有的時候是稍微開放的,有的時候是幹枯的,沒有辦法隨時盛開。
問:南傳的開悟是阿羅漢嗎?
答:是!開悟是阿羅漢。下面還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還沒有開悟。阿羅漢是證悟者,沒有什麼好做的了。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有學,就是還有待學習,阿羅漢是無學,不用再學。所以,“世尊”不用再學。但有一樣,就是教導佛法。阿羅漢也一樣,滅苦以後,只剩下教導別人的責任,教導那些還在迷惑、還不清楚、還有苦惱的人:點燃燈火,讓那些人變得光明。
問:現在隆波到底是“無學”,還是“有學”?
答:不是什麼!不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不是!一也不是,二也不是,沒有什麼可以成爲的。就這樣!
問:開悟以後是不是可以不要練了?
答:第一部分:凡人要練;第二部分:聖人(阿羅漢)不練,因爲他已經到達那個境界,所以永遠不會退!
問:隆波還需不需要再練習?
答:也練!坐著!坐著就開始練習了。也一樣練。
問:阿羅漢他們都不生,他們去哪裏?
答:沒有地方可以去,沒有地方可以來。過去也不去,未來也不去。就靠我們的覺、定、慧來了解,阿羅漢是不生、不死、不病、不死的。如果阿羅漢一百年、二百年後再生,那是個阿羅漢,不是真的,或許是宣傳要讓人來相信而已。因爲沒有真正地了解,或者只是因爲從經典上看來的,就這麼說,以爲一百年、二百年會再生。如果真正地了解就不會這麼說。阿羅漢不會再去哪裏,也不會再生了。沒有苦,所以,不會再生。如果再生就是有苦,因爲阿羅漢沒有苦了,所以他沒有辦法再生。再生是因爲無明,無明讓我們再生。現在來培養覺性,就要要來破除無明了。
問:假使阿羅漢扭傷了,會感覺怎樣?
答:身苦還是在,可是心超越了苦受。經典上提到,有一次佛陀和阿難出去,佛陀身體不舒服,要阿難到河邊拿水來。佛陀的身體苦,心會即刻知道,但心是不苦的。就算有病情,還是可以舒解,不會那麼的苦,會輕松。(隆波伸手在杯子旁邊比)受、受苦,在這裏(杯子),可是心(手掌)是有距離的—正念(覺性)越強,手就離杯子越遠。有痛但是不粘著,而一般人是粘著在一起,心粘在苦受上,沒有正念,不知道怎麼離開。如果有正念、有智慧,就有辦法離開,超越受,超越苦。如果身體扭傷了,卻不知道身苦的感受,這樣不自然,不正常了。
問:佛陀覺性圓滿了,還需要睡覺嗎?
答:每一個人的身體都需要休息,佛陀也要睡覺。佛陀一樣行、住、坐、臥,可是跟一般煩惱還很粗重的凡夫是不一樣的。他不會粘著在“味”上,睡覺有睡覺的滋味,但他不會粘在睡眠或飲食的滋味中。一般人不同,好吃,就粘好吃;睡覺時,睡得好舒服!繼續睡吧,就不想起床,這就是粘著睡眠。差別就在于有沒有粘著。就好象苦與不苦,不苦的時候就是涅槃,苦了就下地獄了。佛陀只是(在根門)簡單地入與出,進來了就出去了,不會粘,不會抓。
問:滅苦的人已經降伏五蓋了,要修深定是否很容易?再修神通加行,豈不美上加美?一位有神通之解脫聖者,又有實際可行的修行方法,人們一定趨之若鹜。又有神通,更能夠知道衆生的心病所在,更能夠對治。經過指導的人,學起來更容易,這樣不是更能成就隆波幫助衆生滅苦的願望嗎?
答:五蓋有五項,有時候我們只講叁項(貪、嗔、癡)。覺、定、慧中,覺包括了定、慧,如果有覺性也會有定與慧。雖然名相上分覺、定、慧,其實說的是同一件事。像佛、法、僧意義也一樣。所有的法,真正說來只有一樣,可是名相上會講很多。爲什麼要說這麼多名相?只不過是爲了大家更清楚。有關神通,有天眼通、耳通、他心通等等,這是個人的。這些神通與熄滅貪、嗔、癡是兩回事。我們討論的是實修內在的部分。關于某些大師有神通,知道別人的貪、嗔、癡,因此有助于他的弘法,這似乎是我們自己的想法。《葛拉瑪經》裏面有講到十項不能隨便信以爲真的,有誰記得?佛陀的弟子有神通,佛陀不希望他這樣做,不希望他練了這些執著迷失。佛陀希望大家重視滅苦的方法,這才是最重要的。
誰都不想要有苦,但還是有苦。佛陀教導大家來修行,真正了解四聖谛(苦、集、滅、道)。如果有那些神通,可還是沒辦法解決內在的困擾。某某大師可教人飛行,來去自如,佛陀也學會了,可是內在還是有苦。後來決定離開,自己去修行,實修證悟了四聖谛的真理,因體驗苦的原因之後,一項一項熄滅,最後才能滅苦。佛陀真正體悟真理,才成爲我們的導師。我們每個人來修行,並不是要修神通,那些反而會讓我們産生執著。所以,還是要把那些放下,來修行滅苦。無論再生什麼都是苦,不再生沒有苦,怎樣滅苦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