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覺知規律的動作
問:爲什麼要張開眼睛?
答:日常生活中做事都要張開眼睛,因此練習就要自然張開,這樣在日常生活中才能應用上去。
眼要看,耳要聽,才能知道外境。練習時看到、聽到什麼,知道就好了,不要去管它。剛開始時張開眼睛好像會影響練習,持續下去就習慣了。人喜歡執著看到的與聽到的,有覺性就不會粘在上面,一切都是自然發生的。
覺可超越所見所聞。知道一切都是自然法則,就會喜悅,好好地與自然相處。
問:爲何要做規律的肢體動作?有何意義?
答:這是爲了喚醒我們的覺性或佛性。以規律而循環的動作,可使覺性持續不斷如環鏈。對一般人,以這種方式規律地做手部動作,會很快而有效地培養覺性,在短期內訓練出強的覺性。在動作中,強調有動有停,覺性比較容易升起,如果只是平順地揮動手臂,仍然容易生起妄想。
問: 《自覺手冊》第59頁有一段說,我們要把日常生活上的一些舉動規律化,規律地站起來,規律地坐下,規律地躺下,爲什麼要規律化,就像手部動作很有規律是降低我們的意根念頭,不管做什麼動作就是把意識念頭降到最低,純粹只是覺知動作,是不是?
答:規律的動作是培養覺性的技巧,當覺性比較圓滿的時候,一切都會變成自然。
問:那現在是個過渡期嗎?
答:是。
問:關于動中禅的修行方式,好像都是一些重複的動作,這是一種自我催眠?透過這種修行,是否會進入我們深層的潛意識?
答:練習這種方法是要你一直帶著覺知。如果自我催眠進去到裏面而不知不覺,表示你不知道自己!但這個方法最重要的是你“要覺知”,隨著這種規律的動作知道。
如果做著做著就睡著了,不醒了,表示你不知道!不知不覺地揮舞著手做動作,和知道地做手部動作是不一樣的。好象在工作的場合,很多人不知不覺地工作,但是他一樣也在工作啊!走也會走,洗澡也會洗澡,睡覺也會睡覺啊!他一樣在工作,一樣在盡責任,只是不知不覺而已。所以,知道的人是活在當下,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兩種人看起來很像,其實是不一樣的。知道的人坐在這裏,他知道坐在這裏;不知道的人坐在這裏,但是不知道坐在這裏,因爲他忘失了,不知不覺、帶著無明坐在這裏。有人說那不是一樣嗎?噢!那是不一樣的—所以才說你們必須知道:有動作要知道,沒有動作也要知道。
問:動中禅最主要的修持是不是就在覺知這個手的動作、走路,還有日常當中的動作事情,都要在這上面覺知,就是要一直這樣做,這就是動中禅的重點。是嗎?
答:對!沒有錯!動中禅這個方法是相當自然簡單的,沒有任何的限製,什麼時間,什麼事情,都可以應用上去。這個方法是最簡單、最自然、最舒服的,無論行、住、坐、臥都可以,無論是轉頭、眨眼睛、呼吸、吞口水、伸屈都可以。只要這樣練習,就會有依靠,無論任何的事情,貪、嗔、癡,都無法來幹擾。有覺性就像有傘帳一樣,無論到哪裏都不怕風吹雨打,隨時都有保障。回去之後不要就放棄了,還要繼續練習。這是最簡單、最圓滿、最完整的方法。動中禅覺知手部規律動作的方法,在經典上是沒有的。這是隆波田自己發現的,他用這個方法來教導大家培養覺性。至于覺性,佛陀教導我們行、住、坐、臥,做任何事情,隨時都要保持覺知。
問:只要你知道,就沒事了,問題是你不知道,是不是這個意思?
答:不知道就是無明,知道就明,如果有覺,所有的一切都是“沒有”,如果不知道,就是一切都“有”。如果我們不知、無明,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然後會粘著上去,就是我執。如果明了就不會粘著不會迷失。
問:如何察覺自己的覺念?
答:要練習。經過訓練,會從不知道變知道。剛開始不知道,經過練習就會變知道。從不知道變知道,從知道一點點變很多,慢慢地進展,因爲大部分的人都跟無明、不知道在一起。著手開始訓練,這個不知道、無明會變少,知道會變多。如果慢慢地清潔、打掃它,就會慢慢變白,幹淨起來。
問:經典中提到不要執著,而師父說要知道身體的每個動作,這算不算執著?這只是初步的階段,還是一直都要知道?
答:從剛開始到最後抵達終點,都可以練習這個方法。如果有覺性,不會有執著,知道越多,越不會執著,會執著是因爲沒有覺性。
有兩種知道:“真正知道”與“不是真正知道”。如果“真知”不會執著,“不是真知”就會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