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要領及修行次第

  佛法要領及修行次第

  濟群法師 

  佛教宗派衆多,卷帙浩繁。在萬余卷叁藏典籍中,什麼才是核心,哪些才是綱領?人們或是不明就裏,或是執此廢彼,真正對之了然于胸者百無一人。如是,盲修瞎練也就在所難免。還有些人,雖在念佛、禅修等法門中獲得相應體證,但對佛法缺乏系統認識,多半滯留于某個程度無法深入。須知,僅僅得到一定禅修體驗,或念佛念得稍有輕安,離成佛尚有天地之遙。怎樣斷除煩惱?怎樣契入空性?怎樣圓滿佛菩薩具備的品質?都是修學路上必須逐一攻克的堡壘。那麼,又該從何處著手進行呢?

  首先應當認識,一個完整的修學體系須包含哪些核心要素。換言之,把握這些要素,也就把握了佛法要領和修學方向。否則,動辄八萬四千法門,委實讓初入門者無所適從,望而生畏。

  其次需要了解,修學佛法到底要遵循怎樣的次第。不然,即使學到一些理論,卻不知其在整個修學過程所處的位置,不知各修學環節的遞進關系,也難以有效運用。

  此外還應明確,每個步驟該如何運用于實踐。若不掌握具體的操作方法,即使具備前兩個條件,還是難免落于空談,流于教條。

  一、佛法的核心要素

  佛教各大語系及宗派皆有自身相對獨立的修學建構,但萬變不離其宗,其中仍有著共同的核心要素。唯有把握這些核心,才能更好地理解各宗修行。那麼,佛法的核心要素又是哪些?我覺得,正是皈依、發心、戒律、正見和止觀。

  我們不妨考察一下:哪個法門的修學可以繞開這五點?或許有人會問,爲何不是其他?也不是四點或六點?原因有二:其一,作爲核心要素,須統攝一切佛法。其二,作爲核心要素,既應適用于一切宗派,又毋須太多,否則便不成其爲核心了。

  爲什麼說,這五大要素能統攝一切佛法呢?佛法有解脫道和菩薩道之分,一切宗派、法門非此即彼。解脫道的修行目標,是開發無漏智慧,契入空性,證得涅槃,成就解脫。菩薩道的修行目標,是圓滿佛陀智慧、慈悲的品質,從而解除惑業,得大自在。由此修行目標,就鎖定了抵達目標的必要條件。

  1、解脫道的修行

  于解脫道修行而言,首先應對解脫道的目標及方法具足信心,相信解脫對人生的重大意義,相信依法修行必能解脫。若缺乏這種信心,修行從何談起?皈依,正是對解脫的目標(佛)、解脫道的方法(法)及引導我們走向解脫的老師(僧)生起信心,並通過如法儀式與之建立信賴、依存的密切關系,全身心歸投依靠。當我們在諸佛菩薩前發願“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時,就意味著這種關系的確立。

  但僅僅相信還不夠,進而,還須生起希求意願,也就是發出離心。凡夫的生命,或是隨妄流漂浮,或是被環境左右,盲目而不能自主。出離心的發起,代表著生命自覺的選擇。它不僅是解脫道修行的開始,也貫穿于整個修行過程,直至解脫,才是對出離心的徹底完成。

  那麼,又是什麼在束縛我們,使我們不得自在,不得解脫?那就是惑業,是無盡生命中積累的惑業妄流。受持戒律,正是止息這一妄流的關鍵。戒,有防非止惡之義,即止息不善行爲,如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等,通過對自身行爲的規範,降伏煩惱,止息妄流相續。

  但止息不等于斷除,事實上,妄流的力量仍在,貪嗔癡煩惱仍在,只是得不到活動機會而暫時進入潛伏期。正見,才是斷除惑業的真

  正利器。正見,有世間正見及出世間正見之分。通過聞思經教,能獲得世間正見,獲得辨別真妄、邪正的能力。唯有了知何爲真妄、何爲邪正,才能在修行過程中如理取舍,斷惑證真。

  然而,聞思正見是知識性、觀念性的,和無始以來的生命妄流相比,其力量仍難以匹敵。這就必須借助止觀,將聞思正見落實于心行,契入空性,引發無漏正見。如是,方能截斷衆流,徹底鏟除惑業之根,證得涅槃,成就解脫。

  2、菩薩道的修行

  要言之,菩薩道修行不外兩大任務:一是舍凡夫心,一是成就佛陀品質。初發心菩薩,當如何著手進行?這就需要受菩薩戒,修菩薩行。菩薩行的內容不外六度,又分方便與慧兩部分。前五度爲方便,依此成就佛陀的慈悲品質;第六度爲慧,依聞思大乘經教,樹立正見而引發。《菩提道次第論》雲:“方便與慧,成佛缺一不可。”這說明唯有借助方便與慧的修行,才能圓成佛陀所具足的悲智二種品質。若忽略慈悲的修習,將落入二乘;而不成就正見,則無法舍去凡夫心。

  慈悲與慧的修習,都離不開止觀。依寂天菩薩“自他相換”或阿底峽尊者“七因果”的觀修,可以培養慈悲品質;依唯識或中觀正見的觀修,則能成就無漏智慧。菩薩道的修行,正是通過止觀不斷長養慈悲、智慧,最終圓滿佛陀的品質。

  由此可見,無論從解脫道還是菩薩道的修行來說,五大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缺失任何一點,必將成爲修學障礙,乃至影響佛教的健康發展。明確這些核心,我們就能了解一個完整修學體系所應具備的基本內容,從而檢討自身修行是否完備,又該如何補充完善。同時,也能幫助我們化繁爲簡,直達重點,而不至在修學路上目迷五色,主次不分。此外,還可解決修行中時常出現的偏執現象,或以戒律爲一切,或以止觀爲一切,執著其一而不見佛法。

  二、佛法的修學次第

  漢傳各大宗派多形成于隋唐時期,其時,修行人根基較利,教理基礎也較紮實。因此,祖師大德在立宗時未將重點放在基礎建設上,而著重闡揚圓頓思想,以使上根利智者當下直契本心,立地成佛。如今時值末法,衆生根機淺薄,圓頓法門對多數人而言,猶如天邊雲彩,可望而不可及。所以,認識修學共同基礎、建構大衆化的修學次第,是教界的當務之急。

  前面談到佛法的核心要素,事實上,探討修學次第同樣離不開這些內容。內容相同,重點和意義卻不同。探討修學次第,關鍵是要認識皈依、發心、戒律、正見、止觀之間層層遞進的關系。

  學佛首先要皈依。皈依,是佛法的根本,不皈依或不重視皈依,修學便如無本之木;皈依,又是信仰的根本,對叁寶是否産生依賴,對叁藏教法能否信受奉行,都取決于皈依的深淺程度。因爲皈依叁寶,所以才能發心、持戒、聞思經教、樹立正見、修習止觀。否則的話,這一切就無從談起。

  然後還要發心。發心,是對叁寶具備的品質生起希求。如果沒有這份見賢思齊的希求之心,就算不上真正的佛教徒。因爲這份希求,生命才會有目標,修行才會有動力。所以,皈依後必須發心,在此基礎上,才能進一步修習戒律、正見、止觀。發心是修行的根本,如果心發錯了,不論做什麼,都與修行了不相幹。

  戒律爲叁學之首,也是定慧之基,所謂由戒生定,依定發慧。因此,皈依、發心之後還要受戒、持戒,這是佛法修行的常規。依佛製,比丘應“五年學戒,不離依止”,並在律中規定,未學戒之前不可學習毗昙。這都充分說明,受持戒律是樹立正見、修習止觀的必備前提。

  正見與止觀,則是實踐佛法的關鍵。正見是止觀的眼目,而止觀則是將正見落實于心行的技術,兩者相輔相成。若無正見指導,修習止觀往往不得其門而入;而沒有止觀印證的知見,又易落入玄談的誤區。從修學次第看,應先學正見,再修止觀。如四法行的修習,依次爲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也說明了這一點。依正見修行,還能幫助我們糾正心行中的所有偏差。否則,皈依可能會落入迷信,發心可能會夾帶雜質,持戒可能會流于形式,而止觀則可能勞而無功。

  雖然這五個環節是依次深入的,但並不是說,皈依完成後才開始發心,也不意味著發心後就無須修習皈依。事實上,五個環節皆須解脫或成佛乃能究竟圓滿。因而,這一次第所代表的,只是每個修學階段的重點。因皈依而有發心,但發心又是對皈依的深化,故在發心過程中還應繼續修習皈依,其他也是同樣。所以,它們又是相互融攝的。但基本次第不能違越,否則,修行同樣會出現問題。

  有些人直接從止觀禅修入手,認爲學教是入海數沙,徒勞無益。但沒有正見指引,究竟修什麼?究竟證什麼?究竟解決什麼?就像進入車站,尚不知自己要前往何方,就冒然登上同樣不知去向何方的車。結果坐了幾年,甚至幾十年,仍是混混沌沌,不知所終。

  有些人直接從學教入手,但大經大論讀多了,往往對律儀行持等規範不再重視。而沒有戒律的防範和守護,僅依意識層面建立的聞思知見,是沒有力量降服煩惱習氣的。

  有些人直接從持戒入手,這固然重要,但若沒有正確發心,不清楚持戒的意義,持戒會變得異常艱難。如果沒有出離心,只是被動抵製五欲六塵,難度系數會很大。因爲凡夫心是有粘性的,碰到哪裏就粘到哪裏,須內外結合,才能增加對治力度。而沒有菩提心的話,持菩薩戒也會困難重重,因爲凡夫關心的是“我”和“我的一切”,沒有推己及人的悲心,怎能義無反顧地利益衆生?

  同樣,若對叁寶沒有矢志不移的皈依之心,發心也難以長久保持。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力量從哪裏來?正是從對叁寶的向往和信心而來。因爲我們向往解脫,也相信自己能象佛陀那樣成就解脫,所以發出離心,斷我法執;因爲我們向往成佛,也相信自己能象佛陀那樣圓成佛果,所以發菩提心,成無上道。

  了解修學次第,可以幫助我們安立一條循序漸進的學佛之路,明確各個環節的重點,認識彼此相互增上的原因。當修行進入某一階段時,自己能清楚地知道,這一階段需要完成的任務是什麼,對之前的修學能有什麼提高,對之後的修學又該奠定什麼基礎。同時,還能幫助我們檢驗並糾正不按次第修學帶來的種種問題。

  而次第中的前叁個環節,即皈依、發心、戒律,又是修學任何法門繞不開的共同基礎。因爲見和止觀多有宗派特點,如見有唯識、天臺、中觀之別,禅修的用心方法亦不盡相同。若將見和止觀比作不同的…

《佛法要領及修行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提心的修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