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的修行
——2007年講于西園寺菩提靜修營
一、菩提心的重要性
二、菩提心的種類
叁、菩提心與皈依
四、菩提心與七支供
五、菩提心與出離心
六、如何發起願菩提心
七、受持願菩提心
八、受菩薩戒
九、行菩薩行
十、菩薩行與空性見
濟 群
在菩薩道的修行中,菩提心是貫穿始終的。
發起菩提心,不僅是走上菩提道的開始,也是成爲菩薩行者的標志。而整個大乘的修行,雖然法門衆多,宗派紛呈,但都是圍繞修學菩提心、實踐菩薩行兩大內容展開。其中,又以菩提心爲重中之重。因爲菩薩行也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是菩提心的具體落實,故佛典也稱之爲“行菩提心”。
在此,將圍繞菩提心的修行,分別從菩提心的重要性、菩提心的種類、菩提心與皈依、菩提心與七支供、菩提心與出離心、如何發起願菩提心、受持願菩提心戒、受菩薩戒、行菩薩行、菩薩行與空性見十個方面進行介紹。
在聽聞菩提心教法之前,首先要端正聞法態度,使自己成爲合格的法器。什麼才是正確的聞法態度?在《菩提道次第略論》中,宗喀巴大師總結爲“離叁種過”和“依六種想”。
所謂“離叁種過”,即遠離叁種有過失的聞法態度。《道次第》雲:“若器倒覆,或器雖仰而內不潔,或內雖潔而下有罅。縱天降雨,必不能受。或雖受得,爲染所汙,不堪飲用。或雖不染,漏而弗住。”這段論文中,分別以覆器、垢器和漏器,比喻學人聞法時不用心、帶有成見及聞後不思維叁種情況。
所謂覆器,即器口倒覆,即使天降甘霖也無法盛載其中。同樣,內心尚未對法開放時,法水也不能進入心田。哪怕聽得再多,心中依然空空如也,無所得益。所謂垢器,即器內已是五味雜陳,即使注入清水也會變得苦辣酸甜,不複本味。同樣,每個人在接受佛法前,也已形成自身的固有觀念。在聞法過程中,應將現有成見通通放下,以清淨無染之心接受佛法,就像我們喝水前會洗淨杯子那樣。如此,才能感受本然的法味,而不是被固有觀念改造過的、雜染變質的佛法。所謂漏器,即器皿開裂破損,即使不斷加水也會很快漏失。同樣,如果聞法後不再如理思維,依教奉行,也如漏器一般,不能使所聞法義長存心田。學法的過程,是將佛法正見轉變爲自身觀念的過程。這就需要在聞法後進一步思維,通過反複不斷的思維來強化,來鞏固,使法義在我們的心相續中生根發芽。
依六種想,則是聞法過程中應當具備的六種觀想。首先,是把自己視爲病者。說到病者,我們比較容易想到身體疾病。其實,身病只是暫時的,更長久的還是心靈疾病。無始以來,我們始終在輪回中流轉,生死不息,煩惱不止,皆因種種心病所致。所以,人生最大的疾病不是其他,正是無明製造的迷惑和煩惱。我們要認識到這些疾病的過患,本著治病的態度聞法,把法師當做醫生想,把佛法當做藥物想,把修行當做治療想,把如來當做正士想,對正法生起久住想。倘能對法生起殷重心,生起難得想,才能使之成爲改造生命的有效療法。否則,往往只是把佛法當做一種學理或玄談,學得再多,也不過是在生活中增加一些佛法的點綴,在言行上增加一些佛法的包裝,于安身立命全無幹系。
所以,希望大家本著正確的聞法心態學習菩提心教法。這樣才能納法于心,進而依法調整心行,完成生命品質的改善。
一、菩提心的重要性
1.爲什麼要發菩提心
回答這一問題,必須明了學佛的重點在哪裏。佛法是心地法門,整個學佛過程,正是從了解心行到改變心行的過程。
我們的心好比土地,每個起心動念則是播下的種子。在生命延續過程中,我們有過許多想法,也做過許多事情,這些所思所行很快會成爲過去,但內心留下的種子卻將在未來繼續作用,影響生命的發展軌迹。其中,有善的種子,也有惡的種子;有煩惱種子,也有解脫種子。當善的種子萌芽時,當我們生起愛心、慈悲心時,當下就是安樂的,周圍的人也能感受到這份安樂。反之,當惡的種子作用時,當我們生起貪心、嗔心、嫉妒心時,當下就是痛苦的。一旦將這些貪嗔之心表現出來,周圍的人也會受到傷害。
正是這種心的相續,決定了生命的現狀及走向。爲什麼我們內心充滿煩惱,充滿痛苦?就因爲其中有太多不良種子。這些種子又會不斷製造心靈垃圾,使內心成爲一個充滿汙垢的垃圾場。如此,痛苦就在所難免,沈淪也在所難免。所以說,煩惱乃至輪回都不是外在的,而是來自我們內心,是心在操縱這一切,也是心在決定這一切。如果我們想要遠離痛苦,就要從因地予以斷除。
學佛是耕耘心田的過程。當年,佛陀曾來到農莊托缽,有位正在耕種的婆羅門質問道:“我們努力耕種才有收獲,你們爲何不去勞作?”佛陀回答說:“長者,我也是耕耘的農夫!” 婆羅門不解:“我從未見過沙門在田間勞作,何出此言?”佛陀向他解釋說:“信心爲種子,苦行爲時雨,智慧爲時轭,慚愧心爲轅,正念自守護,是則善禦者。如是耕田者,不還受諸有(《雜阿含經》卷四)。”轭和轅,是駕馭牲口的配件。諸有,爲衆生果報,有因有果故謂之有,包括叁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總稱諸有。如果我們能以對叁寶的信心爲種子,以修行進行灌溉,以智慧和慚愧駕馭心行,以正念作爲守護,才是善巧的耕耘者。這樣的耕耘者,將不再招感輪回果報。
以信心爲種子,代表我們對信仰的選擇,也就是以叁寶作爲人生的究竟歸宿。然後,還須通過觀察修和安住修,使種子在內心紮根。否則,佛法對我們永遠只是一種學理,一種說法。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少人雖然也自稱爲佛教徒,也常常敬香禮佛,可佛法對他們的生活卻絲毫沒有影響,所作所爲依然不會超出固有的觀念和習慣,這種學佛是不會産生效果的。就像農夫,如果不在田間播種,不去努力耕耘,即使天天到地裏走一圈,看一遍,甚至日以繼夜地守在那裏,可能有收獲嗎?菩提心的修行也是同樣。如果不發起菩提心,不在內心播灑菩提種子,未來怎麼會結出菩提之果?
2.大乘人的標幟
如果說皈依是成爲佛弟子的標幟,那麼,發菩提心就是成爲大乘人的標幟。《菩提道次第略論》(以下簡稱《道次第》)雲:
是若念須入大乘,何爲入大乘之門耶?此中佛說有波羅密多乘及密乘二種,除彼更無余大乘矣。然此二由何門而入耶?唯菩提心是。此于身心何時生起,雖其他之任何功德未生,是亦住入大乘。
在這段論文中,宗喀巴大師明確告訴我們:一旦發起菩提心,即使尚未具備其他功德,也已跻身大乘之列,堪爲菩薩行者。接著,論中又進一步說明:
若何時與菩提心舍離,則縱有能達空性等功德,亦是墮入聲聞等地,退失大乘。此衆多大乘教之所說,理亦成也。是故大乘者,以菩提心之有無而作進退。如《入行論》中說:“此心生起,無間即成佛子也。”
正因爲菩提心是大乘人的標識,所以,一旦舍離菩提心,即使已經通達空性,也將退爲聲聞學人。可見,大乘的評判標准,是以菩提心的有無來決定。論中還引《入菩薩行論》爲證:“此心生起,無間即成佛子。”此處所說的“佛子”,特指菩薩道行者。因爲他們不像聲聞那樣以自了爲足,而是行佛所行,像佛陀那樣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是佛陀的真正繼承者。
可見,菩提心不僅是步入大乘的門徑,也是簡別于二乘的不共標准。
3.成佛的不共因
成佛並不是成就外在的什麼,不是職稱,不是地位,不是榮譽,而是內在的生命品質。這一品質包括智慧和慈悲兩大內涵,由空性見成就智慧,成就解脫;由菩薩行成就慈悲,成就福德。其中,解脫是叁乘共有的目標,無論聲聞、緣覺還是菩薩,都要具備解脫能力,而慈悲則是大乘菩薩特有的行門。當然,這不是說聲聞行者就不修慈悲。事實上,聲聞行者同樣修習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同樣隨緣弘法,利益大衆。但區別在于,他們並不以成就慈悲作爲必修法門,作爲究竟目標。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沒有菩提心爲前提,這種慈悲修行也是缺乏力度,缺乏擔當的。
關于這個問題,《道次第》以比喻作了說明:
如以水、糞、暖及地等,若與谷種合者,則爲谷苗之因。若與麥豆等種合者,則亦爲彼苗之因。故水、糞、暖等是共同之因。青稞種者,隨與何種緣合,亦不能爲谷等苗之因,是青稞苗之不共因。以彼所攝持之水等,亦當爲青稞苗之因也。如是無上菩提心者,是佛苗因中如種子之不共因。通達空性之慧者,如水、糞等,是叁種菩提之共因也。
就像耕作需要種子、陽光、雨水、肥料和土地。其中,種子是作物生長的不共因,由麥種生長麥子,稻種生長稻子,其果實是由種子包含的特性所決定。而其他條件則是一切作物生長所必須,屬于共因。對修行來說,空性慧就像陽光、雨水、土地那樣,是叁乘修行的共因。而菩提心的作用相當于種子,是成佛的不共因。所以,唯有發菩提心,修利他行,才能成就佛菩薩那樣圓滿的生命品質,此外別無他途。
接著,《道次第》又引經論爲證:
《寶性論》雲:“勝解勝乘爲種子,慧者爲生佛法母。”此言于大乘起勝解者,如父之種子。通達無我慧者,則如母。譬之父爲藏人,則不生漢胡等子。父爲子姓,此因決定。于藏母身,則能生種種子,是乃共同因也。
孩子雖然是由父母共同生育,但以父親爲決定血統的不共因。對修行者來說,如果能對大乘具足勝解,其作用有如父親,而通達空性的作用則如母親。有空性慧之母,故能成就解脫;有大乘菩提心之父,方能成就佛果。
以上兩個比喻,形象說明了菩提心和空性慧對于修行的不同作用。沒有菩提心作爲種子,就不能算作大乘行者。沒有空性慧作爲解脫共因,也…
《菩提心的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