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能結出無上菩提的殊勝果實。
二、菩提心的種類
關于菩提心的種類,各經論有不同歸納方式。
在《入行論》和《道次第》中,分爲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入菩薩行論·菩提心利益品》雲:
略攝菩提心,當知有二種:願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如人盡了知,欲行正行別,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別。
在《顯揚聖教論》和《瑜伽師地論》中,分爲世俗發心和證法性發心(勝義菩提心)。《顯揚聖教論》雲:
此受發心複有二種:一、世俗發心。二、證法性發心。
而《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則開爲十種,其中,主要有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之分:
謂世俗受發心,得法性發心;不決定發心,決定發心;不清淨發心,清淨發心;劣發心,強盛發心;未成果發心,已成果發心。世俗受發心者,謂諸菩薩未入菩薩正性離生所有發心。得法性發心者,謂諸菩薩已入菩薩正性離生。
綜合起來,大致可歸納爲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
1.願菩提心
所謂願菩提心,是希望自己證得無上菩提,盡未來際利益一切衆生。正如《瑜伽師地論·發心品》所說:
又諸菩薩起正願心求菩提時,發如是心,說如是言:“願我決定當證無上正等菩提,能作有情一切義利,畢竟安處究竟涅槃及以如來廣大智中。”如是發心,定自希求無上菩提,及求能作有情義利,是故發心以定希求爲其行相。
願菩提心的特點,是以希求爲行相,以利益一切有情及無上菩提爲所緣。就希求這一心行本身來說,我們並不陌生。事實上,希求伴隨著每個人的人生旅程,只是各自側重不同而已。我們希望自己學習優秀,工作出色;希望買套房子,買輛汽車;希望家庭和睦,兒女孝順,這些都屬于希求。其實,發菩提心也是這樣一種“我要達成什麼目標”的心行,區別只是在于希求內容,是由希望個人得益轉而希望利益大衆。這種不同的希求內容,決定了截然相反的兩個人生方向——一是解脫成佛,一是繼續輪回。
諸佛菩薩在因地修行時,都是以希求作爲菩提道的起點。他們的願力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圓滿生命品質,一是利益所有衆生。比如我們所熟悉的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曾發下四十八大願,最終成就西方淨土。此外,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願力,也是廣大佛子耳熟能詳的。他在因地修行時,爲救度因殺業深重而墮落地獄的母親,于十方諸佛前至誠發願:
願我自今日後,對清淨蓮華目如來像前,卻後百千萬億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叁惡道諸罪苦衆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等正覺。
惡道衆生是無量無邊、難以窮盡的,但地藏菩薩卻毫無畏懼,勇于擔當,甘願將他們度盡之後方證菩提。這是何等令人震撼、令人感佩的願力。
除佛菩薩在因地的不同發願外,我們平時所念的四弘誓願,可以說是菩薩行者的通願,即“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對于無量無邊的衆生,我們要發願救度;對于無始以來的煩惱,我們要決心斷除;對于諸佛開顯的法門,我們要精進修學;對于至高無上的佛果,我們要努力成就。所有這些願望,都屬于願菩提心。
2.行菩提心
所謂行菩提心,是將誓願轉化爲利他行爲。當我們有了利益衆生的願望之後,需要將願望落實到行爲上。爲保證行爲的穩定性和持續性,還應進一步受持菩薩戒。對自己做出的承諾製定相應規則,也就是說——我必須爲利益衆生做些什麼,又該怎樣去做。否則的話,凡夫心會有種種懈怠的借口。尤其在利他和個人利益暫時出現沖突時,“我執”會本能地對利他産生抗拒,這就需要一些強製性的規則,使自己無法回避。
菩薩戒,就是爲發心修習大乘菩薩行的學人所製定的行爲規則,包括攝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叁部分。不僅將止惡作爲准則,也將行善以戒律的條文固定下來。菩薩戒在中國的弘揚,主要有叁種。一是梵網菩薩戒,出自《梵網經·菩薩心地戒品》,戒相有十重四十八輕。二是瑜伽菩薩戒,出自《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戒相有十重四十叁輕。以上兩種是通出家和在家的,此外還有出自《優婆塞戒經·受戒品》的在家菩薩戒,戒相有六重二十八輕。
菩薩戒雖有種種不同的戒相和細則,但核心無非是六度四攝。所謂度,有兩層含義,一是擺脫煩惱,一是抵達彼岸。六度,就是通過修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幫助我們擺脫凡夫心,由生死此岸抵達涅槃彼岸。所謂攝,就是攝受。如果六度比較偏向自利的圓滿,那麼四攝就更偏向利他的修行——以布施饒益有情,以愛語開導其心,以利行幫助他人,以同事感化衆生。相對自利來說,利他還特別需要注意與人交往的善巧,必須以對方樂于接受的方式給予幫助,否則就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甚至會適得其反,使對方産生抵觸情緒。
3.勝義菩提心
雖然我們發願利益衆生並付諸行動,但對凡夫來說,這些願行仍是不究竟的。因爲它們是建立在世俗心的基礎上,是有漏而有限的,也是充滿不平等的,故稱世俗菩提心。如何將這種有限的願心轉化爲無限的慈悲?需要通過空性慧進行提純,進行拓展,將發心過程中摻入的各種雜質逐步剔除。唯有通達空性之後,我們才能真正體悟到自己和衆生本是一體,才能對衆生生起佛菩薩那樣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以,勝義菩提心須證得空性後才能發起,換言之,是初地菩薩才能做到的。
叁、菩提心與皈依
皈依,代表著我們對叁寶的信賴,也代表著我們選擇叁寶作爲人生的究竟歸宿。它是學佛的基礎,也是發起菩提心的基礎。
1.大乘皈依的殊勝
通常所說的皈依,主要指聲聞乘的皈依。我們這裏所說的,主要是大乘皈依。《大乘莊嚴經論·皈依品》中,特別介紹了大乘皈依的殊勝,論雲:
一切皈依叁寶中。應知大乘皈依最爲第一。何以故?由四種大義自性勝故。何者四義?一者一切遍義,二者勇猛義,叁者得果義,四者不及義…… 大乘皈依者有四種一切遍。一者衆生一切遍,欲度一切衆生故。二者乘一切遍,善解叁乘故。叁者智一切遍,通達二無我故。四者寂滅一切遍,生死涅槃體是一味,過惡功德不分別故……
大乘皈依有叁種勝勇猛。一願勝勇猛,皈依佛時,求大菩提,多生歡喜,知勝功德故。二者行勝勇猛,起修行時,不退不屈,難行行故。叁者果勝勇猛,至成佛時,與一切諸佛平等覺故……
菩薩善生有四義。一者種子勝,以菩提心爲種子故。二者生母勝,以般若波羅蜜爲生母故。叁者胎藏勝,以福智二聚住持爲胎藏故。四者乳母勝,以大悲長養爲乳母故……
大乘皈依者,所有善根由四因故,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一者大體,二者大義,叁者無邊,四者無盡。問:“此雲何?”答:“大體者,謂世間善根已得,超過二乘故。大義者,謂出世善根,二乘出世但自利故。無邊者,謂成熟善根,能成熟無邊衆生故。無盡者,謂神通善根,至無余涅槃亦無盡故……
皈依差別有六種,一自性、二因、叁果、四業、五相應、六品類。悕望爲自性,至心求佛體故。大悲爲因,爲一切衆生故。種智爲果,得無上菩提故。不退爲業,行利他難行行,不退不屈故。叁出爲相應,具足叁乘出離行故。二得爲品類,世俗得,法性得,粗細差別故。
這段論文中,從各個不同角度,詳細介紹了大乘皈依勝于二乘的特殊之處。想要了解更多內容,可參看無著菩薩所造的《大乘莊嚴經論·皈依品》全文。在此,我先給大家簡單歸納幾點,這是大乘皈依區別于聲聞乘皈依的主要特征,也是我們需要掌握的關鍵所在。
其一,皈依者必須具備大乘種性。關于此,我們可能會心存疑問:自己究竟有沒有具備大乘種性?要回答這個問題,只須審視一下,看看自己能否發起無僞的菩提心,發起真實的利他願望。
其二,皈依對象是大乘叁寶。其中,佛寶爲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法寶爲大乘經典,僧寶爲觀音、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及現前的大乘僧團。
其叁,時間更爲長久。聲聞乘皈依的有效期是盡形壽,而大乘皈依不僅局限于今生,而是盡未來際直至成佛,正如皈敬偈中所說的那樣:“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永皈依。”
其四,發心更爲廣大。聲聞乘皈依主要是爲了斷除煩惱,解脫生死,而大乘皈依卻不以個人解脫爲足,更以幫助一切衆生走向解脫爲目標。
只有認識到大乘皈依的殊勝,才能對大乘佛法生起真切皈依之心,這正是願菩提心的所依。
2.由發心完成皈依修行
皈依後,還需要不斷修習皈依,強化叁寶在內心的分量,鞏固對菩提心教法的信心,使之落實于心行並産生作用。在印度和西藏的傳統中,都有關于皈依的修行,我也編寫過“皈依共修儀軌”,內容包括大乘的發心、忏悔、七支供、念誦皈依、發四無量心等。
皈依不只是學佛的開始,事實上,它貫穿著整個成佛的修行。從究竟意義上看,皈依者和皈依對象在本質上是一體的。開始時,二者確實存在差別,而且是巨大的差別,但這種差別不是永遠存在。修習皈依的目的,乃至佛法一切修行的目的,是開發衆生本具的自性叁寶,使自己和皈依對象融爲一體,最終成就叁寶所具足的一切功德。
這一過程離不開皈依和菩提心的修行。沒有皈依作爲前提,菩提心的修行就沒有依托基礎;沒有菩提心作爲實踐,皈依將永遠停留于形式。唯有對叁寶功德心向往之,並以佛菩薩的願力作爲自身願力,以佛菩薩的所行作爲自身行爲,才能成就與佛菩薩無二無別的高尚品質。
四、菩提心與七支供
濟 群
七支供是根據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而建立,具有積資淨障的作用,能爲發起菩…
《菩提心的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