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提心營造良好的心靈環境。十大願王的具體內容,分別是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忏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恒順衆生、普皆回向。這些修行似乎都很平常,爲什麼會被尊爲願王呢?原因就在于,這些願望的所緣對象是無限的,是遍及一切的。
我們都有這樣那樣的願望,但常人的願望非常局限,想到的無非是個別人、個別事。而普賢菩薩的願力是以盡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爲所緣對象,不斷強化這種願望,可以幫助我們打開心量。當心停留于眼前的人和事,是狹隘而有限的。唯有以無限的時空爲所緣,才能進入心的無限層面。
同時,《普賢行願品》還可以幫助我們在最快時間內積累成佛資糧。用現代的話來說,《普賢行願品》是積資淨障的第一生産力。所以,藏傳佛教也特別提倡《普賢行願品》,將之作爲一切法門的重要前行。事實上,《普賢行願品》的意義不僅在于前行,其本身也是殊勝的正行。因爲這一法門是建立在華嚴見地的基礎上,至頓至圓,我稱之爲“菩提心的無上觀修,佛陀品質的臨摹方法”。依普賢大願進行觀修,就是對佛菩薩心行的模擬。使我們在模擬和比照中向佛菩薩逐漸靠攏,逐漸接近。
七支供的內容,主要是將《普賢行願品》的十大願王歸納爲七支。支爲肢體,是身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把菩提心修法比做主幹,七支供就是作爲支撐的重點。在《入菩薩行論》中,“積資淨障”這部分內容也是通過七支供的修行來完成。
修習菩提心,就要對一切衆生心生慈悲,視如己出。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前提就是把一切衆生裝到心裏。我們問問自己:內心到底能裝幾個人?如果只是裝著自己,或者只是裝著個別人,那是絕對無法和菩提心相應的。這就必須打開心量,這種打開不是簡單的量的增加,而是要把自我的界限完全撤除,像虛空容納萬物那樣,容納盡虛空、遍法界的無量衆生。如果還有一個衆生是我們排斥的,是我們不願利益的,就說明這種慈悲尚未圓滿。
以下,簡單介紹一下七支供的修行。相關內容,我在《普賢行願品的觀修原理》一書中有較爲詳細的解說,可以作爲參考。
1.禮敬支
禮敬,即禮拜恭敬。佛法是從恭敬中得,如果對叁寶缺乏敬意,法就不可能在我們身上産生作用。修習禮敬的方式很多,如拜佛、供燈、燃香、獻花等。那麼,應該以什麼方法禮佛,才能迅速與諸佛相應,成就無量福德呢?
現代人非常講究效率,其實修行也不例外。或許有人會問:佛教不是強調不著相嗎?要知道,不著相不等于不講效率。正確的修行態度,是既講效率,又不著于講效率的相。如果以爲不講效率就是不執著,稀裏糊塗就是不執著,不但成就無望,甚至可能會墮落惡道。因爲輪回路險,不進則退。如果不抓緊現有的暇滿人身修行,誰也無法保證未來去向何方,何時還有機會繼續修行。所以,學佛同樣需要講究方式方法。方法到位,才能事半功倍,生生增上。
禮敬支共四個偈頌,第一頌爲叁門總禮。叁門,即身口意叁業,對禮敬作總的闡述。偈頌爲:
所有十方世界中,叁世一切人獅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我們禮佛,通常會選擇一位佛菩薩來禮拜,或禮拜釋迦佛,或禮拜阿彌陀佛,或禮拜觀音菩薩。在《普賢行願品》中,卻不以一佛二佛爲禮敬對象,而是以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爲所緣,一一禮拜,無有遺余。更重要的是,以清淨身語意叁業而行禮拜。這就需要憶念佛菩薩功德,激發見賢思齊的至誠之心,從而遠離散亂和妄想。從心裏想著拜佛,到合掌、禮拜、起身,整個過程始終保持明晰的觀想,全身心投入對佛菩薩的禮敬之中。當我們以這種所緣和方法禮佛時,每一拜,都是向一切諸佛奉獻的無上敬意,奉獻的清淨供養。
其次是身禮。偈頌爲: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
身體是有限的,禮拜也是有限的,如何才能完成無限的禮敬?這就必須借助觀想完成。所謂觀想,就是運用想象力,這也是佛法修行的重要助緣。因爲心是無限的,想象也是無限的,一旦開發內心無限的層面,才能使建立在這一心行之上的有限行爲轉變爲無限。在觀想時,一方面可以參考《普賢行願品》長行的內容,一方面還要祈求普賢菩薩的加持,通過對普賢願力的信解來完成觀修。
首先觀想自己化現無量無邊的身體,觀想宇宙中有多如微塵的諸佛菩薩,然後每位佛菩薩前都有一個我在禮拜。佛菩薩的存在是無限的,我的存在也是無限的。再進一步,觀想每個我又在同時禮拜盡虛空、遍法界的無量諸佛。當我們這樣觀想時,每一拜都能成就無量功德,使我們迅速培福,廣積資糧。否則,以凡夫有限的修行,永遠不能成就佛菩薩那樣的無限功德。因爲無限必須以無限而非有限爲因。再多的有限加在一起,都是有限的,只不過是一個更大的有限而已。唯有在無限的心行層面,才能圓滿無量福德。
第叁爲意禮。偈頌爲:
于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衆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首先觀想每一微塵中皆有無量諸佛,每位佛陀身邊還有菩薩海會圍繞。其次,觀想法界有無盡微塵,所以,宇宙的任何一個空間都有諸佛菩薩存在,重重無盡,數不勝數。
生命存在的當下就是無限。因爲它的本質就是空性,沒有任何界限,也沒有自他之別,一切分別都是人爲的設定。比如這是中國,那是外國;這是敵人,那是朋友;這是喜歡,那是討厭。所有這些概念都來自衆生的執著,是由執著形成的分別和對立。由此,又會導致各種沖突,如人與人之間的沖突,人與自然之間的沖突,人與動物之間的沖突。一旦將這些錯誤設定撤除,生命當下就是無限的,和一切衆生不分彼此,和諸佛菩薩心心相印。
所以說,當我們觀想無限時,並不是另外開拓一個無限,只是通過觀想,將妄心建立的有限設定撤除,使心回複本然的狀態,回複本具的無限內涵。
第四爲語禮。偈頌爲: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接著,通過觀想完成語言的贊頌。我們可以觀想宇宙中有無限的我,每個我都在齊聲贊歎十方諸佛的功德。我們還可以把自己觀想爲宇宙播音員,當我們禮贊佛陀時,整個天地都能接收到這些音聲,整個宇宙都在回蕩著這些贊頌。我們還可將聽到的一切聲響都觀想爲念佛、念法、念僧之音,觀想爲贊歎叁寶無盡功德的音聲,使身心融入其中,禮佛不盡,贊佛不絕。
2.供養支
供養代表我們對佛菩薩的恭敬。雖然恭敬主要發自內心,但也需要通過相應的行爲來體現。供養,就是強化恭敬心的重要方式,應以上妙物品而行供養。其中,包括有上供養和無上供養兩種。所謂有上,即有限之意,尚未達到極致。所謂無上,即無與倫比,沒有任何其他方式能超乎其上。
首先是有上供養。偈頌爲: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有上供養,是以最好的花鬘、伎樂、塗香、傘蓋、衣服、末香、燒香、燈燭等種種供品供養十方如來,並且數量衆多,有如須彌。如何才能得到這麼多供品?這就需要通過觀想。一方面,觀想山河大地、宇宙萬有都轉化爲供佛的奇珍妙品;一方面,觀想所供物品無量無邊,遍滿法界,以如此衆多而勝妙的物品供養如來。
其次是無上供養,這是相對有上供養而言。偈頌爲: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叁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勝解,是深信不疑的信解。我們以廣大勝解之心,深信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的存在,並以普賢菩薩的無限願力,將有限供品轉化爲無限,以此供養諸佛。
我們的心量有多大,供養就會有多大,福報也就會有多大。諸佛菩薩爲什麼能成就無量福報?因爲他們的心是以虛空和法界爲平臺,沒有任何界限,也沒有任何阻礙。這就使依托于此的每個行爲,都像融入汪洋的水滴一樣,由一滴水成爲大海水。
3.忏悔支
在無盡輪回中,我們始終流轉生死,飽受煩惱逼迫,正是由于往昔業力所致。這些業力就像我們編寫的生命程序,當它運行時,就會産生某種結果。有些是進入惡道的程序,有些是進入善道的程序。我們想要改變命運,就要改變程序的內部結構和運行方式。忏悔的作用,正是摧毀業力依托的基礎。偈頌爲: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我們要觀想盡虛空、遍法界的諸佛菩薩,對他們發起真誠忏悔之心,對以往所造種種罪業一一追悔,其中包括有意爲之的惡行,也包括無意造作的業力。更重要的是,發誓從今以後永不再造。任何業力的形成都是有基礎的,通過忏悔,就能摧毀業力依托的土壤,使之無法成熟,無法繼續感果。因爲所有業力都來自對某個行爲的執著,而忏悔就意味著對這種執著的否定。如果這種執著已不存在,依附于此的業力自然也就無從生根,不複存在了,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就像法會前需要清掃場地那樣,我們迎接菩提心的到來,也要忏悔業力,清理內心塵垢,爲菩提種子營造良好的心靈環境。
4.隨喜支
隨喜就是對他人所做善行表示真誠的歡喜,由衷的贊歎。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內心會隨之打開,善的種子也會隨之增長。偈頌爲:
十方一切諸衆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對于十方世界一切衆生,聲聞、緣覺二乘,乃至諸佛菩薩的所有功德,我們都要生起隨喜之心,並加以保持。因爲我們的時間、精力、能力都很有限,即使…
《菩提心的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