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心的修行▪P4

  ..續本文上一頁再努力,一輩子所做的善行也未必能有多少。而成佛需要無量福德爲資糧,僅憑一己之力,顯然是無法完成的。那麼,我們就無法成佛了嗎?就無法完成這個遠大目標了嗎?顯然不是,所以就需要借助一些手段,而隨喜就是迅速積累資糧的特殊途徑。如果我們能以廣大無限的發心隨喜一切善行,所獲功德將與行善者同等,有時甚至會超過對方。因爲善行所招感的果報並不完全取決于行爲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不同的用心。當我們以無限之心隨喜一切善行時,就如分身億萬,時時處處地廣行善法,耕耘福田。

   此外,隨喜還能克服嫉妒、排他等不良習慣,與衆生結下善緣,這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助緣,也是修習平等心的大好時機。當我們隨喜平日漠不相關的衆生時,就是在化解對他們的冷漠與隔閡;當我們隨喜平日存在矛盾的衆生時,就是在化解對他們的嗔恨與嫌隙。只要隨喜心足夠真誠,足夠強大,就能逐步轉化原有的不良情緒,令心量隨之打開。

   5.請轉*輪支

   雖然法是法爾如是的,不論是否有佛出世說法,都不會因此而有增有減,隨之變化。但對衆生來說,並沒有能力認識這種真理,更無法依此修行,成就佛果。

   這就需要佛菩薩的引領,需要他們宣說法要,使衆生因聞法而破迷開悟,走向解脫。所以,祈請佛菩薩乃至善知識說法,不僅是我們自身修學的需要,也是利益大衆的需要。偈頌爲: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于無上妙*輪。

  世間燈,指諸佛菩薩,包括一切具足正見的善知識。衆生長處無明黑暗,唯有在佛菩薩的指導下,才能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迷惑走向覺悟。我們觀想宇宙中有無量佛陀,然後觀想自己化身無數,來到諸佛世尊面前。每一位佛陀面前,都有一個我在祈請。每一個我,又同時在祈請法界一切諸佛,祈請他們悲憫衆生,廣轉*輪,使佛法在世間不斷流傳,利益人天。在座下,則應時時祈請善知識爲衆開示。同時,對那些宣說正法的善知識大力護持。護持的方式有很多,我們可以組織講座,邀請大德說法;可以助印經書,普及正知正見,這些都是請轉*輪的重要方式。因爲弘法需要衆緣和合,成就相關助緣,在說法者和聞法者之間架設橋梁,也是在以實際行動請轉*輪。

   6.請佛住世支

   十方諸佛化緣將近,即將示現涅槃時,爲令衆生獲得長久的利益安樂,我們要以至誠之心,請求諸佛長久住世,接引衆生。偈頌爲: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刹塵劫,利樂一切諸衆生。

  佛陀看到化緣將盡,即將入般涅槃。此時,我們要真誠勸請,唯願佛菩薩長久住世。因爲這樣,佛法才能在世間薪火相傳。關于請佛住世的修行,我們可以觀想宇宙中有無量諸佛顯現,然後觀想每個佛陀前都有一個我在祈願,懇請他們莫入涅槃。在座下,則以誦經、念佛、供燈、放生等種種方式,殷勤勸請一切善知識住世說法,度化衆生。

   7.回向支

   最後,我們要把以上所修的禮敬諸佛、供養如來、忏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輪、請佛住世六支功德回向給法界衆生。偈頌爲:

   所有禮贊供養福,請佛住世轉*輪,

   隨喜忏悔諸善根,回向衆生及佛道。

   乃至虛空世界盡,衆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四法廣無邊,願今回向亦如是。

   以上六支所修善根爲證得菩提之因,我們將之回向衆生,並以猛利意樂爲之祝福,願他們早日成就佛道。這份回向是永久性的,是盡未來際的,所謂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願無盡。事實上,虛空是無法窮盡的,衆生和衆生的業力、煩惱也是無法窮盡的。爲什麼說有盡?只是用來反襯這份願力的廣大無邊。即使無盡的虛空會有盡頭,無盡的業力會有盡頭,但我們所發起的願力和回向也是源源不斷,無窮無盡的。也就是說,這一願力比虛空更長久,比世界更長久,比無量無邊的衆生更長久,這正是普賢大願之所以被尊爲願王的關鍵所在。因爲這一願力的所緣對象是無限,時間跨度是永遠。

   七支供的內容又可歸納爲叁方面。一是積資,爲禮敬、供養、隨喜、請轉*輪、請佛住世五支;二是淨障,即忏悔支;叁是令功德增長廣大,永不退失,即回向支。心是功德增長的土壤,唯有在無限的心田,才能圓滿成佛所需要的無限資糧。如果心量狹隘,就像一塊狹小的田地,即使修得再勤奮,再努力,收獲的果實也極其有限。學習《行願品》,就是要把普賢菩薩的無限願力落實到自身心行,想普賢菩薩所想,行普賢菩薩所行,以此作爲人生的終極目標。那樣的話,我們當下就能和普賢菩薩相應,和十方諸佛相應。

   對于以上偈頌,我們應當了解其中內涵,如理思維,以至誠懇切之心緩緩念誦。

  

  五、菩提心與出離心

  學佛因緣各異,所求各異,但正確發心唯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兩種。聲聞行者發出離心成就解脫,大乘行者發菩提心成就佛果,此外皆非正途。那麼,兩種發心是否具有內在聯系?或者說,大乘行者是否也需要發出離心?

   1.解脫爲本,出離心爲先

   在《道次第》中,宗喀巴大師將大乘佛法的綱領總結爲叁主要道,即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明確指出:出離心爲菩提心生起的前提。論雲:

   夫以惑業所製,流轉世間,爲衆苦所逼者,自利猶且未能,況雲利他者哉。此乃一切衰損之門,菩薩較諸小乘尤應厭離而滅除之。

   如果自身不具備出離、解脫的能力,惑業未除,自利尚且不能,怎麼可能利益他人,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呢?所以菩薩同樣需要生起出離心,而且要比聲聞更強烈。沒有真切意識到輪回之苦,沒有迫切的出離願望,所謂的菩提心終究會流于口號,發得膚淺而不真切。如果我們自身尚且耽于現狀而無心出離,卻要發願帶領一切衆生走向解脫,難道不是一句自欺欺人的空話嗎?

   論中,宗大師接著告訴我們:

   若于生死,意求出離已,見諸有情是自親眷,爲利彼等而發菩提心者。

   只有在希求個人解脫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希望帶領衆生共同出離。解脫是佛法的根本之道,可以說,學佛就是爲了尋求解脫,修行就是爲了實踐解脫。因而,出離心是一切修行的共同基礎。但對菩薩道行者來說,僅僅個人解脫還不夠,還要推己及人,看到衆生在輪回中飽受苦難,而將這份出離心延伸到一切衆生,幫助他們共同解脫。從這個意義上說,菩提心正是出離心的延伸和圓滿。換言之,兩條道路的起點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終點。

   怎樣才能帶領衆生走向解脫?顯然,僅有一腔熱情是不夠的。嚴格地說,必須具備解脫的經驗和能力。最起碼,也應了知解脫原理。否則,何以爲衆生向導?如果自己尚且是不辨東西的盲人,卻要引領大衆走上一條布滿荊棘、岔路、障礙的陌生山道,不過是匹夫之勇,是于人于己皆無利益的愚癡行爲,決非佛陀所提倡。所以,在修習菩提心之前,首先要發起出離心,修習解脫行。

   所謂出離,就是願離娑婆。它的心行標准,是對輪回的盛事不再有任何期盼,任何留戀。但在今天這個物質空前豐富的社會,人們已經製造太多麻醉身心的誘惑,使心耽于其中,難以自拔。所以,現代人雖然覺得很累,在壓力中不堪重負,但多半不會覺得太苦。因爲隨時都有新的刺激來轉移痛苦,隨時都有物欲帶來短暫滿足淡化痛苦,使我們在貌似快樂的幻影中疲于奔命,在種種物欲的刺激下日漸麻木。其結果,就是逐步喪失對痛苦的感受能力。

   或許有人會覺得:我們爲什麼要去“自討苦吃”?爲什麼要去感受那些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痛苦?須知,這種感受正是生命的保護機製。就像我們需要定時體檢,才能及早發現疾病,把握治療時機。同樣,唯有保持對痛苦的省察,才能找到痛苦之源,及時進行對治。否則,到病入膏肓時,一切都爲時晚矣。

   怎樣才能使我們從麻木中蘇醒?這就需要時時念死無常,念輪回苦。因爲死亡是生命無法回避的結局,而輪回則是凡夫無法脫離的軌道。正視這一現實,我們才會知道,什麼才是對生命真正有價值的,什麼才是人生的當務之急。

  【念死無常】

   人們往往下意識地回避死亡,不願想起,更不願提起,似乎這樣就能把死亡抛在腦後。事實上,我們逃得了嗎?那個與生俱來的死亡,究竟在哪裏等著我們?在《道次第》中,爲我們提供了叁個思考的角度。

   第一,思維死王必來,任何法不能解決。從古至今,不論國王還是乞丐,也不論強者還是弱者,誰能逃脫這一結局?不必說過去的人,就是眼前這些鮮活的生命,這些會說會動、似乎有著無限能量的生命,不需要百年,也會到其他世界報到。在此期間,壽量無增而日減。如果把出生比做人生的起點,從來到世界的刹那起,我們時刻都在走向死亡這個終點。每度過一天,每增加一歲,都是在向終點靠攏。換言之,剩余時間也在隨之減少,正如《法句經》所說的那樣:“是日已過,命則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第二,思維死期無定。當我們健康活著的時候,總以爲生命會很強健,很長久。其實,人命不過是在呼吸間,一口氣不來,轉息就是來生。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一次呼吸時,都有人停止了呼吸;我們每一次心跳時,都有人停止了心跳。其中有壽盡而終者,也有許多夭折和橫死者。所以,即使我們現在年輕健康,似乎有漫長的人生可以享受,但誰也無法保證明天會發生什麼,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事實上,死神隨時都在我們身邊等候,隨時都可能不請自來。

   第叁,思維死時除佛法外余皆無益。當死亡到來,我們現在所執著的家庭、地位、財富,哪一樣可以産生作用?我們可以因爲家庭和睦就不死嗎?可以因爲財力雄厚就不死嗎?可以因爲身居高位就不死嗎?事實上,世間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拿來與死神進行交易。不僅如此,這一切反而…

《菩提心的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士道修學概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