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心的修行▪P4

  ..续本文上一页再努力,一辈子所做的善行也未必能有多少。而成佛需要无量福德为资粮,仅凭一己之力,显然是无法完成的。那么,我们就无法成佛了吗?就无法完成这个远大目标了吗?显然不是,所以就需要借助一些手段,而随喜就是迅速积累资粮的特殊途径。如果我们能以广大无限的发心随喜一切善行,所获功德将与行善者同等,有时甚至会超过对方。因为善行所招感的果报并不完全取决于行为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不同的用心。当我们以无限之心随喜一切善行时,就如分身亿万,时时处处地广行善法,耕耘福田。

   此外,随喜还能克服嫉妒、排他等不良习惯,与众生结下善缘,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助缘,也是修习平等心的大好时机。当我们随喜平日漠不相关的众生时,就是在化解对他们的冷漠与隔阂;当我们随喜平日存在矛盾的众生时,就是在化解对他们的嗔恨与嫌隙。只要随喜心足够真诚,足够强大,就能逐步转化原有的不良情绪,令心量随之打开。

   5.请转*轮支

   虽然法是法尔如是的,不论是否有佛出世说法,都不会因此而有增有减,随之变化。但对众生来说,并没有能力认识这种真理,更无法依此修行,成就佛果。

   这就需要佛菩萨的引领,需要他们宣说法要,使众生因闻法而破迷开悟,走向解脱。所以,祈请佛菩萨乃至善知识说法,不仅是我们自身修学的需要,也是利益大众的需要。偈颂为: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轮。

  世间灯,指诸佛菩萨,包括一切具足正见的善知识。众生长处无明黑暗,唯有在佛菩萨的指导下,才能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迷惑走向觉悟。我们观想宇宙中有无量佛陀,然后观想自己化身无数,来到诸佛世尊面前。每一位佛陀面前,都有一个我在祈请。每一个我,又同时在祈请法界一切诸佛,祈请他们悲悯众生,广转*轮,使佛法在世间不断流传,利益人天。在座下,则应时时祈请善知识为众开示。同时,对那些宣说正法的善知识大力护持。护持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可以组织讲座,邀请大德说法;可以助印经书,普及正知正见,这些都是请转*轮的重要方式。因为弘法需要众缘和合,成就相关助缘,在说法者和闻法者之间架设桥梁,也是在以实际行动请转*轮。

   6.请佛住世支

   十方诸佛化缘将近,即将示现涅槃时,为令众生获得长久的利益安乐,我们要以至诚之心,请求诸佛长久住世,接引众生。偈颂为: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佛陀看到化缘将尽,即将入般涅槃。此时,我们要真诚劝请,唯愿佛菩萨长久住世。因为这样,佛法才能在世间薪火相传。关于请佛住世的修行,我们可以观想宇宙中有无量诸佛显现,然后观想每个佛陀前都有一个我在祈愿,恳请他们莫入涅槃。在座下,则以诵经、念佛、供灯、放生等种种方式,殷勤劝请一切善知识住世说法,度化众生。

   7.回向支

   最后,我们要把以上所修的礼敬诸佛、供养如来、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轮、请佛住世六支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偈颂为: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四法广无边,愿今回向亦如是。

   以上六支所修善根为证得菩提之因,我们将之回向众生,并以猛利意乐为之祝福,愿他们早日成就佛道。这份回向是永久性的,是尽未来际的,所谓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无尽。事实上,虚空是无法穷尽的,众生和众生的业力、烦恼也是无法穷尽的。为什么说有尽?只是用来反衬这份愿力的广大无边。即使无尽的虚空会有尽头,无尽的业力会有尽头,但我们所发起的愿力和回向也是源源不断,无穷无尽的。也就是说,这一愿力比虚空更长久,比世界更长久,比无量无边的众生更长久,这正是普贤大愿之所以被尊为愿王的关键所在。因为这一愿力的所缘对象是无限,时间跨度是永远。

   七支供的内容又可归纳为三方面。一是积资,为礼敬、供养、随喜、请转*轮、请佛住世五支;二是净障,即忏悔支;三是令功德增长广大,永不退失,即回向支。心是功德增长的土壤,唯有在无限的心田,才能圆满成佛所需要的无限资粮。如果心量狭隘,就像一块狭小的田地,即使修得再勤奋,再努力,收获的果实也极其有限。学习《行愿品》,就是要把普贤菩萨的无限愿力落实到自身心行,想普贤菩萨所想,行普贤菩萨所行,以此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那样的话,我们当下就能和普贤菩萨相应,和十方诸佛相应。

   对于以上偈颂,我们应当了解其中内涵,如理思维,以至诚恳切之心缓缓念诵。

  

  五、菩提心与出离心

  学佛因缘各异,所求各异,但正确发心唯有出离心和菩提心两种。声闻行者发出离心成就解脱,大乘行者发菩提心成就佛果,此外皆非正途。那么,两种发心是否具有内在联系?或者说,大乘行者是否也需要发出离心?

   1.解脱为本,出离心为先

   在《道次第》中,宗喀巴大师将大乘佛法的纲领总结为三主要道,即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明确指出:出离心为菩提心生起的前提。论云:

   夫以惑业所制,流转世间,为众苦所逼者,自利犹且未能,况云利他者哉。此乃一切衰损之门,菩萨较诸小乘尤应厌离而灭除之。

   如果自身不具备出离、解脱的能力,惑业未除,自利尚且不能,怎么可能利益他人,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呢?所以菩萨同样需要生起出离心,而且要比声闻更强烈。没有真切意识到轮回之苦,没有迫切的出离愿望,所谓的菩提心终究会流于口号,发得肤浅而不真切。如果我们自身尚且耽于现状而无心出离,却要发愿带领一切众生走向解脱,难道不是一句自欺欺人的空话吗?

   论中,宗大师接着告诉我们:

   若于生死,意求出离已,见诸有情是自亲眷,为利彼等而发菩提心者。

   只有在希求个人解脱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希望带领众生共同出离。解脱是佛法的根本之道,可以说,学佛就是为了寻求解脱,修行就是为了实践解脱。因而,出离心是一切修行的共同基础。但对菩萨道行者来说,仅仅个人解脱还不够,还要推己及人,看到众生在轮回中饱受苦难,而将这份出离心延伸到一切众生,帮助他们共同解脱。从这个意义上说,菩提心正是出离心的延伸和圆满。换言之,两条道路的起点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终点。

   怎样才能带领众生走向解脱?显然,仅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严格地说,必须具备解脱的经验和能力。最起码,也应了知解脱原理。否则,何以为众生向导?如果自己尚且是不辨东西的盲人,却要引领大众走上一条布满荆棘、岔路、障碍的陌生山道,不过是匹夫之勇,是于人于己皆无利益的愚痴行为,决非佛陀所提倡。所以,在修习菩提心之前,首先要发起出离心,修习解脱行。

   所谓出离,就是愿离娑婆。它的心行标准,是对轮回的盛事不再有任何期盼,任何留恋。但在今天这个物质空前丰富的社会,人们已经制造太多麻醉身心的诱惑,使心耽于其中,难以自拔。所以,现代人虽然觉得很累,在压力中不堪重负,但多半不会觉得太苦。因为随时都有新的刺激来转移痛苦,随时都有物欲带来短暂满足淡化痛苦,使我们在貌似快乐的幻影中疲于奔命,在种种物欲的刺激下日渐麻木。其结果,就是逐步丧失对痛苦的感受能力。

   或许有人会觉得:我们为什么要去“自讨苦吃”?为什么要去感受那些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痛苦?须知,这种感受正是生命的保护机制。就像我们需要定时体检,才能及早发现疾病,把握治疗时机。同样,唯有保持对痛苦的省察,才能找到痛苦之源,及时进行对治。否则,到病入膏肓时,一切都为时晚矣。

   怎样才能使我们从麻木中苏醒?这就需要时时念死无常,念轮回苦。因为死亡是生命无法回避的结局,而轮回则是凡夫无法脱离的轨道。正视这一现实,我们才会知道,什么才是对生命真正有价值的,什么才是人生的当务之急。

  【念死无常】

   人们往往下意识地回避死亡,不愿想起,更不愿提起,似乎这样就能把死亡抛在脑后。事实上,我们逃得了吗?那个与生俱来的死亡,究竟在哪里等着我们?在《道次第》中,为我们提供了三个思考的角度。

   第一,思维死王必来,任何法不能解决。从古至今,不论国王还是乞丐,也不论强者还是弱者,谁能逃脱这一结局?不必说过去的人,就是眼前这些鲜活的生命,这些会说会动、似乎有着无限能量的生命,不需要百年,也会到其他世界报到。在此期间,寿量无增而日减。如果把出生比做人生的起点,从来到世界的刹那起,我们时刻都在走向死亡这个终点。每度过一天,每增加一岁,都是在向终点靠拢。换言之,剩余时间也在随之减少,正如《法句经》所说的那样:“是日已过,命则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第二,思维死期无定。当我们健康活着的时候,总以为生命会很强健,很长久。其实,人命不过是在呼吸间,一口气不来,转息就是来生。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次呼吸时,都有人停止了呼吸;我们每一次心跳时,都有人停止了心跳。其中有寿尽而终者,也有许多夭折和横死者。所以,即使我们现在年轻健康,似乎有漫长的人生可以享受,但谁也无法保证明天会发生什么,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实上,死神随时都在我们身边等候,随时都可能不请自来。

   第三,思维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当死亡到来,我们现在所执著的家庭、地位、财富,哪一样可以产生作用?我们可以因为家庭和睦就不死吗?可以因为财力雄厚就不死吗?可以因为身居高位就不死吗?事实上,世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拿来与死神进行交易。不仅如此,这一切反而…

《菩提心的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三士道修学概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