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心的修行▪P5

  ..续本文上一页会使我们生起诸般不舍,带来更多痛苦。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拥有的越多,执著也就越多,而这种拥有和执著又将成为临终前的障碍。一方面是对曾经拥有的留恋,一方面是对失去一切的恐惧,但死神不会因为我们留恋或恐惧就网开一面。更糟糕的是,在这样的留恋和恐惧中,往往会使人失去提起正念的最后机会。结果,在万般无奈中随业流转。

   时时从以上三个角度忆念死亡,就会认识到世间的无常虚幻,从而减少贪著,发心出离。所以说,念死是发起出离心的重要助缘。

  【念轮回苦】

   有情在六道生生不息地流转,头出头没,无法自主,充满种种苦痛。在佛典中,主要概括为八苦和六苦。倘能透彻轮回本质,我们就不会被它显现的种种华丽假象所迷惑。所以,轮回苦也是需要反复思维的。

   八苦,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蕴炽盛苦。首先,是对生老病死无法自主。自从我们随业力投生世间的那天开始,就日复一日地为这个身体忙碌着,饿了张罗吃,冷了张罗穿。不想老,却老之将至;不想病,却疾病缠身;不想死,却不得不死。哪一样不是事与愿违?哪一样是我们愿意看到的结果?除了身体负担外,相爱的人天各一方(爱别离),讨厌的人冤家路窄(怨憎会),希求的一切无法得到(求不得),这些苦楚,都是我们曾经经历、正在经历和将要经历的。即使我们与世隔绝,内心一样可以制造烦恼,即五蕴炽盛苦。为什么人们在满足生存所需之外,仍在不停地忙着?其原因,就是因为内心的欲望太多,垃圾太多,情绪太多,使身心处在不由自主的躁动中。

   除了八苦以外,《亲友书》还将轮回苦总结为六点。

   其一,为无有决定。在轮回中,我们时而生天享乐,时而堕落地狱,什么业力成熟了,就随什么业力投生,无法选择,而又无可奈何。

   其二,为不知满足。众生在无明怂恿下,不断制造需求。尤其在今天,很多需求已被纵容得失去节制。为了满足更多的需求,人们越发忙碌,也越发盲目,早已看不清这些需求的实质。为之付出最多精力的,往往不是生活所需,而是在社会唆使下产生的追求。换言之,我们消耗生命换来的,只是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仔细想想,这是多么难以对等的交易啊。

   其三和其四,为数数舍身、数数受生。我们害怕死亡,却不断经受生离死别,不断在死亡和受生中辗转。不想死的时候,由不得自己;不想去的地方,同样由不得自己。不必说投生,即使现前选择的职业,接触的环境,也往往是我们无力决定的。

   其五,为数数高下,即地位忽高忽低,变化不定。在这种动荡和变化中,痛苦在所难免。

   其六,为无伴之过。人们都害怕孤独,所以要成家,要寻求感情慰藉。但当我们要离开这个世界时,从来都是一个人独自上路。即使血脉相连的亲人,也无法携手同行。当然,如果彼此业缘深厚,未来还会继续相遇。但在一定时期,必定是孑然一身,无人相伴的。

  思维死亡无常和轮回过患,不是为了让我们陷入沮丧和痛苦中,而是为了提醒我们:现前一切都是不可靠的。否则,就会处于习惯性的麻木中,以为可以这样永远过下去。一旦环境变化,痛苦就随之而来。生活中时常可以看到,有些人事业做得热火朝天,突然查出不治之症,于是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因为我们一生都在为眼前诸事忙碌,却从来没有为必然到来的死亡做过任何准备,没有为生命的归宿做过任何安排。我们要知道,现前拥有的人身,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如果不能发挥这一身份蕴涵的价值,不能将难得易失的人身用于修行,一旦死亡到来,就会继续流转,悔之晚矣。

   2.菩提心是出离心的延伸和圆满

   作为菩萨行者,在生起出离心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发起菩提心,将希求解脱之心从个人扩大到一切众生。所以说,不论我们发的是出离心还是菩提心,都是以成就解脱为目标,这是根本也是唯一的目标。并不是说,在解脱之外还有什么更高、更究竟的解脱。

   两者的区别,只是在于所缘对象。出离心是定位于个人解脱,而菩提心则定位于一切众生,是发愿和众生共同解脱。佛教认为,在究竟层面上,“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就是说,个人与众生是一体的,只是因为我们的错误设定,才产生了自他的分别,造成了彼此的对立。一旦放下这种错误设定,利他就会成为自觉而非违心的选择,成为主动而非被动的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说,菩提心就是出离心的延伸和圆满。仅仅发起出离心,只能成就个人解脱。唯有与众生共同出离,才能成就佛陀那样悲智圆满的品质。

  

  

  六、如何发起愿菩提心

   愿菩提心,就是我要帮助一切众生出离轮回的愿望。对凡夫来说,这一愿望并不容易生起。可以说,我们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愿望。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从未帮助过他人。事实上,几乎所有人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利他行为,或主动,或被动,区别只是在于所缘对象的多少。但不论我们愿意帮助的范围有多广,都无法遍及一切,因为凡夫的心行基础就是有限的,是充满不平等的。

   当我们面对众生时,会有自他的分别,国家的分别,种族的分别,敌友的分别。我们会喜欢其中的一部分,也会讨厌其中的另一部分,而对更大多数,则会视若无睹,没有感觉。在这样的心行基础上,菩提心是难以生起的。就像播种需要良田一样,我们也要营造与菩提种子相应的心灵环境,才能使之生根发芽,逐渐成熟。在《菩提道次第论》中,对菩提心的发起提供了两条思路,一是七因果,二是自他相换。

   1.七因果

   七因果的修法,出自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所谓七因果,即发起菩提心的七个环节,分别是知母、念恩、报恩、修慈、修悲、增上意乐、发菩提心。这些步骤具有层层递进的因果关系,引导我们对众生生起平等悦意之心。所谓悦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好感。发菩提心的最大阻碍是什么?就是觉得这个众生和我没有关系。众生是众生,我是我,他的痛苦乃至死活都与我无关。而对那些没有好感的人,我们不但没有利他之心,甚至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在他们遭遇困难时幸灾乐祸,拍手称快,这是何等颠倒的行为啊。七因果的修行,就是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与众生的关系。建立关系之后,才能逐步产生好感,进而对他们的痛苦感同身受。关于七因果的修习,主要可以从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思维舍,对一切众生生起平等之心。

   凡夫因为好恶取舍,总是处于不平等的状态,即使心生慈悲,也是局部的,有选择的。而菩提心是平等无别的,这就必须放下现有的好恶之心。因为这种好恶是来自内心的迷乱感觉,也是由种种业缘所决定。从轮回眼光来看,往昔的六亲眷属,早已成为陌路。现前的亲人朋友,也不过是由因缘际会走到一起。一旦缘分散尽,还会各奔东西,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实质。此外,某些好恶会和心情有关,心情舒畅时看谁都顺眼,心情郁闷时看谁都别扭。某些好恶又和利益有关,因为共同的利益,我们会对某些人产生好感,一旦关系改变,感觉也会随之变化。

   认识到好恶之心的虚幻,我们就不应该执著于此,为之欺骗,为之左右。这种思维不仅要在座上修习,更要在座下运用。当我们以平等心看待一切众生时,才能对治由好恶引起的贪嗔之心,进而长养佛菩萨那样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第二步,思维一切有情如母,培养对众生的好感。

   七因果的修行,首先要将众生视为生身母亲。其实儒家也有类似的思想,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但现代人受唯物论影响,不易接受这一观念,觉得母亲只是唯一的那个,不可更改,不可替代,怎么可能会与千千万万的众生有关呢?但从佛法观点来看,人与人的关系不仅在于今生,更来自无尽的轮回。我觉得,六道就像一个巨大无比的搅拌机,而我们就像充斥其中的小小沙砾。在轮转不休的颠簸中,忽而聚合,忽而分离。所以,这种关系决不是一条家谱式的直线,而是错综复杂的,充满无限的可能性,包括骨肉至亲的可能性。如果能以这一心态看待众生,见到所有人,乃至所有生命,都不会因为与己无关而心生隔阂。

   形成这一观念后,还需要不断巩固。一方面,每天有一定时间在座上观想,使之形成定解;一方面,在生活中不断运用,见到一切众生时都提醒自己:这就是我在轮回中失散已久的亲人,现在终于相逢,我要尽己所能地帮助他们,使他们离苦得乐。当然,以我们目前的心行,将众生视为母亲确实存在困难,可能会觉得很勉强,可能需要努力说服自己。但这不是问题,因为所有观念都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关键在于,认可这一观念并反复强化。

  第三步,对如母有情生起念恩和报恩之心。

   认识到众生都曾是我们的母亲,进而,还要思维母亲的恩德。现代社会不重视孝道教育,这就使很多人不知念恩,从未想过母亲究竟为我们付出多少。须知,没有母亲十月怀胎,辛勤哺育,我们就不可能来到这个世界,更不可能长大成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今天拥有的一切都离不开母亲,哪怕以全部作为回报,也难与母亲的生养之恩相对等。

   此外,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观想众生恩德。因为我们不是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需要父母养育,需要老师教导,长大成人后,依然离不开社会大众的给予。否则,我们就要自己种田,自己织布,自己制造生活所需。仅仅是每天的衣食住行,我们就得到了众生多少帮助,多少付出啊。所以说,每个众生都是对我们有恩的人,是需要我们用感恩心回报的。

   现代人比较注重“自我”的感受,而从佛法来看,这个“自我”无非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超级骗局。在这种感受的误导下,人们很容易将自己和世界对立起来,甚至将每个人视为潜在的敌人,导致孤独、自闭乃至抑郁等心…

《菩提心的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三士道修学概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