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理疾病。如果换个角度,想着每个人都有恩于你,整个世界都在为你服务,那么,看到任何人都不会觉得陌生。
所以我们要经常提醒自己,让心时时安住于感恩中。一旦这种感觉模糊,还要通过观察修进行强化。也就是思维众生对我们的恩情,思维到感恩心生起,并安住其中。在此过程中,观察修和安住修要轮番进行。通过观察修调动感恩心,然后以安住修将之固定下来。开始修习期间,这种感觉不可能长时间安住,它会逐渐模糊,逐渐边缘化,逐渐被其他心行取而代之,这就需要再次调动。在反复不断的调动和固定中,心行才会逐步稳定下来,达到任运自如的程度。
当我们在座上生起感恩心之后,还要将这一心行延伸到座下,在实践中不断运用,使之得到巩固和增长。从现象来看,我们是活在同一个世界。事实上,我们又是活在各自的世界,活在自己认识的世界。心态不同,观察角度不同,所以我们眼中的世界也是各不相同的。倘能时时心怀感恩,就会生活在感恩的世界,生活在喜悦的世界。
第四步,思维如母有情于轮回受苦而心生慈悲。
慈是予乐,悲是拔苦。慈悲心的生起,离不开平等、念恩和报恩的观修。为什么我们对众生的痛苦漠不关心?多半都是因为觉得他们与己无关。如果是我们的父母至亲在受苦时,还忍心视而不见吗?还忍心不闻不问吗?所以,这种关系的思考非常重要。我们需要思维如母有情正在轮回中受苦,其中有身体的痛苦,有心灵的痛苦,也有身心的双重煎熬。在重重无尽的痛苦中,他们都在避苦求乐。事实上,这是一切生物的本能,也是人类文明的动力。但因为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不足,所以这种解决往往只能起到暂时的缓解作用,难以真正奏效。佛教所说的予乐和拔苦,不仅要给予众生暂时的安乐,更要给予他们究竟的利益;不仅要解除众生眼前的痛苦,更要解除造成这种痛苦的源头。
我们要在座上思维众生的痛苦,还要到座下去观察,去医院,去孤儿院,去贫民窟,去农贸市场,去无数众生受苦的地方,直到对众生之苦有切身感受,并将悲心激发出来,发愿以利益众生为使命。当慈悲达到这个程度,才算进入菩提心。如果只是偶尔看到什么现象同情一下,叹息一下,转眼就丢到脑后,那离菩提心还有着很大的距离。因为菩提心是我要解救众生、帮助众生的高尚意愿,并将这种意愿作为今生不可推卸的责任。声闻人也修慈悲喜舍,也在弘法度众,为什么他们发的还不是菩提心?原因就是缺乏这份担当,这份舍我其谁的勇猛。
其实,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悲悯心,但我们的悲心是狭隘的,有等级的,是随关系亲疏和个人好恶而有分别的。但在佛菩萨的境界中,没有一个众生是他们不愿利益的,也没有一个众生不是他们慈悲的对象。宇宙有多大,法界有多大,佛菩萨的慈悲就有多大。这样的慈悲是建立在空性基础上,所以才能遍一切时,一切处。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不断打开心量,从心里装着自己,装着个别人,到百十人,再到千万人;从装进喜欢的人,到没关系的人,再到讨厌的人;从装进人类,再到所有动物,最终是一切有情。
这种扩大,同时也在撤除我执的狭隘设定。世间所有界限都是人为的,正是这些设定,将可以包容太虚的心分割成有限的狭小空间。有了设定,还会进一步带来对立,制造冲突乃至战争。世间所有的矛盾,都是这种自我设定的结果。修行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设定一一撤除,恢复心的本来,恢复心的无限。所以,历代祖师都把《行愿品》作为修习菩提心的前行,因为其中讲述的观修原理是以虚空为对象,以法界为所缘。由此,可以直接模拟佛菩萨的心行特征。
慈悲和菩提心是相辅相成的,正如《普贤行愿品》所说的那样:“诸佛菩萨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什么是诸佛菩萨的体?什么是诸佛菩萨的生命品质?正是无限的、遍及一切众生的大悲。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生起菩提心。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菩提心又能使悲悯心无限扩大,最终成就佛菩萨那样的圆满大悲。
2.自他相换
自他相换的修法,出自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也就是将爱著自己的心转向众生,将舍弃众生的心转向自我。因为在发菩提心、修利他行的过程中,最大的阻碍不是其他,正是那个根深蒂固而又有着种种诡计的我执。自他相换,恰是直接对治我执的殊胜法门。
我们有一点小小病痛时都觉得难以忍受,如临大敌,但对众生的死活却置之度外。因为我们只在乎自己,只觉得自己重要。这种自我的重要感,就是我执。当这颗心被自我占据全部空间时,对众生自然是关闭的,是无法相应的。那样的话,怎么可能体会他们的感受?怎么可能与之同甘共苦?而菩提心的修行是要利益一切众生,这就必须摧毁我执,将众生纳入心中,切身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真正需求。关于自他相换的修行,也可以从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思维自他平等,化解彼此分别。
这是修习七因果的前提。如果有强烈的自他对立之心,便无法修习平等的慈悲。所以,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所谓的自和他只是人为设定,是我们附加的标签。在本质上,我们和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无分别的。具备这一心行基础上,才有可能修习广大的慈悲。
第二步,思维我执的种种过患,从而对治串习。
众生时时都在关注自己,在乎自己,但这种感觉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的心因为这种在乎宁静了吗?我们的生活因为这种在乎幸福了吗?我们只在乎自己,同样的,别人也只在乎他的感觉。如果每个人都执著于自我感觉,那么,感觉和感觉就会出现冲突,造成对立。
所以说,我执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因为我喜欢,所以要占有;因为我讨厌,所以要抗拒,这就使我们总是徘徊在爱嗔和由此带来的痛苦之中。同时,我执还会造就我慢等种种习气,总觉得自己胜人一筹,摆出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姿态。这样的人,人们肯定不愿与之交往,不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此外,我执还会导致不择手段的行为,为了维护个人利益,不惜损害他人,造作恶行。可以说,我执是世间一切不良行为乃至犯罪的根源。
可能有人会说:如果我不爱自己,不在乎自己,怎么过日子呢?事实上,没有我执,并不影响你吃饭,不影响你走路,也不影响你和别人交往,一切仍可正常进行,但生活却会因此变得简单,变得健康。相反,一旦加上“自我”这个烙印,所有事情都会变得复杂而扭曲,让我们患得患失,总怕这个“我”吃了亏,上了当。
那么,我们所爱的这个“自我”,这个让我们处心积虑为之效力的“自我”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多数人并不了解。从佛法角度观察,我们现有的生命体是由五蕴和合而成,包括物质部分的色蕴和精神部分的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其中,色身是由父母给予的遗传基因加上饮食滋养而成。但从识去投胎的刹那开始,就把这些物质当做是“我”,然后执著不舍。我们现有的情绪和想法更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的。所有这些原材料,哪一样是属于“我”,哪一样具有固定不变的特质?
生命就相当于一个系统。我们总以为,系统中所有的表现都代表着“我”。当我们生气时,就觉得是“我”在生气。既然是这个不容侵犯的“我”在生气,大有必要让这个气生得更强烈些,更持久些,更引人瞩目些。当我们想要得到什么,也不考虑这种愿望是否健康,是否有益,只要是“我”想得到,就应该得到。而得到之后,又想着进一步超过别人,却不考虑这种要求是否现实,是否有益。我们的很多不良情绪,就像心灵肿瘤一样。当身体出现肿瘤时,我们会想方设法地寻医问药,积极治疗。但心灵产生肿瘤时,我们却往往熟视无睹,似乎那是与生俱来的一部分,是合理而自然的存在。很多时候,我们还在为这个肿瘤提供养料,使之不断发展,不断壮大。
佛法所说的无我,就是帮助我们摆脱对“我”的错误执著。如果能以般若智慧进行观照,就会发现,五蕴不过是因缘和合的一个工具,可以用它来工作,也可以用它来修道,用它来服务众生,用它来成就世出世间一切功德。为了更好地使用这个工具,就要及时排除系统出现的一切故障,包括身体的,也包括心理的,才能使之发挥最佳性能。但很多人却因为使用不当,反而沦为工具的奴才,被“自我”的种种迷乱感觉所左右。修习无我,首先就要把这个系统当做客体看待。当念头现起时,不是一头扎入其中,而是将之作为观察对象,就像你在看一本书,看一场电影,对起心动念都能了了分明,却不陷入其中。那样的人生,就会因放下而超然,因无住而自在。所以说,没有我执一样可以生活,而且可以过得更好。
第三步,思维爱他的利益,生起爱他之心。
或许有人会说:我凭什么要爱别人?凭什么要发菩提心?发心对我有什么好处?这也是很多人不愿利他的主要障碍。对于凡夫来说,利益是作出判断和选择的重要参照。带来利益的事,不必提出要求,自然有人趋之若鹜;不能带来利益的事,即使再三动员,也很难有人自觉完成。这就需要通过观修来认识,爱护众生究竟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利益。一旦了解这些,爱他就会成为我们的主动选择。就像那些投资者,为什么会那么心甘情愿,甚至争先恐后地付出?正是他们已经了解到,唯有暂时的付出,才能带来更丰厚的回报。那么,爱他究竟有哪些利益呢?
如果我们爱护众生,就不会造作杀生、偷盗等种种恶业,避免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如果我们爱护众生,就会修习布施、忍辱等种种善行,从而招感未来的快乐果报。如果我们爱护众生,也能得到众生的回报和帮助,由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我们爱护众生,对他人的成就由衷随喜,而不是引发…
《菩提心的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