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心的修行▪P6

  ..續本文上一頁理疾病。如果換個角度,想著每個人都有恩于你,整個世界都在爲你服務,那麼,看到任何人都不會覺得陌生。

   所以我們要經常提醒自己,讓心時時安住于感恩中。一旦這種感覺模糊,還要通過觀察修進行強化。也就是思維衆生對我們的恩情,思維到感恩心生起,並安住其中。在此過程中,觀察修和安住修要輪番進行。通過觀察修調動感恩心,然後以安住修將之固定下來。開始修習期間,這種感覺不可能長時間安住,它會逐漸模糊,逐漸邊緣化,逐漸被其他心行取而代之,這就需要再次調動。在反複不斷的調動和固定中,心行才會逐步穩定下來,達到任運自如的程度。

   當我們在座上生起感恩心之後,還要將這一心行延伸到座下,在實踐中不斷運用,使之得到鞏固和增長。從現象來看,我們是活在同一個世界。事實上,我們又是活在各自的世界,活在自己認識的世界。心態不同,觀察角度不同,所以我們眼中的世界也是各不相同的。倘能時時心懷感恩,就會生活在感恩的世界,生活在喜悅的世界。

  第四步,思維如母有情于輪回受苦而心生慈悲。

   慈是予樂,悲是拔苦。慈悲心的生起,離不開平等、念恩和報恩的觀修。爲什麼我們對衆生的痛苦漠不關心?多半都是因爲覺得他們與己無關。如果是我們的父母至親在受苦時,還忍心視而不見嗎?還忍心不聞不問嗎?所以,這種關系的思考非常重要。我們需要思維如母有情正在輪回中受苦,其中有身體的痛苦,有心靈的痛苦,也有身心的雙重煎熬。在重重無盡的痛苦中,他們都在避苦求樂。事實上,這是一切生物的本能,也是人類文明的動力。但因爲人們對自身的認識不足,所以這種解決往往只能起到暫時的緩解作用,難以真正奏效。佛教所說的予樂和拔苦,不僅要給予衆生暫時的安樂,更要給予他們究竟的利益;不僅要解除衆生眼前的痛苦,更要解除造成這種痛苦的源頭。

   我們要在座上思維衆生的痛苦,還要到座下去觀察,去醫院,去孤兒院,去貧民窟,去農貿市場,去無數衆生受苦的地方,直到對衆生之苦有切身感受,並將悲心激發出來,發願以利益衆生爲使命。當慈悲達到這個程度,才算進入菩提心。如果只是偶爾看到什麼現象同情一下,歎息一下,轉眼就丟到腦後,那離菩提心還有著很大的距離。因爲菩提心是我要解救衆生、幫助衆生的高尚意願,並將這種意願作爲今生不可推卸的責任。聲聞人也修慈悲喜舍,也在弘法度衆,爲什麼他們發的還不是菩提心?原因就是缺乏這份擔當,這份舍我其誰的勇猛。

   其實,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悲憫心,但我們的悲心是狹隘的,有等級的,是隨關系親疏和個人好惡而有分別的。但在佛菩薩的境界中,沒有一個衆生是他們不願利益的,也沒有一個衆生不是他們慈悲的對象。宇宙有多大,法界有多大,佛菩薩的慈悲就有多大。這樣的慈悲是建立在空性基礎上,所以才能遍一切時,一切處。怎樣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就需要不斷打開心量,從心裏裝著自己,裝著個別人,到百十人,再到千萬人;從裝進喜歡的人,到沒關系的人,再到討厭的人;從裝進人類,再到所有動物,最終是一切有情。

   這種擴大,同時也在撤除我執的狹隘設定。世間所有界限都是人爲的,正是這些設定,將可以包容太虛的心分割成有限的狹小空間。有了設定,還會進一步帶來對立,製造沖突乃至戰爭。世間所有的矛盾,都是這種自我設定的結果。修行所要做的,就是將這些設定一一撤除,恢複心的本來,恢複心的無限。所以,曆代祖師都把《行願品》作爲修習菩提心的前行,因爲其中講述的觀修原理是以虛空爲對象,以法界爲所緣。由此,可以直接模擬佛菩薩的心行特征。

   慈悲和菩提心是相輔相成的,正如《普賢行願品》所說的那樣:“諸佛菩薩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什麼是諸佛菩薩的體?什麼是諸佛菩薩的生命品質?正是無限的、遍及一切衆生的大悲。在這個基礎上,才能進一步生起菩提心。而從另一方面來說,菩提心又能使悲憫心無限擴大,最終成就佛菩薩那樣的圓滿大悲。

   2.自他相換

   自他相換的修法,出自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也就是將愛著自己的心轉向衆生,將舍棄衆生的心轉向自我。因爲在發菩提心、修利他行的過程中,最大的阻礙不是其他,正是那個根深蒂固而又有著種種詭計的我執。自他相換,恰是直接對治我執的殊勝法門。

   我們有一點小小病痛時都覺得難以忍受,如臨大敵,但對衆生的死活卻置之度外。因爲我們只在乎自己,只覺得自己重要。這種自我的重要感,就是我執。當這顆心被自我占據全部空間時,對衆生自然是關閉的,是無法相應的。那樣的話,怎麼可能體會他們的感受?怎麼可能與之同甘共苦?而菩提心的修行是要利益一切衆生,這就必須摧毀我執,將衆生納入心中,切身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的真正需求。關于自他相換的修行,也可以從四個步驟進行。

   第一步,思維自他平等,化解彼此分別。

   這是修習七因果的前提。如果有強烈的自他對立之心,便無法修習平等的慈悲。所以,我們首先要認識到,所謂的自和他只是人爲設定,是我們附加的標簽。在本質上,我們和一切衆生都是平等的,無分別的。具備這一心行基礎上,才有可能修習廣大的慈悲。

   第二步,思維我執的種種過患,從而對治串習。

   衆生時時都在關注自己,在乎自己,但這種感覺對我們究竟意味著什麼?我們的心因爲這種在乎甯靜了嗎?我們的生活因爲這種在乎幸福了嗎?我們只在乎自己,同樣的,別人也只在乎他的感覺。如果每個人都執著于自我感覺,那麼,感覺和感覺就會出現沖突,造成對立。

   所以說,我執是一切煩惱的根源。因爲我喜歡,所以要占有;因爲我討厭,所以要抗拒,這就使我們總是徘徊在愛嗔和由此帶來的痛苦之中。同時,我執還會造就我慢等種種習氣,總覺得自己勝人一籌,擺出高高在上、盛氣淩人的姿態。這樣的人,人們肯定不願與之交往,不利于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此外,我執還會導致不擇手段的行爲,爲了維護個人利益,不惜損害他人,造作惡行。可以說,我執是世間一切不良行爲乃至犯罪的根源。

   可能有人會說:如果我不愛自己,不在乎自己,怎麼過日子呢?事實上,沒有我執,並不影響你吃飯,不影響你走路,也不影響你和別人交往,一切仍可正常進行,但生活卻會因此變得簡單,變得健康。相反,一旦加上“自我”這個烙印,所有事情都會變得複雜而扭曲,讓我們患得患失,總怕這個“我”吃了虧,上了當。

   那麼,我們所愛的這個“自我”,這個讓我們處心積慮爲之效力的“自我”究竟是什麼呢?其實多數人並不了解。從佛法角度觀察,我們現有的生命體是由五蘊和合而成,包括物質部分的色蘊和精神部分的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其中,色身是由父母給予的遺傳基因加上飲食滋養而成。但從識去投胎的刹那開始,就把這些物質當做是“我”,然後執著不舍。我們現有的情緒和想法更非與生俱來,而是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積累的。所有這些原材料,哪一樣是屬于“我”,哪一樣具有固定不變的特質?

   生命就相當于一個系統。我們總以爲,系統中所有的表現都代表著“我”。當我們生氣時,就覺得是“我”在生氣。既然是這個不容侵犯的“我”在生氣,大有必要讓這個氣生得更強烈些,更持久些,更引人矚目些。當我們想要得到什麼,也不考慮這種願望是否健康,是否有益,只要是“我”想得到,就應該得到。而得到之後,又想著進一步超過別人,卻不考慮這種要求是否現實,是否有益。我們的很多不良情緒,就像心靈腫瘤一樣。當身體出現腫瘤時,我們會想方設法地尋醫問藥,積極治療。但心靈産生腫瘤時,我們卻往往熟視無睹,似乎那是與生俱來的一部分,是合理而自然的存在。很多時候,我們還在爲這個腫瘤提供養料,使之不斷發展,不斷壯大。

   佛法所說的無我,就是幫助我們擺脫對“我”的錯誤執著。如果能以般若智慧進行觀照,就會發現,五蘊不過是因緣和合的一個工具,可以用它來工作,也可以用它來修道,用它來服務衆生,用它來成就世出世間一切功德。爲了更好地使用這個工具,就要及時排除系統出現的一切故障,包括身體的,也包括心理的,才能使之發揮最佳性能。但很多人卻因爲使用不當,反而淪爲工具的奴才,被“自我”的種種迷亂感覺所左右。修習無我,首先就要把這個系統當做客體看待。當念頭現起時,不是一頭紮入其中,而是將之作爲觀察對象,就像你在看一本書,看一場電影,對起心動念都能了了分明,卻不陷入其中。那樣的人生,就會因放下而超然,因無住而自在。所以說,沒有我執一樣可以生活,而且可以過得更好。

   第叁步,思維愛他的利益,生起愛他之心。

   或許有人會說:我憑什麼要愛別人?憑什麼要發菩提心?發心對我有什麼好處?這也是很多人不願利他的主要障礙。對于凡夫來說,利益是作出判斷和選擇的重要參照。帶來利益的事,不必提出要求,自然有人趨之若鹜;不能帶來利益的事,即使再叁動員,也很難有人自覺完成。這就需要通過觀修來認識,愛護衆生究竟能爲我們帶來什麼利益。一旦了解這些,愛他就會成爲我們的主動選擇。就像那些投資者,爲什麼會那麼心甘情願,甚至爭先恐後地付出?正是他們已經了解到,唯有暫時的付出,才能帶來更豐厚的回報。那麼,愛他究竟有哪些利益呢?

   如果我們愛護衆生,就不會造作殺生、偷盜等種種惡業,避免由此帶來的不良後果。如果我們愛護衆生,就會修習布施、忍辱等種種善行,從而招感未來的快樂果報。如果我們愛護衆生,也能得到衆生的回報和幫助,由此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如果我們愛護衆生,對他人的成就由衷隨喜,而不是引發…

《菩提心的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士道修學概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