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心的修行▪P7

  ..續本文上一頁嫉妒、嗔恨等不良心態,就能時時歡喜,時時自在。如果我們真正把愛他和利他落實到心行,就能使慈悲與日俱增,最終成就佛菩薩那樣的品質,這是世間最大也最究竟的利益。

   認識到關愛衆生的意義之後,還要讓心長久安住其中,並將這種狀態帶入生活。因爲利他不是口號,不是說一說、想一想就能完成的,必須落實到行動中,才能使衆生由此得益。同時,使我們通過利他善行來鞏固慈心,長養悲願。

   第四步,思維自他相換的利益,修習自他相換。

   所謂自他相換,就是將我們現在珍愛和舍棄的對象進行轉換。通常,人們總是以愛著、在乎對著自己,以冷漠、舍棄對著衆生。菩提心的修行,是要將這份愛著自己的心,轉而愛護一切衆生;將舍棄衆生的心,轉而舍棄自我的重要感。換言之,就是把心目中自己的地位和衆生進行交換,進行對調。

   當然,這種交換並不容易進行。因爲我們都有保護自己的本能,一旦觸及這種保護機製,我執會製造無數阻礙,有直接的抗拒,有間接的推脫,甚至會有種種冠冕堂皇的理由,讓我們心安理得地繼續守衛“自我”的領土。怎樣才能進行對治?同樣需要從觀念進行調整,需要思考我執的過患,思考利他的好處。

   《道次第》告訴我們:“我執是一切衰損之門,利他是一切功德之本。”世間一切罪惡、痛苦和煩惱,都是源于自私,源于對自我的錯誤執著;而一切利益、功德和快樂,都是源于利他,源于對衆生的無私幫助。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越是在乎自己的人,越是活得不開心。因爲他們永遠覺得自己在吃虧,覺得自己受了損失,覺得自己占的便宜還不夠多。在這樣的思維怪圈中,怎麼可能快樂起來?反之,佛菩薩爲什麼能成就無量功德?正是因爲他們心中沒有自己,唯有衆生。有句話叫做“心底無私天地寬”,當我們放下“自我”的時候,並不會因此失去什麼,而是會擁有整個世界。

   認識到我執過患和利他功德之後,我們難道還想繼續煩惱嗎?難道不想成就佛菩薩那樣的無量功德嗎?這就必須對心進行調整。一方面,將在乎對象鎖定爲一切衆生,而不是那個被寵愛已久的“自我”。因爲那種在乎只會爲煩惱提供更多滋養,使之更堅實,更頑固。另一方面,則是將對衆生的冷漠轉向自己。這不是說,我們不再關心自己的身心健康,而是不再理會“自我”的種種詭計和要求,不讓它有可乘之機,不讓它有發展壯大的食糧。久而久之,這個得不到養分的“自我”就會逐漸萎縮,不再有興風作浪的能量。

   自他相換的修行,是從正反兩方面來摧毀我執。因爲我執和利他是兩個此消彼長的對手。當我執強盛時,就很難提起利他之心。反之,當我們全身心地利他時,我執就沒有什麼出場機會了。所以,在印度和西藏的修行傳統中,都很重視自他相換的修行。除了座上觀修之外,我們更要在座下付諸實踐。把這個五蘊色身當做難得易失的利他工具,用來廣行六度,利益有情。

  

  七、受持願菩提心

  當我們通過七因果和自他相換的思維發起願菩提心後,爲了鞏固這一願心,必須對十方諸佛及六道一切衆生進行宣誓,也就是受菩提心戒。這不僅是一場儀式,更是對諸佛的莊嚴承諾,對衆生的莊嚴承諾。當我們作出這份承諾後,就沒有理由尋找借口了。否則,凡夫心最大特點就是善于尋找借口。只要不想幹的事,只要和“自我”相違的事,總是能找到很多理由。宣誓的作用,一方面是對願心進行強化,一方面是杜絕退縮的後路。

   漢傳佛教是大乘,很多人都以受菩薩戒爲榮。但我們問問自己:是不是已經發起菩提心?是不是正在修習慈悲?如果既未發心也不曾修習慈悲,這算什麼菩薩?連泥菩薩都算不上。所以在受菩薩戒時,戒師會問:“你是菩薩嗎?發菩提心了沒有?”如果回答是否定的,是沒資格受菩薩戒的。

  1.傳統依據

   菩薩的真正內涵,就是慈悲和智慧。所以在印度和西藏的傳統中,都有關于傳授菩提心戒的記載。通過受持願菩提心,把“我要利益一切衆生,我要幫助一切衆生解脫輪回”的願望確立爲生命目標。

   《瑜伽師地論·發心品》雲:

   又諸菩薩起正願心求菩提時,發如是心,說如是言:“願我決定當證無上正等菩提,能作有情一切義利,畢竟安處究竟涅槃及以如來廣大智中。”

   菩薩要發菩提心時,必須這樣宣誓:希望將來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並長久安住于如來的廣大智慧,以此利益一切衆生。《顯揚聖教論》也告訴我們:

   世俗發心者,謂如有一隨智者前恭敬而住,起增上意,發誓願言:“長老憶念(或言聖者憶念,或言邬波拕耶),我如是名,從今日始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爲欲饒益諸有情故。從今已往,凡我所修布施、持戒、忍辱、正勤、靜慮及慧,一切皆爲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

   世俗發心,即願菩提心。發心時,須請求一位具格菩薩作爲證明,以至誠心發願:“我某某人,從今天開始,爲利益衆生而發起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從此之後,凡是我所修習的六度等一切善行,都是爲了成就無上佛果。”因爲只有成就佛果之後,我們才有更大的能力來幫助衆生,利益有情,所謂“爲利有情願成佛”。

   在岡波巴大師的《解脫莊嚴寶》和宗喀巴大師的《道次第》中,都有傳授菩提心的內容。根據這些經典,我也編寫了《菩提心受持儀軌》,包括請師、唱贊、戒師開示、請聖、大乘皈依、七支供、正授菩提心等內容。在發心之前,首先要生起大乘的皈依之心,然後以七支供打開心量,爲發起菩提心營造良好的心靈氛圍。在正式宣誓後,還要發四弘誓願,這是菩薩道修行的總願。接著唱誦觀音贊偈,稱念觀音聖號。因爲觀音菩薩就是慈悲的象征,所以,念觀音菩薩就是在念大悲心,這是生起菩提心的關鍵。所以說,這種稱念不僅是將觀音菩薩作爲禮敬對象,更是將之作爲學習榜樣,通過憶念而見賢思齊,于自身成就觀音菩薩那樣大慈大悲的高尚品質。最後,發心者爲速成佛道,利益一切衆生而至誠回向。

   2.正授儀軌

   准備:于佛堂或大殿,打掃整潔,灑以旃檀等勝妙香水,供奉佛、菩薩聖像及《般若經》等聖典。陳設香花燈果等供品,盡其豐饒。善知識所坐之位,亦以香花莊嚴陳設,次請聖衆,弟子沐浴著鮮潔衣,恭敬合掌。于十方叁寶前,至誠生信。

  (一)請 師

   發心者至和尚前,爲求願菩提心而長跪合掌曰:

  昔諸如來應正等覺,及入大地諸大菩薩,最初于無上正等菩提如何發心。弟子某某,今亦如是,請阿遮黎耶證明,我今亦于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心。(叁請)

  (二)唱香贊

   爐香乍熱,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诃薩(叁稱)

  (叁)戒師開示

   開示菩提心教法及受持願菩提心的意義。

  (四)請 聖(和尚領發心者念)

   發心者至誠迎請十方叁寶慈光攝受:

   香花迎!香花請!弟子○○一心奉請: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叁世一切諸佛。

   香花迎!香花請!弟子○○一心奉請: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叁世一切尊法。

   香花迎!香花請!弟子○○一心奉請: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叁世一切賢聖僧。(叁說叁拜)

  (五)大乘皈依(和尚領發心者念)

   發心者憶念輪回苦,憶念叁寶功德,生起至誠皈依之心。至心念誦:

  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諸善根,爲利有情願成佛。(叁說叁拜)

  (六)修七支供 (和尚領發心者一起念)

   發心者修七支供,積資淨障,打開心量,爲發菩提心營造良好的心靈環境。至誠念誦:

   所有十方世界中,叁世一切人獅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

   于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衆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叁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諸衆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于無上妙*輪。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刹塵劫,利樂一切諸衆生。

   所有禮贊供養福,請佛住世轉*輪,

   隨喜忏悔諸善根,回向衆生及佛道。

   乃至虛空世界盡,衆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四法廣無邊,願今回向亦如是。

  (七)正授願菩提心 (和尚領發心者念)

   發心者思維如母有情在六道輪回中受苦受難,生起極大慈悲之心,觀想于十方諸佛菩薩及阿遮黎前宣誓:

  惟願十方諸佛菩薩存念,阿遮黎耶存念:弟子某某!于此生及余生,施性、戒性、修性,所有善根,自作教作,見作隨喜,以彼善根,如昔諸如來應正等覺,及住大地諸大菩薩,于其無上正等菩提如何發心。弟子某某!亦從今時乃至菩提,于其中間,于無上正等廣大菩提而爲發心。諸未度有情爲令得度,諸未解脫爲令解脫,諸未出苦爲令出苦,諸未遍入涅槃爲令遍入涅槃。(叁說)

  (八)發 願(和尚領發心者念)

   發心者爲利益一切衆生成就佛道,至誠發願:

  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叁遍)

  (九)唱觀音贊

   唱觀音贊偈,稱念觀音聖號,憶念觀音菩薩功…

《菩提心的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士道修學概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