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心的修行▪P8

  ..續本文上一頁德,即是憶念大悲心。

   菩薩號圓通,降生七寶林中。

   千手千眼妙真容,端坐普陀宮。

   楊柳枝頭甘露灑,普滋法界薰蒙。

   千層浪頭顯神通,光降道場中。

   觀音菩薩妙難酬,清淨莊嚴累劫修。

   叁十二應遍塵刹,百千萬劫化閻浮。

   瓶中甘露時常灑,手內楊柳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度人舟。

   南無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

  (十)回 向

   發心者爲速成佛道,利益一切衆生,至誠回向:

   發心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沈溺諸有情,速往無量光佛刹。

   十方叁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诃薩,摩诃般若波羅蜜。

   3.守護菩提心

   受持願菩提心後,如何守護這一發心,使之穩定增長?可以通過叁個方面進行修習。一是憶念菩提心的殊勝,在思想上深化;二是將修習菩提心作爲每日定課,在心行上加強;叁是將這一願望落實在種種利他善行中,在行爲上鞏固。

   首先,需要不斷憶念菩提心的殊勝。關于此,有兩品經文應該經常讀誦,一是《瑜伽師地論·發心品》,二是《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彌勒菩薩關于菩提心的贊歌。這些經文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菩提心究竟有多大的利益和威德。通過口誦心念,隨文入觀,強化對發菩提心的意樂和希求。

   其次,每天晝夜叁次修習菩提心儀軌。修習儀軌的意義就在于提醒自己:我的願望是什麼?生命的目標是什麼?因爲凡夫心是動蕩而混亂的,如果不隨時提醒,剛剛發起的一念願心很快就會淡忘,就會模糊。所以,需要通過每天修習來滋養這一菩提幼苗,使之茁壯成長,成爲內心的主導力量。只有這樣,人生才不會陷入迷亂,才不會被外界誘惑幹擾。如因特殊情況無暇修習完整儀軌時,至少要念誦“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聞思修功德,爲利有情願成佛”叁遍作爲替代。總之,這一修習應當持之以恒,才能達到改善心行的效果。

   此外,還要和座下的修行相結合。因爲菩提心是以利益衆生爲目標,這就需要通過六度四攝來貫徹,而不是作爲口號那樣說一說,喊一喊。通過具體的利他善行,既可以使發心得到強化,也可以用來作爲檢驗標准,看看我們究竟能不能言行一致,是不是將利他願望落到實處。

  

  

  八、受菩薩戒

   菩薩行,也稱行菩提心。對佛法修行來說,固然是以調心爲重點,但也離不開相應的行爲。一方面,發心是行爲的指導;另一方面,行爲也是對發心的落實,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而衆生直接能夠從中得益的,主要還是菩薩的利他行爲。所以說,在發起菩提心之後,需要進一步行菩薩行,使發心得到鞏固,成爲主導人生走向的力量。

   菩薩戒,正是將這種利他行爲規範化、法律化的條文,包括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叁部分。其中,攝律儀戒相當于聲聞的別解脫戒,重點在于止惡。而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爲菩薩戒獨有,重點在于行善。當善行以戒律形式出現時,對菩薩行者來說,就不再是可做可不做的選擇,而是必須遵守的行爲准則,這就使菩薩行變得具體而有章可循。

   關于菩薩戒的內容,在漢傳佛教傳統中主要有叁大體系。一是依《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建立,爲梵網菩薩戒,流傳最廣;一是依《優婆塞戒經》建立,爲在家菩薩戒;一是依《瑜伽師地論·菩薩地》建立,爲瑜伽菩薩戒,也是我們要介紹的重點。

   《瑜伽師地論》是唯識宗的根本論典,由彌勒菩薩所造,共一百卷。論中廣說叁乘修行的境行果義,《菩薩地》正是其中之一。彌勒菩薩爲娑婆世界下一任佛陀,他根據這個世界衆生的根機,從佛陀教法中,將適合我們修學的菩薩行內容整理出來。而梵網菩薩戒則是盧舍那佛在千花臺上爲釋迦佛及諸大菩薩所說,是大菩薩的境界。相對而言,瑜伽菩薩戒可以說是爲娑婆衆生量身定做的。當年,太虛大師曾大力提倡。我因爲長期從事唯識教學,也感覺瑜伽菩薩戒開遮善巧,具有很強的可行性。

   那麼,求受菩薩戒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履行哪些儀式?

   1.受者條件

   求受菩薩戒的學人,應該具備叁項條件。

   首先,要學習瑜伽菩薩戒,了解其中的開遮持犯,衡量自己是否有能力實踐。如果覺得目前還做不到,也沒有想要去做的願望,就不必急于求戒。因爲受持菩薩戒是爲了完成菩薩道的修行,這是一種自覺行爲,不是爲了完成任務,更不是顯示自己多有修行。如果覺得受了菩薩戒就勝人一籌,只是爲了取得炫耀的資格,就是顛倒而非正確的發心了。

   其次,具備別解脫戒的基礎。受菩提心戒,只要皈依叁寶即可。但要求受瑜伽菩薩戒,至少需要具備五戒的基礎。對于菩薩來說,如果不殺、不盜、不淫、不妄都做不到,算是什麼菩薩呢?怎麼可能利益衆生呢?

   第叁,已經發起菩提心,做好相應的心理准備。授菩薩戒時,戒師會問戒子:“你是菩薩嗎?是否已發起菩提心?”這是納受菩薩戒戒體的關鍵。遺憾的是,現在的這番問答往往流于形式,並沒有多少實際意義。當我們回答“是”的時候,並沒有想過,這個回答包含著多少責任和擔當,也很少考慮,我們要爲這個承諾做些什麼。如果回答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就不可能出現那麼多不知菩提心爲何,也不知修習慈悲的“菩薩”。須知,菩薩最大的特征就是慈悲,而且是由修習菩提心所成就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正如前面所說的那樣,菩提心才是進入大乘的門徑,是大乘人的標幟,是區別二乘的不共所在。

   具備這些條件,就有資格求受菩薩戒了。

   2.戒師選擇

   戒和尚是我們受戒的證人,也是菩薩戒體的傳承者。所以,戒和尚必須具備相應的德行和條件,才有資格爲信衆傳授菩薩戒。關于戒和尚的選擇,《瑜伽師地論·菩薩地》告訴我們:

   又諸菩薩不從一切唯聰慧者求受菩薩所受淨戒。無淨信者,不應從受,謂于如是所受淨戒初無信解,不能趣入,不善思維。有悭貪者,悭貪弊者,有大欲者,無喜足者,不應從受。毀淨戒者,于諸學處無恭敬者,于戒律儀有慢緩者,不應從受。有忿恨者,多不忍者,于他違犯不堪耐者,不應從受。有懶惰者,有懈怠者,多分耽著,日夜睡樂,倚樂臥樂,好合徒侶樂喜談者,不應從受。心散亂者,下至不能構牛乳頃善心一緣住修習者,不應從受。有暗昧者,愚癡類者,極劣心者,誹謗菩薩素怛纜藏及菩薩藏摩怛履迦者,不應從受。

   這段經文主要爲我們簡別了哪些人沒資格傳授菩薩戒,比如無淨信者、悭貪者、有大欲者、無喜足者、毀淨戒者、有忿恨者、多不忍者、有懶惰者、有懈怠者、心散亂者,等等。反過來,則是戒和尚應該具備的德行,如淨信、不悭貪、無貪欲、持淨戒、不忿恨等。

   因爲師長是學人走上修行之路的向導和保障,如果不是一個合格的向導,就可能會把弟子引入歧途,或在途中棄之不顧。所以,聲聞戒非常重視對戒師的資格考查。如果戒師不具備相應條件,而戒子知道其中內情的話,就會影響得戒。菩薩戒也是同樣,必須選擇受過菩薩戒並能遵循相關規範的如法戒師。唯有合格的菩薩,才能使戒子得到十方叁寶的加持,納受菩薩戒戒體。

   3.正授儀軌

   菩薩戒的傳授儀軌主要包括四部分。

   第一是請師。作爲戒子,應當迫切希望成爲菩薩,同時對戒師具足信心。只有這樣,才能如願獲得菩薩戒體。如果我們對受戒缺乏意樂,對戒師缺乏恭敬,即使受了菩薩戒,也不過是種點善根,未必會有什麼感覺,未必會在相續中形成力量。凡不是我們迫切想要得到的,就不會在內心紮根。聲聞戒也特別強調,受戒時必須有殷重心,方能得到無作戒體。所謂殷重心,即真切、虔誠之心。

   受戒是在完成生命最崇高的宣誓,由此可以獲得有作和無作兩種戒體。有作的戒體,是在受戒當下獲得的,由身口意叁業造作而成。而當這個行爲過去之後,會在內心形成 “此應作,此不應作”的力量,爲無作戒體。無作戒體雖然沒有形相,不可見聞,卻有著強大且恒常相續的心理力量。就像曾經的海誓山盟,雖然已經過去,但它留下的記憶會深深镌刻在心中,繼續産生影響。包括發毒誓,也是一種受戒,佛教中稱爲惡律儀。

   別解脫戒和菩薩戒都屬于善的律儀,能在內心形成防非止惡的力量。而這種力量的形成,來自虔誠乞戒的心,來自如法的戒師和羯磨,所謂具緣成受。更重要的是,戒子應當發廣大心,緣一切境界而受。因爲受戒不是普通的誓言,不是針對某個人或某些人的承諾,而是對法界一切衆生的宣誓,對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的宣誓。當我們受不殺生戒時,就是對十方叁寶和法界衆生莊嚴承諾:從今以後,我將尊重一切生命,再也不傷害任何有情。如果我們能以這樣的所緣來宣誓,不僅會在自身積累正面力量,還會和每個衆生産生良性互動,從每個衆生身上招感一份功德。也正因爲如此,受戒才具有無量功德。因爲它是在幫助我們確立止惡行善的人生道路,幫助我們改善與法界衆生和整個世界的關系。這種意義不僅來自儀式本身,更來自內心對戒的希求。所以,受戒時必須以虔誠心請師。

   第二是條件審查,就是前面所說的叁個條件。

   第叁是宣誓正授戒法。此時,戒師會問:“你是菩薩嗎?發菩提心了嗎?”求戒者應該回答:“我是菩薩,已經發起菩提心。”當然,僅僅這麼回答還不夠,關鍵是內心確實生起成爲菩薩的意願,確實發心以自利利他爲使命。如果只是停留于說法,並沒有相應意樂,也是無法得戒的。然後就是正式宣誓,內容爲叁聚淨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通過宣誓向法界一切有情表明:從今以後,我將以這些戒條作爲自己的行爲規範。此不應作,當努力戒絕;此應作,當勵力而爲。

   第四是戒師祈請十方叁寶作證加持,證明我們已邁入菩薩行列。當我們真正…

《菩提心的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士道修學概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