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德,即是忆念大悲心。
菩萨号圆通,降生七宝林中。
千手千眼妙真容,端坐普陀宫。
杨柳枝头甘露洒,普滋法界薰蒙。
千层浪头显神通,光降道场中。
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
三十二应遍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
瓶中甘露时常洒,手内杨柳不计秋。
千处祈求千处现,苦海常作度人舟。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十)回 向
发心者为速成佛道,利益一切众生,至诚回向:
发心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有情,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3.守护菩提心
受持愿菩提心后,如何守护这一发心,使之稳定增长?可以通过三个方面进行修习。一是忆念菩提心的殊胜,在思想上深化;二是将修习菩提心作为每日定课,在心行上加强;三是将这一愿望落实在种种利他善行中,在行为上巩固。
首先,需要不断忆念菩提心的殊胜。关于此,有两品经文应该经常读诵,一是《瑜伽师地论·发心品》,二是《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弥勒菩萨关于菩提心的赞歌。这些经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菩提心究竟有多大的利益和威德。通过口诵心念,随文入观,强化对发菩提心的意乐和希求。
其次,每天昼夜三次修习菩提心仪轨。修习仪轨的意义就在于提醒自己:我的愿望是什么?生命的目标是什么?因为凡夫心是动荡而混乱的,如果不随时提醒,刚刚发起的一念愿心很快就会淡忘,就会模糊。所以,需要通过每天修习来滋养这一菩提幼苗,使之茁壮成长,成为内心的主导力量。只有这样,人生才不会陷入迷乱,才不会被外界诱惑干扰。如因特殊情况无暇修习完整仪轨时,至少要念诵“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闻思修功德,为利有情愿成佛”三遍作为替代。总之,这一修习应当持之以恒,才能达到改善心行的效果。
此外,还要和座下的修行相结合。因为菩提心是以利益众生为目标,这就需要通过六度四摄来贯彻,而不是作为口号那样说一说,喊一喊。通过具体的利他善行,既可以使发心得到强化,也可以用来作为检验标准,看看我们究竟能不能言行一致,是不是将利他愿望落到实处。
八、受菩萨戒
菩萨行,也称行菩提心。对佛法修行来说,固然是以调心为重点,但也离不开相应的行为。一方面,发心是行为的指导;另一方面,行为也是对发心的落实,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而众生直接能够从中得益的,主要还是菩萨的利他行为。所以说,在发起菩提心之后,需要进一步行菩萨行,使发心得到巩固,成为主导人生走向的力量。
菩萨戒,正是将这种利他行为规范化、法律化的条文,包括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部分。其中,摄律仪戒相当于声闻的别解脱戒,重点在于止恶。而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为菩萨戒独有,重点在于行善。当善行以戒律形式出现时,对菩萨行者来说,就不再是可做可不做的选择,而是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这就使菩萨行变得具体而有章可循。
关于菩萨戒的内容,在汉传佛教传统中主要有三大体系。一是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建立,为梵网菩萨戒,流传最广;一是依《优婆塞戒经》建立,为在家菩萨戒;一是依《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建立,为瑜伽菩萨戒,也是我们要介绍的重点。
《瑜伽师地论》是唯识宗的根本论典,由弥勒菩萨所造,共一百卷。论中广说三乘修行的境行果义,《菩萨地》正是其中之一。弥勒菩萨为娑婆世界下一任佛陀,他根据这个世界众生的根机,从佛陀教法中,将适合我们修学的菩萨行内容整理出来。而梵网菩萨戒则是卢舍那佛在千花台上为释迦佛及诸大菩萨所说,是大菩萨的境界。相对而言,瑜伽菩萨戒可以说是为娑婆众生量身定做的。当年,太虚大师曾大力提倡。我因为长期从事唯识教学,也感觉瑜伽菩萨戒开遮善巧,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那么,求受菩萨戒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履行哪些仪式?
1.受者条件
求受菩萨戒的学人,应该具备三项条件。
首先,要学习瑜伽菩萨戒,了解其中的开遮持犯,衡量自己是否有能力实践。如果觉得目前还做不到,也没有想要去做的愿望,就不必急于求戒。因为受持菩萨戒是为了完成菩萨道的修行,这是一种自觉行为,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更不是显示自己多有修行。如果觉得受了菩萨戒就胜人一筹,只是为了取得炫耀的资格,就是颠倒而非正确的发心了。
其次,具备别解脱戒的基础。受菩提心戒,只要皈依三宝即可。但要求受瑜伽菩萨戒,至少需要具备五戒的基础。对于菩萨来说,如果不杀、不盗、不淫、不妄都做不到,算是什么菩萨呢?怎么可能利益众生呢?
第三,已经发起菩提心,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授菩萨戒时,戒师会问戒子:“你是菩萨吗?是否已发起菩提心?”这是纳受菩萨戒戒体的关键。遗憾的是,现在的这番问答往往流于形式,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当我们回答“是”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这个回答包含着多少责任和担当,也很少考虑,我们要为这个承诺做些什么。如果回答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就不可能出现那么多不知菩提心为何,也不知修习慈悲的“菩萨”。须知,菩萨最大的特征就是慈悲,而且是由修习菩提心所成就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菩提心才是进入大乘的门径,是大乘人的标帜,是区别二乘的不共所在。
具备这些条件,就有资格求受菩萨戒了。
2.戒师选择
戒和尚是我们受戒的证人,也是菩萨戒体的传承者。所以,戒和尚必须具备相应的德行和条件,才有资格为信众传授菩萨戒。关于戒和尚的选择,《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告诉我们:
又诸菩萨不从一切唯聪慧者求受菩萨所受净戒。无净信者,不应从受,谓于如是所受净戒初无信解,不能趣入,不善思维。有悭贪者,悭贪弊者,有大欲者,无喜足者,不应从受。毁净戒者,于诸学处无恭敬者,于戒律仪有慢缓者,不应从受。有忿恨者,多不忍者,于他违犯不堪耐者,不应从受。有懒惰者,有懈怠者,多分耽著,日夜睡乐,倚乐卧乐,好合徒侣乐喜谈者,不应从受。心散乱者,下至不能构牛乳顷善心一缘住修习者,不应从受。有暗昧者,愚痴类者,极劣心者,诽谤菩萨素怛缆藏及菩萨藏摩怛履迦者,不应从受。
这段经文主要为我们简别了哪些人没资格传授菩萨戒,比如无净信者、悭贪者、有大欲者、无喜足者、毁净戒者、有忿恨者、多不忍者、有懒惰者、有懈怠者、心散乱者,等等。反过来,则是戒和尚应该具备的德行,如净信、不悭贪、无贪欲、持净戒、不忿恨等。
因为师长是学人走上修行之路的向导和保障,如果不是一个合格的向导,就可能会把弟子引入歧途,或在途中弃之不顾。所以,声闻戒非常重视对戒师的资格考查。如果戒师不具备相应条件,而戒子知道其中内情的话,就会影响得戒。菩萨戒也是同样,必须选择受过菩萨戒并能遵循相关规范的如法戒师。唯有合格的菩萨,才能使戒子得到十方三宝的加持,纳受菩萨戒戒体。
3.正授仪轨
菩萨戒的传授仪轨主要包括四部分。
第一是请师。作为戒子,应当迫切希望成为菩萨,同时对戒师具足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如愿获得菩萨戒体。如果我们对受戒缺乏意乐,对戒师缺乏恭敬,即使受了菩萨戒,也不过是种点善根,未必会有什么感觉,未必会在相续中形成力量。凡不是我们迫切想要得到的,就不会在内心扎根。声闻戒也特别强调,受戒时必须有殷重心,方能得到无作戒体。所谓殷重心,即真切、虔诚之心。
受戒是在完成生命最崇高的宣誓,由此可以获得有作和无作两种戒体。有作的戒体,是在受戒当下获得的,由身口意三业造作而成。而当这个行为过去之后,会在内心形成 “此应作,此不应作”的力量,为无作戒体。无作戒体虽然没有形相,不可见闻,却有着强大且恒常相续的心理力量。就像曾经的海誓山盟,虽然已经过去,但它留下的记忆会深深镌刻在心中,继续产生影响。包括发毒誓,也是一种受戒,佛教中称为恶律仪。
别解脱戒和菩萨戒都属于善的律仪,能在内心形成防非止恶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的形成,来自虔诚乞戒的心,来自如法的戒师和羯磨,所谓具缘成受。更重要的是,戒子应当发广大心,缘一切境界而受。因为受戒不是普通的誓言,不是针对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承诺,而是对法界一切众生的宣誓,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宣誓。当我们受不杀生戒时,就是对十方三宝和法界众生庄严承诺:从今以后,我将尊重一切生命,再也不伤害任何有情。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所缘来宣誓,不仅会在自身积累正面力量,还会和每个众生产生良性互动,从每个众生身上招感一份功德。也正因为如此,受戒才具有无量功德。因为它是在帮助我们确立止恶行善的人生道路,帮助我们改善与法界众生和整个世界的关系。这种意义不仅来自仪式本身,更来自内心对戒的希求。所以,受戒时必须以虔诚心请师。
第二是条件审查,就是前面所说的三个条件。
第三是宣誓正授戒法。此时,戒师会问:“你是菩萨吗?发菩提心了吗?”求戒者应该回答:“我是菩萨,已经发起菩提心。”当然,仅仅这么回答还不够,关键是内心确实生起成为菩萨的意愿,确实发心以自利利他为使命。如果只是停留于说法,并没有相应意乐,也是无法得戒的。然后就是正式宣誓,内容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通过宣誓向法界一切有情表明:从今以后,我将以这些戒条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此不应作,当努力戒绝;此应作,当励力而为。
第四是戒师祈请十方三宝作证加持,证明我们已迈入菩萨行列。当我们真正…
《菩提心的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