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心的修行▪P9

  ..续本文上一页发心成为菩萨时,心就会和十方诸佛相应。因为我们已是承担如来家业的真正佛子,已经担负和诸佛菩萨同样的责任,同样的使命。

   这是受菩萨戒过程中需要了解的内容。

   4.三聚净戒

   关于三聚净戒的内容,《瑜伽师地论·戒品》云:

   律仪戒者,谓诸菩萨所受七众别解脱律仪,即是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学戒、勤策男戒、勤策女戒、近事男戒、近事女戒。如是七种,依止在家、出家二分,如应当知,是名菩萨律仪戒。

   摄善法戒者,谓诸菩萨受律仪戒后,所有一切为大菩提,由身语意积集诸善,总说名为摄善法戒。此复云何?谓诸菩萨依戒住戒,于闻、于思、于修止观、于乐独处精勤修学。如是,时时于诸尊长精勤修习合掌、起迎、问讯、礼拜、恭敬之业,即于尊长勤修敬事。于疾病者,悲悯殷重,瞻侍供给。于诸妙说施以善哉,于有功德补特伽罗真诚赞美。于十方界一切有情一切福业,以胜意乐起净信心,发言随喜。于他所作一切违犯,思择安忍。以身语意已作未作一切善根,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时时发起种种正愿,以一切种上妙供具供佛法僧。于诸善品恒常勇猛,精进修习,于身语意住不放逸。于诸学处,正念正知。正行防守,密护根门。于食知量,初夜后夜常修觉悟。亲近善士,依止善友。于自愆犯,审谛了知,深见过失。既审了知,深见过已,其未犯者,专意护持。其已犯者,于佛菩萨同法者所至心发露,如法悔除。如是等类,所有引摄、护持、增长诸善法戒,是名菩萨摄善法戒。

   云何菩萨饶益有情戒?当知此戒略有十一相。何等十一?谓诸菩萨于诸有情能引义利彼彼事业,与作助伴。于诸有情随所生起疾病等苦,赡侍病等亦作助伴。又诸菩萨依世出世种种义利,能为有情说诸法要。先方便说,先如理说,后令获得彼彼义利。又诸菩萨于先有恩诸有情所善守知恩,随其所应,现前酬报。又诸菩萨于堕种种狮子、虎狼、鬼魅、王贼、水火等畏诸有情类皆能救护,令离如是诸怖畏处。又诸菩萨于诸丧失财宝、亲属诸有情类善为开解,令离愁忧。又诸菩萨于有匮乏资生众具诸有情类,施与一切资生众具。又诸菩萨随顺道理正与依止,如法御众。又诸菩萨随顺世间事务言说,呼召去来,谈论庆慰,随时往赴,从他受取饮食等事。以要言之,远离一切能引无义违意现行,于所余事心皆随转。又诸菩萨若隐若露,显示所有真实功德,令诸有情欢言进学。又诸菩萨于有过者,内怀亲昵,利益安乐,增上意乐调伏、诃责、治罚、驱摈,为欲令其出不善处,安置善处。又诸菩萨以神通力方便示现那落迦等诸趣等相,令诸有情厌离不善,方便引令入佛圣教,欢喜信乐,生希有心,勤修正行。

  任何一种戒都有相应的戒相,如五戒为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饮酒五项。八戒则是在五戒基础上增加三条:一是不著香华鬘,不香涂身,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二是不坐高广大床;三是不非时食。此外,还有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菩萨戒的戒相,有梵网戒的十重四十八轻,瑜伽戒十重四十三轻,优婆塞戒的六重二十八轻。虽然具体戒相存在差别,但都是由三聚净戒组成。

   第一是摄律仪戒,即七众别解脱戒,包括在家的五戒、八戒,出家的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其特点是偏向止恶,帮助我们止息一切不善行为,又称止持,即以止为持。通过“此不应作”达到持戒目的,进而止息内心的不善相续。

   第二是摄善法戒,包括发菩提心到圆成佛果过程中所应修习的一切善行,主要内容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布施,即以自己的财物或能力与大众分享,包括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或以财物救济贫苦,或以正法导人向善,或为众生驱除恐惧。持戒,即依佛陀制定的行为规范收摄身心,此为正顺解脱之本,亦为无上菩提之本,能够出生一切善法。忍辱,即忍受种种违缘而不起嗔恚,其特点为不忿怒、不报怨、不怀恶。精进,即勇猛修习善法,断除恶法,心心相续,不自放逸。禅定, 包括思维修和安住修,思维所对之境,并定止一境而离散动。般若,是将众生由生死此岸度往涅槃彼岸的无上智慧。唯有在般若智慧的指引下,前五度才能成为佛果资粮,否则,所修布施与人天善法并无本质区别。

   第三是饶益有情戒,即利益众生的行为,是菩萨摄受众生的方便法门,主要内容为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四摄同样是以布施为首,因为这是与众生广结善缘的捷径。当他人愿意靠近你、接受你的时候,心才会向你打开,你才能进一步导之以正法。爱语,是随众生根性而善言以对,因为忠言往往是逆耳的,这就需要辅以善巧方便,使众生乐于接受你所说的真实语、利他语。利行,是通过身体、语言、思想三方面的善行利益众生,使人心生欢喜而亲近佛法。同事,则是根据众生的接受程度,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为之示现,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佛法利益,这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教化方式。

   我们想要成为菩萨行者,就要真正发起利益大众的心,自觉遵循作为菩萨应有的行为规范。在止恶的基础上,广行六度,四摄化他。

  

   九、行菩萨行

   1.菩萨行的内容

   成佛不是成就外在的什么,而是慈悲和智慧两大品质。所以,宗喀巴大师在《道次第》中特别强调:

  方便与慧,随学一分,不能成佛。故须转入修成佛之方便,然彼亦须一不错之方便。途径若错,任几许努力,果仍不生,如欲取乳而制其角也。又虽认为不错,若支分不全,亦费力无果。譬同种子水土等,若随一不具,苗即不生。此《修次中编》所说也。

   若尔,何为全而不错之因缘耶?《大日经》云:“秘密主,彼一切种智者,是从大悲之根本生,是从菩提心之因生,是以方便而到究竟。”此中悲者,如前已说。菩提心者,世俗、胜义二菩提心。方便者,施等皆圆满也。此莲花戒所说。

  世间任何成就都离不开方法,成佛也是同样,否则,再多的努力也是徒劳。关于此,宗大师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就像挤牛奶,应该在牛的乳房去挤,如果在牛角用力,无论费了多少功夫,花了多少时间,也是不可能有收获的。佛法是心地法门,这就需要了解心行的运作规律,再辅以正确方法,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否则,非但达不到预期目的,甚至有可能走火入魔,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因为心是非常微妙的,就像充满岔路和陷阱的迷宫,稍有不慎就会误入歧途,把幻影当做境界,把迷妄当做究竟。

   所以,《道次第》特别告诉我们:修行有两个关键,一是方法正确,二是内容完整。成佛究竟要成就什么?一是成就解脱,获得出离生死、解脱轮回的能力,这就需要以空性慧为因。二是成就慈悲,成就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品质,这就需要以菩提心为因。

   怎样才能成就空性慧?有人开始修行就强调无分别,并以分别等同于颠倒执著,其实这是不对的。在学佛之初,首先就要学会分别,当然是正确而非错误的分别。否则的话,以什么来调整心态,纠正偏差呢?作为凡夫来说,我们现前的心行状态是建立于无明之上,是和空性不相应的。如果不以分别进行取舍,进行调整,是不可能在这种颠倒状态下见道的。所以,学佛的常规途径就是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由此而能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八正道也特别强调正思维的作用,在契入空性前,这种思维是贯穿始终的。直到心行接近空性时,才需要进入无分别。因为分别只是调整心行的方法,而无分别智才是契入空性、现证实相的力量。但这种无分别不是凭空而有的,必须以分别为前提,以正思维为前提。如果开始就想不分别,那就是古德所呵斥的笼统、颟顸,是盲修瞎炼。

   在修习解脱的同时,还要成就慈悲。因为佛陀是福智两足尊,具备圆满的福德和智慧。这种福德的成就,来自佛陀多生累劫的修行。本生故事记载,佛陀在因地时,以各种身份广行利他事业,甚至数数舍身,最终圆满福德资粮。“人天路上,修福为先”,没有福报,在世间将寸步难行。修行同样离不开福报,否则,即使有心学佛,也往往会有各种障碍。或者要为生存奔波,没有时间;或者病魔缠身,没有精力;或者天生愚痴,没有能力,等等。除了自身条件以外,还要有缘听闻正法,有缘得到善知识的引导,这些都需要福报。在那些邪教信徒中,有不少也是一心向道,力求解脱,但由于缺乏福德因缘,结果误入歧途,断送法身慧命。

   《道次第》中,宗大师特别批评了不重闻思和轻视修福两种错误观点,认为这是学佛误区,不能将学人导向无上菩提。在成佛路上,方便与慧有如车之两轮,必须齐头并进方可,所谓“方便与慧,任缺其一,不得成佛”。

   2.菩萨行的特征

   此处所说的菩萨行,主要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又称六波罗蜜。波罗蜜为梵语音译,意为到彼岸。也就是说,六度是帮助我们抵达成佛彼岸的六种行为。其实,这些内容在人天乘或声闻乘也有涉及,但他们所修的布施、持戒只是人天善法,只能导向解脱,无法成为佛果资粮,故不可称为波罗蜜。

   那么,菩萨所修六度有什么不共之处呢?《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告诉我们:

   云何施波罗蜜多相?谓诸菩萨安住菩萨法性,菩提心为依止,以悲导心,舍一切时所有身语意业。如是由种性故、愿故、意乐故、事故、自体故,显施波罗蜜多相。种性者,谓菩萨法性。愿者,谓菩提心。意乐者,谓悲导心。事者,谓舍诸所有。自体者,谓身语意业。

   也就是说,菩萨所修的六度,一一都要贯穿种性、愿、意乐、事、自体等相。

   一是种性,即具备菩萨种性,有乐于助人的禀赋。菩萨之所以能广行六度,利益大众,正是建立在这一种性的基础上。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很多人生来具有菩萨心肠,当别人遭遇困难时,就会主动扶贫济困,施…

《菩提心的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三士道修学概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