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心的修行▪P10

  ..续本文上一页以援手,根本不需要多加考虑。反之,有些人虽然在学佛后觉得应该帮助他人,但真正要做的时候总是非常勉强,需要特别努力地说服自己。这就是由不同种性造成的,或者说,是由不同生命起点造成的。

   二是愿,即以菩提心为依止。菩萨所修布施等六度,都是以菩提心为因,是本着“我要利益一切众生,要帮助一切众生解除痛苦”的愿望来修习。如果为了获取个人名闻利养而帮助他人,即使在客观上能使对方得到利益,但并不属于菩萨行。

   三是意乐,即以悲导心。菩萨修习六度,纯粹是出于对众生的悲悯之心。而世人的善行往往是有杂质的,比如布施,或是要显示财富,或是要夸耀品行,或是干了坏事心怀歉疚等等,很少是纯粹的悲心使然。所以,虽然世间也有很多人在布施,在利他,但离真正的菩萨行还是有距离的。

   四是事,即舍诸所有,为利他甘愿舍弃一切,包括宝贵的生命。或许有人会心存疑惑:佛陀不是总告诫我们人身难得,当倍加珍惜吗?为什么又赞叹舍诸所有,甚至献出生命呢?这么说是有前提的,必须是为了利他而舍,为了成就菩萨行而舍,决非一时的鲁莽或冲动,而是经过抉择后的正确取舍。即使具备这个前提,也还要量力而行。对已证得生死自在的大菩萨来说,舍身固然是如弃敝履,毫不足惜。但对尚未达到这一境界的初发心菩萨来说,还需要利用这个色身精进修学,上求下化,不可轻易舍弃。

   五是自体,即身语意业,菩萨所修的利他善行包含身语意三业,或是以行动帮助他人,使对方从中获益;或是以爱语称赞他人,使对方心生欢喜。这样的言行,都是要出自真诚的利他愿望。

   具备以上所说的这些特征,所做的一切才属于菩萨行。否则,即使修习施等六度,往往还是停留于人天善行,无法上升为佛果资粮。

   3.菩萨行的修习

   从广义上说,一切从菩提心出发,并能给众生带来安乐、利益的行为都是菩萨行。但从修学角度来说,主要可以围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进行。

  【布施的修习】

   布施有三。一是财布施,其中又有内财和外财之分。外财即物质财富,这也是社会大众最为熟悉的布施方式。内财则是以自己的劳动,甚至色身所有来帮助众生,如无偿献血、骨髓捐赠和器官捐赠等。

   二是法布施,即以佛法开导众生,帮助他们了悟生命真相。众生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明烦恼,就是生死轮回。所以,法布施才是对他们最究竟的帮助。《金刚经》中,反复以较量功德说明了这一原理。因为财富所能解决的问题是暂时的,而法施则能从根本上解决生命的核心问题,使众生获得自新、自救、自力更生的能力,其作用是长久的。作为佛弟子,能够参与法布施,是迅速积累功德法财的捷径。而从世间法来说,教导众生获得技术技能,具足谋生能力,也是属于法布施的范畴。

   三是无畏施,即给予众生安全感,为之消除恐惧。如佛法提倡的五戒,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就能起到无畏施的效果。如果我们不杀生,他人就不必担心被你欺凌伤害;如果我们不偷盗,他人就不必担心被你巧取豪夺;如果我们不邪淫,他人就不必担心家人和你一起时被骗失身;如果我们不妄语,他人就不必担心被你的花言巧语所蒙蔽;如果我们不饮酒,他人就不必担心你失去理智。一个严持五戒的佛子,大家和你在一起是很有安全感的。当然,无畏施不仅是指这些,还包括对众生积极主动的救助。当众生遇到恐惧或危难时,作为一个菩萨行者,决不能见死不救,而要尽力帮助他们从中解脱出来。这也是菩萨和声闻的区别所在,声闻戒的重点在于止恶,不要求必须行善,做了固然是好,不做也不会触犯戒律。而菩萨戒则是止恶与行善并进,如果在众生需要帮助时逃避责任,就是严重的犯戒行为,是需要加以对治的。

   对凡夫来说,布施的障碍主要在于我执。凡是我们得到的东西,总会贴上一个自我的标签,进而产生执著,不愿舍弃。所以,真正有布施习惯的人不是很多。但是,我们贪著的这些又给我们带来什么了呢?因为贪著,总是要严密守护,唯恐失去,整日提心吊胆。一旦有所损失,就悔恼万分,追悔莫及。且不说财富随时可能转换主人,即便我们在有生之年能牢牢抓住,临终之时,也得两手空空而去。如何让财富对生命具有长远意义?布施就是最好的途径。

   布施的利益主要表现为四点。

   第一,克服悭贪吝啬。财富变化之所以会给我们带来伤害,根源就在于内心的贪著受到冲击。否则,一切变化都不过是世间常态,是一些抽象的数字变化。所以说,在布施财物的同时,也会将执著和烦恼一同舍弃,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布施能使眼前利益转为长远利益。一个人即使拥有千万乃至亿万的家财,可实际的生活所需能有多少?有再多房子,不过睡一张床;有再多汽车,不过占一个座。既然我们能享受的如此有限,为什么不将这种眼前利益转变为长远利益?生活中,每个人的福报相差很大,这不是由于上天不公,而是来自往昔的不同积累。今生勤于播种,未来自然会继续收获,继续得益。

   第三,布施能使福德资粮迅速增长。对成佛的修行来说,福德和智慧都是不可或缺的,所谓“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如果不积累福德,即使证得阿罗汉果,也会缺乏道粮。更何况,菩萨还要广行利他事业,这都需要相应的福报来成就。

   第四,布施能成就慈悲的修行。我们本着悲心修习布施等六度,而在行善过程中,悲心又能得到增长,得到强化。这种行为和发心是互相增上的,如果说悲心是出生善行的种子,那么,善行就是滋养悲心的甘露。

   反之,不愿布施则会使贪著和由此带来的烦恼继续增长。我们对财富、情感的执著有多少,由此带来的伤害就有多少。所以我们要不断思维布施给人生带来的利益,思维不修布施的过患,令心安住于布施的意乐中。同时,在座下随力随分地实践,或以财富救济贫困,或以技能教人谋生,或以微笑给人信心,或以语言予人慰藉。总之,只要我们有布施之心,不论经济条件如何,都有机会帮助他人,都有能力做一个对社会大众有用的人。

  【持戒的修习】

   菩萨戒的内容,主要包括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相关内容前面已有介绍,此处不再重复。对于持戒的修习来说,真正的重点,是认识到持戒的利益和毁戒的过患。具备这一认知,持戒才会成为我们主动的选择,而不是视之为约束。在不少人心目中,持戒无非是以很多条条框框来限制自己,无异于自讨苦吃,甚至于,认为这是对人性的扭曲,是和当今社会提倡的个性解放、民主自由背道而驰的。是不是这样呢?

   我们知道,再民主的社会都需要法律作为保障。如果国家没有法律,似乎大家都能充分享受自由。但那样的话,人类的劣根性就没有任何约束,谁都可以杀人,都可以偷盗,都可以抢劫,如果说那样的社会是“自由”的,不如说是人人自危、处处恐怖的,相信没人想要那样的“自由”。所以说,制定法律的目的不是为了约束,而是通过对行为的规范来保障大众安全。

   持戒的作用也是同样。它能使我们止息恶行,止息生命的不良相续,从而净化身心,摆脱烦恼。凡夫都处在贪嗔痴的状态中,表面来看,似乎我想吃就吃,想花钱就花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其实早已被欲望支配,被烦恼操纵,是不能自主的。从另一方面来说,外界诱惑之所以会构成影响,正是因为我们内心有某种力量与之相应。如果没有这些力量在蠢蠢欲动,任何诱惑都是无法生效的。所以,真正的自由不是外在的。即使环境再宽松,只要我们内心还有烦恼,依然会被束缚,依然是不自由的。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需要自律。像儒家所提倡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是为了帮助人们培养自制力。这种自制力是源于对自身的尊重和爱护,是希望自己向圣贤看齐。当我们受持戒律后,开始也很难完全做到。此时戒体的力量还很弱,需要通过不断持戒来强化。久而久之,就会从开始的刻意自制转变为修养,转变为人格。此时,外在诱惑和内在烦恼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小,无须刻意持戒,也能如法如律。

   持戒不仅能帮助我们止息不良串习,更能长养慈悲。如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就是将六度四摄等善法通过法律条文固定下来,以此倡导善行,使慈悲种子得以增长。当我们真正认识到持戒的意义,认识到毁戒的过患,就会以欢喜心受持戒律。总之,戒律就是保障我们安全行进在菩提路上的心路规则,也是帮助我们获得身心健康的行为矫正器。

  【忍辱的修习】

   忍辱,能灭尽忿怒怨仇,令自他安隐,包括耐冤害忍、安受苦忍和谛察法忍三种。耐冤害忍,是忍耐冤家仇敌的伤害。安受苦忍,是忍耐艰苦的环境,如饮食粗陋、环境恶劣及修行过程中的各种考验。谛察法忍,是对无常、无我等与日常观念相距甚远的真理安然认可,信解真是,心无妄动。

   对世人来说,忍也是一大障碍。俗话所说的“士可杀不可辱”及“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之类,从佛法角度来看,都是完全错误的。所以不可辱,所以要报仇,无非是因为这个“我”受到了打击,受到了伤害。如果认识到“我”不过是假名安立,是虚幻的,哪里还有什么侮辱需要忍耐,有什么仇恨需要报复?当然,忍也要有智慧。如果一味硬忍,很容易会因此造成心理疾病。真正的忍,是“忍无可忍”。就像虚空包容一切,大地承载一切,它们不会觉得要排斥什么,所以也不需要忍耐什么。

   《瑜伽师地论》论及忍辱时,让我们作五种观想。

   一是宿生亲善想。想着众生曾和我们互为亲人,既然是对于亲人,我们还有必要计较吗?

   二是随顺唯法想。生命只是五蕴的聚合体,是一大堆混乱情绪加上错误想法,其中并不存在什么你我之分。在这样的…

《菩提心的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三士道修学概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