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援手,根本不需要多加考慮。反之,有些人雖然在學佛後覺得應該幫助他人,但真正要做的時候總是非常勉強,需要特別努力地說服自己。這就是由不同種性造成的,或者說,是由不同生命起點造成的。
二是願,即以菩提心爲依止。菩薩所修布施等六度,都是以菩提心爲因,是本著“我要利益一切衆生,要幫助一切衆生解除痛苦”的願望來修習。如果爲了獲取個人名聞利養而幫助他人,即使在客觀上能使對方得到利益,但並不屬于菩薩行。
叁是意樂,即以悲導心。菩薩修習六度,純粹是出于對衆生的悲憫之心。而世人的善行往往是有雜質的,比如布施,或是要顯示財富,或是要誇耀品行,或是幹了壞事心懷歉疚等等,很少是純粹的悲心使然。所以,雖然世間也有很多人在布施,在利他,但離真正的菩薩行還是有距離的。
四是事,即舍諸所有,爲利他甘願舍棄一切,包括寶貴的生命。或許有人會心存疑惑:佛陀不是總告誡我們人身難得,當倍加珍惜嗎?爲什麼又贊歎舍諸所有,甚至獻出生命呢?這麼說是有前提的,必須是爲了利他而舍,爲了成就菩薩行而舍,決非一時的魯莽或沖動,而是經過抉擇後的正確取舍。即使具備這個前提,也還要量力而行。對已證得生死自在的大菩薩來說,舍身固然是如棄敝履,毫不足惜。但對尚未達到這一境界的初發心菩薩來說,還需要利用這個色身精進修學,上求下化,不可輕易舍棄。
五是自體,即身語意業,菩薩所修的利他善行包含身語意叁業,或是以行動幫助他人,使對方從中獲益;或是以愛語稱贊他人,使對方心生歡喜。這樣的言行,都是要出自真誠的利他願望。
具備以上所說的這些特征,所做的一切才屬于菩薩行。否則,即使修習施等六度,往往還是停留于人天善行,無法上升爲佛果資糧。
3.菩薩行的修習
從廣義上說,一切從菩提心出發,並能給衆生帶來安樂、利益的行爲都是菩薩行。但從修學角度來說,主要可以圍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度進行。
【布施的修習】
布施有叁。一是財布施,其中又有內財和外財之分。外財即物質財富,這也是社會大衆最爲熟悉的布施方式。內財則是以自己的勞動,甚至色身所有來幫助衆生,如無償獻血、骨髓捐贈和器官捐贈等。
二是法布施,即以佛法開導衆生,幫助他們了悟生命真相。衆生最大的問題就是無明煩惱,就是生死輪回。所以,法布施才是對他們最究竟的幫助。《金剛經》中,反複以較量功德說明了這一原理。因爲財富所能解決的問題是暫時的,而法施則能從根本上解決生命的核心問題,使衆生獲得自新、自救、自力更生的能力,其作用是長久的。作爲佛弟子,能夠參與法布施,是迅速積累功德法財的捷徑。而從世間法來說,教導衆生獲得技術技能,具足謀生能力,也是屬于法布施的範疇。
叁是無畏施,即給予衆生安全感,爲之消除恐懼。如佛法提倡的五戒,在規範自身行爲的同時,就能起到無畏施的效果。如果我們不殺生,他人就不必擔心被你欺淩傷害;如果我們不偷盜,他人就不必擔心被你巧取豪奪;如果我們不邪淫,他人就不必擔心家人和你一起時被騙失身;如果我們不妄語,他人就不必擔心被你的花言巧語所蒙蔽;如果我們不飲酒,他人就不必擔心你失去理智。一個嚴持五戒的佛子,大家和你在一起是很有安全感的。當然,無畏施不僅是指這些,還包括對衆生積極主動的救助。當衆生遇到恐懼或危難時,作爲一個菩薩行者,決不能見死不救,而要盡力幫助他們從中解脫出來。這也是菩薩和聲聞的區別所在,聲聞戒的重點在于止惡,不要求必須行善,做了固然是好,不做也不會觸犯戒律。而菩薩戒則是止惡與行善並進,如果在衆生需要幫助時逃避責任,就是嚴重的犯戒行爲,是需要加以對治的。
對凡夫來說,布施的障礙主要在于我執。凡是我們得到的東西,總會貼上一個自我的標簽,進而産生執著,不願舍棄。所以,真正有布施習慣的人不是很多。但是,我們貪著的這些又給我們帶來什麼了呢?因爲貪著,總是要嚴密守護,唯恐失去,整日提心吊膽。一旦有所損失,就悔惱萬分,追悔莫及。且不說財富隨時可能轉換主人,即便我們在有生之年能牢牢抓住,臨終之時,也得兩手空空而去。如何讓財富對生命具有長遠意義?布施就是最好的途徑。
布施的利益主要表現爲四點。
第一,克服悭貪吝啬。財富變化之所以會給我們帶來傷害,根源就在于內心的貪著受到沖擊。否則,一切變化都不過是世間常態,是一些抽象的數字變化。所以說,在布施財物的同時,也會將執著和煩惱一同舍棄,何樂而不爲呢?
第二,布施能使眼前利益轉爲長遠利益。一個人即使擁有千萬乃至億萬的家財,可實際的生活所需能有多少?有再多房子,不過睡一張床;有再多汽車,不過占一個座。既然我們能享受的如此有限,爲什麼不將這種眼前利益轉變爲長遠利益?生活中,每個人的福報相差很大,這不是由于上天不公,而是來自往昔的不同積累。今生勤于播種,未來自然會繼續收獲,繼續得益。
第叁,布施能使福德資糧迅速增長。對成佛的修行來說,福德和智慧都是不可或缺的,所謂“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如果不積累福德,即使證得阿羅漢果,也會缺乏道糧。更何況,菩薩還要廣行利他事業,這都需要相應的福報來成就。
第四,布施能成就慈悲的修行。我們本著悲心修習布施等六度,而在行善過程中,悲心又能得到增長,得到強化。這種行爲和發心是互相增上的,如果說悲心是出生善行的種子,那麼,善行就是滋養悲心的甘露。
反之,不願布施則會使貪著和由此帶來的煩惱繼續增長。我們對財富、情感的執著有多少,由此帶來的傷害就有多少。所以我們要不斷思維布施給人生帶來的利益,思維不修布施的過患,令心安住于布施的意樂中。同時,在座下隨力隨分地實踐,或以財富救濟貧困,或以技能教人謀生,或以微笑給人信心,或以語言予人慰藉。總之,只要我們有布施之心,不論經濟條件如何,都有機會幫助他人,都有能力做一個對社會大衆有用的人。
【持戒的修習】
菩薩戒的內容,主要包括攝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相關內容前面已有介紹,此處不再重複。對于持戒的修習來說,真正的重點,是認識到持戒的利益和毀戒的過患。具備這一認知,持戒才會成爲我們主動的選擇,而不是視之爲約束。在不少人心目中,持戒無非是以很多條條框框來限製自己,無異于自討苦吃,甚至于,認爲這是對人性的扭曲,是和當今社會提倡的個性解放、民主自由背道而馳的。是不是這樣呢?
我們知道,再民主的社會都需要法律作爲保障。如果國家沒有法律,似乎大家都能充分享受自由。但那樣的話,人類的劣根性就沒有任何約束,誰都可以殺人,都可以偷盜,都可以搶劫,如果說那樣的社會是“自由”的,不如說是人人自危、處處恐怖的,相信沒人想要那樣的“自由”。所以說,製定法律的目的不是爲了約束,而是通過對行爲的規範來保障大衆安全。
持戒的作用也是同樣。它能使我們止息惡行,止息生命的不良相續,從而淨化身心,擺脫煩惱。凡夫都處在貪嗔癡的狀態中,表面來看,似乎我想吃就吃,想花錢就花錢,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其實早已被欲望支配,被煩惱操縱,是不能自主的。從另一方面來說,外界誘惑之所以會構成影響,正是因爲我們內心有某種力量與之相應。如果沒有這些力量在蠢蠢欲動,任何誘惑都是無法生效的。所以,真正的自由不是外在的。即使環境再寬松,只要我們內心還有煩惱,依然會被束縛,依然是不自由的。
作爲社會的一份子,我們需要自律。像儒家所提倡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也是爲了幫助人們培養自製力。這種自製力是源于對自身的尊重和愛護,是希望自己向聖賢看齊。當我們受持戒律後,開始也很難完全做到。此時戒體的力量還很弱,需要通過不斷持戒來強化。久而久之,就會從開始的刻意自製轉變爲修養,轉變爲人格。此時,外在誘惑和內在煩惱的影響就會越來越小,無須刻意持戒,也能如法如律。
持戒不僅能幫助我們止息不良串習,更能長養慈悲。如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就是將六度四攝等善法通過法律條文固定下來,以此倡導善行,使慈悲種子得以增長。當我們真正認識到持戒的意義,認識到毀戒的過患,就會以歡喜心受持戒律。總之,戒律就是保障我們安全行進在菩提路上的心路規則,也是幫助我們獲得身心健康的行爲矯正器。
【忍辱的修習】
忍辱,能滅盡忿怒怨仇,令自他安隱,包括耐冤害忍、安受苦忍和谛察法忍叁種。耐冤害忍,是忍耐冤家仇敵的傷害。安受苦忍,是忍耐艱苦的環境,如飲食粗陋、環境惡劣及修行過程中的各種考驗。谛察法忍,是對無常、無我等與日常觀念相距甚遠的真理安然認可,信解真是,心無妄動。
對世人來說,忍也是一大障礙。俗話所說的“士可殺不可辱”及“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之類,從佛法角度來看,都是完全錯誤的。所以不可辱,所以要報仇,無非是因爲這個“我”受到了打擊,受到了傷害。如果認識到“我”不過是假名安立,是虛幻的,哪裏還有什麼侮辱需要忍耐,有什麼仇恨需要報複?當然,忍也要有智慧。如果一味硬忍,很容易會因此造成心理疾病。真正的忍,是“忍無可忍”。就像虛空包容一切,大地承載一切,它們不會覺得要排斥什麼,所以也不需要忍耐什麼。
《瑜伽師地論》論及忍辱時,讓我們作五種觀想。
一是宿生親善想。想著衆生曾和我們互爲親人,既然是對于親人,我們還有必要計較嗎?
二是隨順唯法想。生命只是五蘊的聚合體,是一大堆混亂情緒加上錯誤想法,其中並不存在什麼你我之分。在這樣的…
《菩提心的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