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士道修學概要
濟 群
——2006年冬講于西園寺“青年佛學進修班”
本學期,我們已學過《道次第》的道前基礎和下士道兩部分。接著是中士道、上士道的內容,即解脫道和菩薩道,這是佛法修學的核心內容。道前基礎和下士道的修學,都是爲此所做的准備。
一、道前基礎與下士道的重要性
1.道前基礎
道前基礎,是正式修道前需要完成的前期工作,主要內容爲端正聞法態度、依止善知識和認識暇滿人身的意義。
關于聞法態度,直接關系到我們能否如實接受解脫道和菩薩道的教化。如果帶著成見聞法,所聞佛法就會被固有成見染汙。如果聞法後不再思維憶念,也就很快忘失殆盡,無法産生作用。論中,宗大師總結爲“離叁種過,具六種想”,從正反兩方面幫助我們端正心態。
再如依止法,是教導我們如何選擇並依止師長。關于擇師標准,論中提出戒、定、慧、德勝、精進、教富饒、通達真實、說法善巧、具悲憫、斷疲倦十德。條件不具時,可減爲五個。但最低限度必須符合叁項條件,也就是正見、德行(持戒)和悲心。師長是學佛路上的向導,在其引領下,修行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現代人比較自以爲是,覺得學佛只須找些書本按圖索骥即可,但轉來轉去,往往跳不出自我感覺,徒耗時光。所以,《道次第》將依止法定位爲入道根本,是我們需要特別加以重視的。
再如暇滿、義大、難得的思維,是生起修行意樂的關鍵。我們都有各自的價值觀,但常人的價值觀不過是名利地位,不過是無常泡沫,是經不起推敲的。唯有認識到人身蘊涵的巨大價值,才會對修行生起迫切之心,以此實現生命的真正價值。
2.下士道
下士道又稱共下士道,主要修學內容爲念死、念惡道苦、皈依叁寶、深信業果。
所謂共,即這些內容不僅局限于下士道,同時也是中士、上士的基礎。如念死、念惡道苦,從下士道修學來說,是生起皈依之心的前提。我們認識到生命危脆,認識到惡道痛苦,就要尋找究竟依賴,所以才皈依叁寶。從中士道修學來說,念死、念惡道苦又是生起出離心的關鍵。否則,我們也會像世人那樣,貪戀于輪回盛事,一朝無常來臨,只有隨業流轉,繼續沈淪。從上士道修學來說,念死、念惡道苦還是生起菩提心的基礎。如果不作這一觀修,自己尚且不願解脫,怎麼可能發心帶領衆生解脫?
再如皈依叁寶,我們雖然信仰佛教,但是否覺得叁寶是唯一依賴?是否覺得佛法比其他宗教更究竟、更有智慧?這就需要通過理性審視。確認之後,才能對叁寶建立永久的依賴之心。佛,是成就解脫和無上菩提的典範;法,是幫助我們成就解脫和無上菩提的方法;僧,是指導我們成就解脫和無上菩提的老師。皈依,就是宣誓以佛法僧叁寶作爲生命歸宿。然後還須不斷修習,強化對叁寶的信心。叁寶在內心有多少分量,佛法對人生就會有多少影響。所以,皈依修學是貫穿整個學佛過程的,對中士、上士的修行同樣重要。
至于業果,則爲我們說明了有情生命延續的原理,也就是因緣因果的相續。生命是什麼?就是由因及果的無盡積累。這個因就是業力,包括身口意叁個方面。我們的所有行爲,乃至起心動念,都會在內心形成力量。這些力量有善惡的不同,也有強弱的不同。當不同心力産生作用時,就會帶來相應的生命結果。但心念是無常的,通過努力即可改變。了解業的原理,我們就知道如何避免負面心行,張揚正面力量。所以,深信業果對中士、上士的修行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中士道的修學
中士道,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解脫道。
1.念輪回苦、發出離心
說到解脫,首先要有解脫的意向,也就是出離心。那麼,我們爲什麼要出離?怎樣才能生起出離心?這就必須真切意識到輪回是苦。在憶念重點上,下士道是觀叁惡道苦,而中士道不僅觀惡道是苦,進而要觀整個輪回是苦。在尚未出離叁界之前,即使得生人天,一樣是有漏而不究竟的。人道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八苦,天道雖衣食無憂,縱情歡樂,但天福享盡仍會墮落。
《道次第》中,將輪回諸苦歸納爲六點。一是無有決定,我們在輪回中的身份是由業力招感,充滿變化和不確定。二是不知滿足,對欲望的追求永無滿足。叁是數數舍身,隨時可能面對生離死別,不想死又不得不死。四是數數受生,隨業力在六道不斷投生,無法自主。五是數數高下,地位忽高忽低,或升天享樂,或墮落受苦。六是無伴之過,我們獨自來到世間,又將獨自離去,即使兒孫滿堂,也無人結伴同行。這些都是輪回中無法逃避的痛苦。
一切文明的目的,無非是爲了擺脫痛苦,但所有努力並未從根本見效。我們想要解脫痛苦,必須尋找痛苦之根,從源頭著手解決。這也就是四谛法門中的思苦、斷集。因了知人生是苦,故從中查找苦因。在切斷苦因之前,生命就是一臺不斷製造痛苦的機器。
或許有人會說,生活不是有苦有樂的嗎?爲什麼佛法只說痛苦而無視快樂呢?從感受來說,人生的確是苦樂參半。佛法所說的苦,是對生命所作的本質透視,且有特定範疇,僅指凡夫而言。因爲聖賢的生命本質是無漏智慧,是沒有痛苦的。而凡夫的人生是建立在無明之上,它所呈現的就是我執,就是惑業。因無明而不見真相,故將非我執以爲我。但我是什麼?其實就是一種錯誤設定,一種給人生帶來無盡煩惱的錯誤設定。
因爲我執,就會生起貪心,覺得這是我的事業,這是我的家庭,這是我的親人。一旦利益受損,貪又進而引發嗔心。如果沒有這個“我”的標簽,會不會起貪?會不會起嗔?世間時時在發生變故,我們只是聽聽、看看而已。惟有那些和自己有關的,才會使我們心潮跌宕,輾轉難眠。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還接受了很多錯誤觀念,從而産生邪知邪見,影響對事物的判斷,這些都屬于惑。惑一方面表現爲不覺,看不清生命真相;一方面表現爲缺乏觀照,時時被各種念頭支配。忽而生氣,忽而高興,忽而貪婪,忽而嫉妒。其中,究竟什麼代表著我?佛法告訴我們,衆生無始以來都在認賊爲子,把危害身心的病魔當做親子般呵護著,關照著。因爲缺乏智慧審視,就會在貪的支配下産生貪的行爲,在嗔的支配下産生嗔的行爲,在嫉妒的支配下産生嫉妒的行爲。這種業行的不斷積累,就會形成難以抵擋的洪流。
其實,這些力量都是我們自己培養的,是通過無數次重複形成的。包括我們所有的興趣愛好和工作能力,同樣是這麼培養起來的。現在的你,是由往昔業因積累而成;未來的你,又是由現前言行所決定。你想什麼,做什麼,就決定了你的未來是什麼。大家對生命現狀是否滿意?如果滿意,學佛只會成爲生活點綴,起不到更多作用。惟有看到生命存在的過患,才會生起離苦得樂、希求解脫的願望。由此,才能得到學佛的真正利益。
2.解脫的修行
解脫,包含解脫的意向、對象和能力。
首先是具備解脫意向。生起這一意向的前提,就是正見輪回是苦。惟有透徹其本質,我們對現實中的一切才會完全放下。否則,即使暫時厭倦了追名逐利,一旦機會來臨,又會直奔而去,開始下一輪追逐。我們對世間有多少興趣,就會有多少執著和挂礙,相應的,也就有多少不解脫。我們反省一下就會發現,凡能構成幹擾的因素,必定是我們在乎的,放不下的。所以,出離心的檢測標准,就是對輪回盛事不再有任何期待。反之,只要還有一點挂礙,就只是相似的出離心。
其次要了知解脫對象。說到出離,是不是從六道跳到第七道去?答案是否定的。我們所要出離的不是時空,不是環境,而是産生輪回的根源,也就是惑和業。佛典中,將輪回規律總結爲十二緣起,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個環節。因爲無明,我們把身體當做是我,把情緒當做是我,把錯誤知見當做是我,從而不斷造業。這種業力又推動我們再去起惑,再去造業,形成一個又一個苦果。生命就是這樣一場無始無終的輪回遊戲,一集結束,新的一集立刻開場。惟有解脫,才能曲終人散,落下帷幕。
修行就像打仗,不僅要知道敵人是誰,還要知道目標在哪裏,知道用什麼武器才能打敗對方。佛法是心地法門,所以,心才是真正的用功辦道之處。古德雲:“大事未明,如喪考妣。”不明白自己的心地,沒找到生命的本來,不懂得如何斷惑證真,實在是悲痛欲絕,如喪考妣。但大事已明後,同樣還是如喪考妣。此時雖心地已明,仍要對付無始以來的串習,仍要處處謹慎,加功用行,直到八地菩薩才不再退轉。
第叁是培養解脫能力,也就是戒定慧。很多人覺得,戒律無非是些條條框框,是一種外在束縛,如何會與解脫有關?原因在于,我們所有行爲都是習慣的延續,是建立在無明我執的基礎上,是和輪回相應的。而戒能起到止息串習的作用,使之不再繼續。同時,將行爲賦予修行內涵,使我們身心調柔,播種解脫之因。對凡夫來說,心念時時都在奔流不息。在這種強大妄流中,不必說見性,連基本覺察都難以生起。每種心念的産生,都是內因和外緣的共同作用。持戒可以幫助我們規範行爲,簡化內心,自覺抵製不良環境,從而減少惡念生起的機會。
但是,不去接觸外境就沒有妄想了嗎?事實上,閉上雙眼一樣可以胡思亂想。我們的阿賴耶識儲藏著無量種子,即使沒有外境,第六意識仍會將這些種子翻出來,繼續貪嗔,繼續妄想。所以還要修定,使意識安住于特定所緣,不再四處馳騁。當意識停止妄想分別時,阿賴耶識的種子就沒有活動機會了。再來作空性觀修,就不會有太多幹擾。
叁無漏學中,真正的解脫力量是慧。但這種無漏慧的生起,離不開戒和定的基礎。否則,雖然太陽始終朗照天地,卻被層層烏雲遮擋,不見蹤影。我們說修行人根機利不…
《叁士道修學概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