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次第》修學的目標和重點

  《道次第》修學的目標和重點

  濟群法師

  ——2006年講于西園寺青年佛學進修班

  《道次第》屬于藏傳佛教的典籍。說到藏傳,不少人會等同于密宗,覺得我又不修密宗,不必學此。其實,本論是關于顯教部分的建構,修學內容和漢傳佛教相通。也有人覺得,我學淨宗,抱定佛號即可,不用費心學教。還有人覺得,我學禅宗,一招直入如來地,何須次第步驟?

   但我們要知道,一句佛號看似簡單,但念得相應並不容易。因爲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內涵極其深廣。若不解其中深意,念的不過是一個符號,一些音節。這樣的念,自然不會有份量,不會在內心産生什麼作用。如果按照《道次第》的修學理路,對皈依、出離心、菩提心具備正確認知,以憶念叁寶的心來念,以出離輪回的心來念,以利益衆生的心來念,才能將心力調動起來,和彌陀心心相印,感應道交。

   參禅也是同樣,法門本身固然圓頓快捷,不拘一格,尤其在當前這個快餐文化的時代,這種迅速成就的方法,確實令人心向往之。但是,見性要見什麼?成佛要成什麼?如果對此模糊不清,是根本頓不起來的。末法時代的衆生,多半煩惱深厚,習氣堅固,沒有相當的前期准備,即使有幸得遇大善知識,也無法直接指到那顆被塵勞層層包裹的心。曆史上,言下頓悟的公案似乎不少,但對象都是塵勞很薄、根機很利的法器。而對那些煩惱堅如鐵壁的衆生,善知識的一指禅也是無能爲力的。當然,根機並非固定不變,也是可以轉化的。這就需要基礎,也就是前行。

   所以說,《道次第》對修學各個法門都有幫助。

   本論全稱爲《菩提道次第》,其中又有《廣論》和《略論》之分,基本架構相同,只是對義理的诠釋和開顯有廣略不同。菩提道,即成佛之道。這是一條以凡夫爲起點,以無上菩提爲終點的道路。如何從起點抵達終點?各宗有不同修行方法。《道次第》的意義在于,爲我們提供了一條常規道路。所謂常規,也就是適應面極廣。對鈍根固然合適,對利根同樣需要,可謂叁根普被,利鈍全收。

  一、道前基礎

   《道次第》包含修學要素、次第及實踐方法,具有很強的操作性。依循這一套路,修學就不至徬徨迷惑、不得要領。其結構是由道前基礎開始,依次進入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如果把叁士道的建構比做樓房,道前基礎的作用就相當于地基。基礎穩固了,才能拔地而起,更上一層。

   道前基礎的內容,主要包括端正聞法態度、認識暇滿人身的意義和親近善知識等。

   1、聞法態度

   首先是聞法心態,這直接關系到我們對法的接受程度。關于這個問題,論中從正反兩方面作了闡述,也就是“離叁種過,具六種想”。

   叁種過,爲覆器、垢器、漏器。所謂覆器,就是充耳不聞,有如倒扣的器皿;所謂垢器,就是充滿成見,有如汙穢的器皿;所謂漏器,就是法不入心,有如殘破的器皿。這是聞法必須避免的叁種過失。事實上,這些問題在當今學人中依然普遍。

   六種想,就是于己如病者想,于說法者如醫師想,于教法起藥物想,于修行起療病想,于如來作正士想,于正法起久住想。這些都是必須具備的認知。惟有意識到現有生命存在的問題,意識到自己是無明的患者,生死的患者,煩惱的患者,才能對法生起迫切希求,把法師當做醫生,把教法當做藥物。這樣,所聞教法才能真正起到對治作用。

   2、珍惜人身

   此外,我們還要認識到現有身份的價值,也就是《道次第》所說的“暇滿、義大、難得”。這種能夠聞法的暇滿人身,本身就蘊含著巨大價值。可以說,成佛的價值有多大,這一身份的價值就有多大。因爲它是成佛的基礎,也是成佛的起點。如果僅僅用來生存,用來過日子,實在是對這一身份的極大浪費。人身的價值不在于生存本身,而在于通過生存去實現更高的目標。對佛弟子來說,這個終極目標就是成佛作祖,就是解脫一切煩惱,盡未來際地利益衆生。

   認識到現有人身的價值,當倍加珍惜,避免因無知而揮霍時光。因爲人身難得易失,一旦無常來臨,不知何時才能得生爲人。無始以來,我們曾經曆無數輪回,也錯失無數機會。但過去的已然過去,我們能夠把握的,只有當前這一念。

   或許有人會說,我們還很年輕,來日方長,不必著急。事實上,誰能保證自己一定可以活到明天?世界上,每分每秒都有人因意外事故死去,他們在臨終前,大約也不相信自己下一刻就要失去生命。所以,趁還活著的時候,趕緊用來修行,用來實現人身的最高價值。若不具備這一認知,或是懈怠,或是彷徨,或是被世間種種誘惑所轉,很難提起勇猛精進之心。

   3、親近善知識

   親近善知識,也是學佛的重要保障。藏傳佛教就特別強調依止法的重要性。關于這個問題,我覺得,在今天這種善知識難遇的時代,如果不確定對方是具格善知識,絕對依止是有一定風險的。佛典中,在強調依止善知識的同時,也強調依法依法不依人,強調“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爲我們提供了另一套保障系統。

   所謂自依止,不是說依賴自己的想法,不是跟著自己的情緒跑,而是說,修行首先要靠自己努力。世間有很多事可以請別人幫助,但還有很多是無法代勞的。餓了,必須自己吃飯;病了,必須自己忍耐;煩惱了,必須自己解決。修行同樣如此。但是,當我們說靠自己時,千萬不要以爲是相信現前的感覺。因爲凡夫的想法充滿我執,充滿變化。所以佛陀又告誡我們:“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這就需要法依止,要依法得解脫。但學法離不開善知識指導,由親近善知識,而能聽聞正法,這正是依止善知識的意義所在。我們是爲學法而親近善知識,不是爲了建立某種個人關系,更不是爲了任何世俗目的。作爲善知識,不僅要對修行地圖了如指掌,更要親自走過。跟隨這樣的向導,我們就不必擔心迷路,擔心途中艱險了。因此,《道次第》特別將親近善知識作爲入道根本,也就是修行之路的保障。

  二、兩大目標

   道前基礎之後,進入正式的修行階段,本論安立了上中下叁個層次。下士道,即通常所說的人天乘,主要修學內容包括念死無常、念叁惡道苦、皈依叁寶、深信業果。中士道,即通常所說的聲聞乘,是以解脫爲修行目標,主要修學內容爲發出離心、念輪回苦等。上士道,即通常所說的菩薩乘,是以無上佛果爲修行目標,主要修學內容爲發菩提心、行菩薩行等。

   叁士道中,又以解脫和無上菩提爲佛法特有的修學目標。因爲下士道的念死、念惡道苦是爲了激發解脫之心。此外,得到人身也是爲了獲得一次修行機會,而不是以此爲足。

   1、成就解脫

   下士道的修行是爲解脫奠定基礎,而上士道的修行同樣沒有離開解脫,是將自己成就的解脫經驗延伸出去,將解脫對象由個人擴大到衆生。從這個意義上說,解脫正是佛法修行的核心之道。

   如何才能解脫?這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現代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心態不好,時時糾纏于煩惱中,需要緩解,需要釋放。那麼,煩惱究竟是什麼?怎樣才能從源頭根除?這就需要知道,煩惱從何而來。從表面看,煩惱似乎都是由某種外因引起,但根源就在于無明,在于我執。這個依托基礎越堅固,煩惱生起的力量就越強大。一旦證得無我,煩惱就沒有著落了。如果“我”不覺得被傷害,不覺得被欺騙,煩什麼?惱什麼?

   心是煩惱生起的基礎,但同時,心也具有解除煩惱的力量,那就是內心本具的覺性力量。禅宗說明心見性,所見正在于此。如果見到心的本質,面對各種念頭和情緒時,才會擁有自主的能力。否則的話,時刻都會被它們帶著跑,成爲煩惱的受害者

   修行,關鍵是把握生命的自主權。解脫道的修行有五分法身,分別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其中,核心內容就是空性慧,這是解脫的根本力量。那麼,怎樣才能見性?就像尋找一個從未謀面的人,到人潮如織的地方去找,無疑是相當困難的。這就需要不斷清理現場,到目標所剩無幾時,才能作出有效判斷。戒和定的修行,正是起到簡化內心環境的效果。

   心是什麼?就是由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組成,只是這種轉換迅速而難以察覺,所以在感覺中是相續的。在這些念頭中,力量並非均等,而是有強有弱,有大有小。尤其是我們特別在意的事,可能會長時間在心中徘徊不去。在武俠小說中,不少人一生就是爲了報仇。換言之,他的生命就是被一個念頭所占據。

   這個念頭從哪裏來?不是說某個念頭天生就有力量。念頭也是緣起法,需要經曆産生和成長的過程。比如我們與某人産生矛盾,生起一念嗔心。如果設法對治,就能化幹戈爲玉帛;如果耿耿于懷,嗔心就會得到滋養,得到強化。所以,念頭都是我們培養起來的。只要不斷賦予其能量,就會使它迅速膨脹,力大無比。

   在我們內心深處,總會有一些陰暗而令人痛苦的心結,我稱之爲心靈陷阱。怎樣打開這些心結?首先是通過重新思考來轉換觀念。比如對誰心懷不滿,想起就寢食難安。這就必須認清負面情緒的過患,明白那是在折磨自己,對解決問題沒有絲毫幫助。然後再依所學佛法進行檢討,從而化解情緒。同時,追尋煩惱産生的源頭,從根本予以斷除,而不是一味縱容。對那些不健康的需求來說,滿足只會使之得到營養。所以說,凡夫追求快樂的方式,往往是在製造痛苦之因,和真正的快樂是南轅北轍的。

   這就是一種心理治療,當然還不究竟。究竟的治療,必須開發空性慧並安住其中。具備這種無漏、無限的智慧,也就具備了解脫能力。

   2、成就菩提

   對聲聞行者來說,一旦解脫,就所作已辦,安享涅槃之樂去了。但對菩薩行者來說,不僅要成就解脫的智慧,還要成就利他的慈悲。因爲智慧,所以不住生死。因爲慈悲,所以不住涅槃。其實,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悲憫之心,…

《《道次第》修學的目標和重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