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利,主要就取決于他的煩惱障是不是很厚。在禅宗公案中,許多學人稍經善知識點撥,即可言下頓悟,徹見本心。之所以有如此神效,正是因爲本身的煩惱障很薄。不然的話,善知識的一指禅也是無能爲力的。
所以,中士道的修行就是以出離心爲解脫意向,以惑業爲解脫對象,以戒定慧叁無漏學爲解脫能力。抓住這幾點,也就把握了解脫的核心。
叁、上士道的修學
上士道的修行要點,在于菩提心、菩薩行、空性見。其中,空性見是解脫道和菩薩道的共因。不共聲聞的,主要是菩提心和菩薩行。但這種不共並非對立,依然有著內在的聯系。
1.解脫道與菩薩道
關于出離心和菩提心的關系,宗大師在《道次第》中作了善巧說明,是以出離心作爲菩提心生起的基礎。所以,解脫道又稱共中士道。所謂共,就是將之作爲菩薩道的組成部分。作爲菩薩來說,同樣要有出離輪回的願望,同樣要解除惑業,區別是在于所緣境界。聲聞的出離心是追求個人解脫,而大乘的菩提心是將這種出離願望由己及人,發願帶領衆生共同解脫。
在解脫本質上,聲聞和菩薩並無區別,能解脫的都是空性慧,所解脫的都是惑業。不同只是表現在量上,是從個人擴展到大衆,是從有限擴展到無限。從這個意義上說,菩薩道的修行就是對解脫的延伸和圓滿。這種圓滿,正是成佛的不共因。
佛陀爲福智兩足尊,具足圓滿的慈悲和智慧。所以,菩薩道修行的根本就是修慈悲、修智慧,此外別無其他。
2.發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覺悟和利他之心。因爲覺悟,故能成就智慧;因爲利他,故能成就慈悲。其中又包括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願菩提心,就是我要幫助一切衆生解除輪回痛苦的願望。這一利他願望也包含著覺悟,否則,就不會想到幫助一切衆生。但僅僅生起願望是不夠的,還須通過不斷修習來強化。因爲這一願望剛剛萌芽,在很多時候,它還比不上貪心,比不上嗔心。如果沒有刻意調整,我們總是本能地修習貪心,長養嗔心。所以說,凡夫也在修行,只是修錯了對象。
當我們認識到貪心過患,認識到慈悲對生命提升的意義,就要調整修習內容。從修我執改爲修利他,從修貪嗔改爲修慈悲。進而,將悲心逐步擴大,由幾個人擴大到幾十、幾百乃至無量衆生,從我們喜歡的人擴大到陌生人,擴大到曾經厭惡的那些人。佛菩薩的大慈大悲,就是對一切衆生都能生起悲心。這是一個可以量化的檢測標准,也是一個無法作假的檢測標准。我們的心行達到什麼程度?只須看看心中能裝下多少人,答案就在這裏。
或許有人會說:我對衆生不感興趣,憑什麼要利益他們?這就必須了解,這種願望對自身究竟意味著什麼,對修行究竟意味著什麼。明確認識之後,還要對叁寶莊嚴宣誓,發願以利他作爲生命目標。這一宣誓,就是受持願菩提心,由此在內心形成菩提心戒體。
很多信衆熱衷于受菩薩戒,但我們要知道,菩提心才是菩薩戒的核心所在。若不知菩提心爲何,不懂得修習慈悲,又能算是什麼菩薩?所以,首先要使菩提心成爲內心願望,將盡未來際利益衆生作爲自身使命,才有資格求受菩薩戒,才有資格成爲菩薩行者。
受持願菩提心之後,還要將修習菩提心作爲常課。因爲菩提心戒體也是緣起法,雖已播種,但力量還不能與無始以來的串習抗衡。如何使這一念成爲生命主導?需要不斷告誡自己:我要利益一切衆生。在反複提醒的過程中,使菩提種子得到強化。否則,這一願望會因爲疏于管理而逐漸枯萎,逐漸被其他心行取而代之。
關于菩提心修法,漢地比較著名的有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其中列舉了發菩提心的十種因緣,分別是念佛重恩、念父母恩、念師父恩、念施主恩、念衆生恩、念生死苦、尊重己靈、忏悔業障、求生淨土、爲念正法得久。想到佛菩薩、父母、師長、施主乃至一切衆生對我們恩重如山,除了發心利他,實在難以爲報。此外,還有念生死苦等五種因緣。經常依此思維,會覺得發菩提心是生命的唯一出路,別無選擇。
《道次第》則提供了兩種思維方式,一是阿底峽尊者的七支因果,包括知母、念恩、報恩、修慈、修悲、修增上意樂、修菩提心七個步驟。一是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的自他相換。
我們之所以發不起菩提心,多半是覺得衆生和我們沒有關系。這也需要調整觀念,化解彼此的陌生與隔閡。佛法告訴我們,衆生在無盡輪回中都曾互爲親人。那麼,我們忍心無視親人的痛苦嗎?可能有人會說,現生的親人都顧不過來,何況過去?這也確實是很多人的現狀。如何對治這種冷漠?可以通過念恩來觀修,我們要思維母親十月懷胎,辛勤哺育,爲將我們培養成人,付出了無數心血和勞苦。如此恩德,除了全身心回報,沒有任何方式可與之對等。從對生身之母開始念恩,然後將這種感覺逐步擴大。如果不懂得感恩,就不會生起報恩心,更無法將此心推及衆生,甘願爲之拔苦與樂。當然,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慈悲,難的是發廣大心,發長遠心。所以還需要修增上意樂,將此作爲不可推卸的責任,這才是菩薩的大慈大悲。否則,聲聞也修習慈悲,其他宗教也宣揚慈悲,社會大衆也提倡慈悲,菩薩的慈悲究竟有什麼特殊之處呢?其不共就在于,把盡未來際利益一切衆生作爲自身使命。
七因果之外,自他相換也是發起菩提心的殊勝法門。對于菩提心的修行來說,最難克服的就是我執。尤其在幫助他人和自身利益發生沖突時,我們往往會本能地保護自己,排斥衆生。因爲我們還不具備平等心,一切行爲都是建立在自我感覺的基礎上,充滿著好惡,充滿著親疏,充滿著對立。這就是凡夫的現狀,是我們面對的現實。這就必須認識到,世間一切過患皆因我執而起。爲什麼佛菩薩能成就一切功德,而凡夫卻成就一切煩惱?區別就在于是否有“我”。所以說,我執是一切衰損之門,利他是一切功德之本。自他相換的修行,一方面,是把愛著自己的這份心轉向一切衆生;一方面,是把對一切衆生的冷漠轉向自己。換言之,是把心目中自己和衆生的地位進行對調。通過這種交換來瓦解我執,利益大衆。
以上叁種都是修習菩提心的經典法門。不論選擇哪種方式,都要不斷告誡自己:我要以利益一切衆生作爲生命目標。否則,很容易在前進途中迷失方向,落入輪回串習。我們是要解脫成佛,還是繼續在六道流轉?這是兩條非此即彼的道路。一旦擇定目標,我們走的每一步,都要設法接近這個終點。
3.行菩薩行
發起菩提心之後,還要修菩薩行,主要內容爲六度四攝。《道次第》中有一重要命題,即“方便與慧,任缺其一,不得成佛”。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所修爲方便,般若所修爲智慧,同時也是前五度的指導。
漢傳佛教本是大乘,但長期以來,卻予人消極避世的印象,原因就在于忽略菩提心和菩薩行。比如弘法,本是每個佛子的責任,也是利益衆生的最好方式。但在家居士覺得弘法是出家人的事,出家人覺得是高僧大德的事,結果使高僧大德不堪重負,也使很多衆生根本無緣聞法。當然,這並不是說每個人都要去講經說法。我們可根據自身能力,或將學佛心得與人分享,或向他人推薦弘法書刊,或幫助他人親近道場,創造一些使人接觸佛法的機會。
菩薩行是菩提心的具體實踐,所以,這些行爲必須建立在慈悲心之上。比如放生,本是挽回物命,救衆生于水火的利他行爲,但很多人只是爲了個人消災免難、保佑平安而放。因爲目的在于放,多半就是簡單地一放了事,並沒有設身處地爲所放物命著想。反之,如果帶著慈悲心放生,考慮重點就不僅僅在于放,也在于怎樣使它們更好地生存。所以說,悲心才是菩薩行的關鍵。同樣是放生,只有帶著慈悲利他之心去做,才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否則,不過是人天善法而已。
在修習菩薩行的過程中,還要以空性見使之得到提升,從而保持無所得的心。如果沒有智慧指引,所謂的利他行,可能修得很執著,修得患得患失,甚至修得痛苦不堪,最後就成了“常苦惱菩薩”。那樣的話,很可能會退失道心,這也是初發心者常有的現象。所以,在利他過程中時時要以智慧抉擇,做完隨時放下,就像雁過長空一樣,不留痕迹。這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4.修習空性見
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之分,菩薩行也有世俗行和出世行兩種,區別就在于有沒有空性見。
空性見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聞思正見,是通過聽聞佛法、如理思維而獲得;一是出世正見,即內心所具備的明覺力量,是直接體認空性的能力。怎樣才能獲得空性見?
首先要對妄念進行清理。妄念是依托不同影像而産生,恨有恨的對象,貪有貪的對象,愛有愛的對象。其力量強弱,又與我們對所緣的在乎程度有關。所以,我們要對這些影像進行智慧透視。分析一下,我們所認爲的好,其實質是什麼?是客觀事實,還是情緒投射?凡夫最在意的就是我,但什麼代表著我?從物理角度能找到嗎?色身是由父母給予,通過飲食逐漸成長,其間不斷新陳代謝,沒有一個細胞不在無常中更替變化。從心理角度能找到嗎?心念同樣是不斷積累而成,包括我們的思想、性格、能力,哪一樣是與生俱來,不曾改變的?從昨日之我到今日之我,今日之我再到明日之我,乃至從生到死的整個過程,哪一秒,不在連續不斷的變化之中?佛教認爲,心念就像流水一樣,相似相續,不常不斷。在相似相續的過程中,生命內容也在不斷更替。所以,這一切都是虛幻不實,了無自性的。具備這一認識,心就不易粘著于境界。
當我們不被妄念左右時,再起觀照,就方便契入了。很多人覺得無力觀照,正是因爲念頭隨時變化,動蕩不安。當我們的心力都用于執著時,哪裏還有精力作觀?就像電腦被病毒耗盡所有資源時,已經無法啓動其他程序了。
當然,這個階段還是有造作的觀照。通過覺察的觀修,就能從有造作的觀照,進入沒有造作的明覺,引發空性智慧。有一分覺悟,就會化解一分無明,成就一分解脫。不斷覺悟,就能徹底破除無明,成就解脫。進而,把這種解脫的經驗和能力傳遞給衆生,在圓滿無漏智慧的同時,成就無限慈悲。
以上,主要爲大家提示了道前基礎和下士道的修行重點,並對中士道和上士道的修行作了概括性的介紹。具體內容,希望大家對照《略論》原文和講課錄音深入學習。學好《道次第》,就能掌握佛法修學的套路。不論今後學哪個宗派,修哪個法門,都是大有利益的。
《叁士道修學概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