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混亂中,人人都像煩惱波濤中的落水者,浪打向哪裏,就身不由己地沖向哪裏。所以,當他人對自己懷恨或加害時,我們要知道,這種嗔恨其實不能代表對方,只是煩惱的波濤在作怪,使雙方都成爲這種情緒的受害者。這樣觀察的話,就能于對方心生同情,而不是因爲自己受害而生氣,而委屈。當我們把其中的“你”、“我”抽掉,如實觀照一切時,就沒什麼非氣不可的理由了。
叁是無常想。生命是無常的,不論誰是誰非,終歸都要死亡。你計較也是無常,不計較也是無常,何必爲此費心,何必爲此苦惱呢?
四是苦想。在這個娑婆世界,我們都被種種痛苦所逼迫,包括環境帶來的痛苦,色身帶來的痛苦,煩惱交織的痛苦。正因爲大家都在痛苦中,更應該互相體諒,互相扶持。一個狀態良好、心理健康的人,是不會處處與人爲難的。只有心懷怨恨,才會像隨時就要爆炸的火山那樣,一觸即發。如果我們和他計較,也將被巨大的憤怒燒灼,被蔓延的怒火點燃,結果只能是苦上加苦。
五是攝受想。作爲發起菩提心的菩薩道行者,已經發願將一切衆生作爲救度對象。所以,除了那些對他們有利的事,別的都不應該再做。
當我們面對逆境時,如果能從這幾方面進行思考,就會發現,並沒有什麼值得生氣的事了。佛教所說的忍辱,不是生氣後再去忍耐,而是當下就以智慧觀照它、超越它。當內在的憤怒被解除之後,外在的敵人也就隨之消失了。爲什麼會有敵人?就是因爲我們內心有怨恨。只要解除怨恨,自然也就不存在什麼敵人。那樣,不僅我們自己安然自在,周圍的人也會感受到這種祥和的氣息。否則,就會以怨報怨,使世界充滿仇恨和暴戾之氣,導致流血、沖突乃至戰爭。正像佛陀所說的那樣,唯有慈悲才能止息怨恨,化敵爲友,而怨恨只能使矛盾不斷升級。
此外,我們還要克服修行過程中的種種考驗。聞法會懈怠,禅修會昏沈,拜佛會勞累,念佛會疲倦,其中有身體的障礙,也有心理的障礙,不少人就因此退卻了。但我們要想到,世人爲了生存尚且要起早摸黑,奔波勞碌,其間還難免造作惡業。我們現在爲了追求真理,追求解脫,如果不付出一點代價,能有收獲嗎?尤其在初修階段,特別需要忍耐,需要和不良串習鬥爭。但這些努力將使我們擁有全新的人生,是非常值得的。有了這些認識後,就會對忍辱生起意樂,以正確的觀照面對怨家,面對逆境,面對修行中的種種考驗。
【精進的修習】
精進,就是遠離懈怠等不善行,出生無量善法並令其增長,包括披甲精進、攝善法精進、饒益有情精進叁種。披甲精進,就像勇士上陣要身披铠甲,才能深入敵陣,所向披靡。《四十二章經》說:修行如一人與萬人戰。我們想在內心樹立佛法正念,但卻需要面對無始以來的串習,面對重重無盡的誘惑,如果沒有精進,很難從這些串習和誘惑中脫身而出。攝善法精進,就是在修習六度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饒益有情精進,就是堅持不懈地去做利益衆生的善行。
凡夫總是在惰性中。這種惰性不是說什麼都不做,而是墮入一種不良習性。比如有些人喜歡吃,會到處尋覓美食;有些人喜歡玩,會到處遊山玩水;有些人喜歡賺錢,會想方設法地四處賺錢;有些人喜歡賭博,會不顧一切地流連賭場。雖然看起來很忙碌,甚至很辛苦,但都是屬于惰性,因爲他們只是在不良習性的驅使下無法脫身。這種習性就像地球引力一樣,具有強大的力量。人爲什麼難以進入太空?就是被地球引力牢牢抓住,否則就可以在十方世界自在遨遊。人爲什麼會被不良習性抓住?就是生命內在的惰性使然。我們要戰勝惰性,一方面是需要勇猛,另一方面,則需要相應的善巧。如果沒有善巧,我們想要爬到屋頂都很困難。但如果有善巧,有方法,甚至可以登上月球,漫步太空。
學佛,正是幫助我們掌握擺脫惰性的方法。然後還需要不斷精進,使所學方法産生作用。精進所要做的,就是止惡和行善。一方面,對已經生起的不善行爲立即製止,對尚未産生的不良串習刻意防範。另一方面,已經修習的善行需要繼續努力,尚未生起的善行則應積極啓動。這就是叁十七道品所說的“四正勤”的內容: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起。由此可見,精進是有特定內涵的,不是所有努力都能稱爲精進。唯有對止惡修善所做的努力,才是佛教所提倡的精進。
進一步,我們還要認識到懈怠的過患。正是因爲對改造生命的懈怠,才使我們流轉六道。如果不能改變這種現狀,生命將始終淪陷于此,如老象溺泥,不能自拔。而精進則是奮發向上的力量,能使我們擺脫惰性,走向解脫。認識到精進功德和懈怠過患,就要讓心安住在精進的意樂中,在座下努力修布施、持戒、忍辱、禅定和般若。
【禅定的修習】
禅定的修行也有叁品。一是關于現法樂住的禅定,通過修禅,獲得身心輕安。二是通過修禅引發自身的解脫能力。叁是幫助我們更好地利益衆生,爲饒益有情的靜慮。
凡夫的心,總是在散亂和掉舉之間搖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躁動不安。在我們心靈舞臺,各種情緒和想法在不停跳動,此起彼伏,這就使得我們根本無法看清自己的心。就像一潭渾濁的水,因爲淤泥重重,根本不知道水底有些什麼。而當我們希望專心思考時,又會有各種不請自來的念頭在幹擾,使心不能穩定,無法生起觀照。
禅定的修行,是幫助我們把心安住在善所緣境,從而使其他妄念逐步平息。這樣的話,我們才有能力看清自己的心。否則,那顆永不安分的心就會向外攀緣,即使獨處一室,第六意識也會不斷將內心的各種種子翻騰起來,製造混亂。所以說,禅定可以幫助我們建立內心的觀照力,才能開顯無漏智慧。就像因爲沈澱而變得清澈的水,可以映照萬物,纖毫畢現。
禅定的修習,首先要了解到禅定的功德及散亂的過患,然後選擇善所緣作爲禅修對境,通過不斷修習,獲得內心的專注力和穩定力,這是成就正念、開發空性智慧不可缺少的基礎。
【般若的修習】
般若,是徹見一切諸法實相的究竟智慧,也包括叁種。一是通達空性的智慧,爲無我慧。二是通達俗谛的智慧,掌握醫學、工藝等世間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叁是利益衆生的智慧,也就是攝受衆生的方便。對于佛法修學來說,智慧是至關重要的。正是因爲缺乏智慧,衆生才長時處于無明狀態,産生我執等迷亂感覺。
而生命本身是具有覺醒能力的。佛是覺者之意,代表生命的覺醒。般若慧的作用,一方面是幫助我們破除無明,消除心靈垃圾。一方面是引導我們正確修習菩薩行。如果沒有智慧引導,我們所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就會失去方向,只能成爲普通的世間善行。唯有在般若智慧的引導下,五度才能得到升華,才能成爲佛果資糧。
般若的修習,同樣也是要了解到般若的功德及無明的過患,通過聞思經教樹立正見,然後將正見轉化成觀照般若的力量,最終成就實相般若。
修習六度,可以不斷消除凡夫心的雜染力量,通過布施對治貪著,通過持戒對治放逸,通過忍辱對治嗔恨,通過精進對治懈怠,通過禅定對治散亂,通過智慧對治無明,使智慧和慈悲逐漸圓滿。
十、菩薩行與空性見
濟 群
作爲凡夫,我們所修的菩薩行仍是建立在無明和我執之上,是有限而有漏的。我們希望平等利益衆生,卻很難真正做到,因爲現有的心行就充滿著愛憎,充滿著不平等。唯有到初地菩薩,證得平等無別的空性後,才能平等對待衆生。具備這一見地基礎,所發的菩提心才是勝義菩提心,所修的菩薩行才是無漏聖賢行。
那麼,我們又該通過什麼樣的修行來證得空性?這裏主要給大家提供兩點,一是關于無我的認知,二是關于無自性的認知。
1.無 我
從佛法觀點來看,所謂的“我”,只是五蘊假合而成。無論現前這個色身,還是種種的觀念想法,並非天生存在,而是來自生命延續過程中的積累。我們的身體,是由父母的遺傳基因和後天飲食滋養而成;我們的觀念,則是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學校、家庭、社會的影響和個人思考積累而成。其中,哪有什麼固定不變的“我”?只要看看我們的身體,從出生到現在,有哪一天不在變化中?又有哪個時刻不在新陳代謝中?再看看我們的想法,從少年到現在,又經曆了多少轉折,多少追尋和否定?即使能將兒時的理想堅持一生,也必然經過了充實,經過了調整。
所以說,我們的身體、想法和情緒都只是客體,是我們在特定時期使用的一項工具,而非我們所以爲的自我。觀照的作用,就是幫助我們對這個客體進行檢修,這也是生命本身所具備的自檢能力。通常,我們總是習慣向外攀緣,總是在觀察外在世界,卻從不懂得將目光收回來,看看這個會說、會動、會高興、會痛苦的究竟是什麼?究竟和我們在乎的那個“自我”有什麼關系?如果能將色身和起心動念當做客體來觀察,就不會被所謂的“自我”幹擾,陷入由此而來的種種問題。
世間所有的痛苦,都是因爲貼上“自我”這個標簽造成的。比如這張桌子,本來不會影響到我們的心。一旦貼上“我”的標簽,它的變化立刻就變得不同了。壞了,讓“我”覺得煩惱;丟了,讓“我”覺得可惜。重視程度越高,由此帶來的影響就越大。包括我的家庭、我的孩子、我的房子、我的事業、我的地位,世間的一切,凡是貼上“我”的標簽,立刻就變得舉足輕重,不同一般,立刻就會粘在我們的心頭,放不下,甩不掉。更要命的是,煩惱也隨之而生了。世間每天都有無數家庭破裂,但只有“我”的家庭破裂,才會讓人覺得撕心裂肺;世間每天都有很多企業倒閉,但只有“我”的企業解體,才會讓人覺得難以承受。問題是,這種煩惱能夠挽救家庭的破裂嗎?能夠阻止企業的倒閉嗎?如果不能,我們爲什麼要自尋煩惱,使身心受到傷害呢?
學佛所做的,就是幫助我們撤除“自我”的標簽。每個情緒生起時,只是客觀地看待它:此刻正感到開心,此刻正感到氣憤,此刻正在嫉妒,此刻正在憂愁,等等。只要不貼上“我”的標簽,這種情緒是不會有多少力量的。它們可以來來去去,但只是一些稍作停留的過客,不會構成多少幹擾,更不會強行掌控局面。認識無我的作用就在于此,當內在的觀照力生起並産生作用之後,當下就是解脫,當下就是自在。
2.無自性
其次,無自性的智慧也很重要。每種煩惱和情緒都有相應的所緣境,或是因爲家人引起,或是因爲事業引起,或是因爲某件事引起,或是因爲某個人引起。爲什麼這件事或這個人會讓你産生煩惱?關鍵就在于,我們執著于對某件事或某個人的設定。當這種設定和現實發生沖突,或是和我們的另一些妄想發生沖突時,煩惱自然就産生了。
生活中,常常可以聽到這樣的抱怨:“爲什麼他會如此對待我?”“爲什麼我的努力沒有結果?”“爲什麼不幸總是降臨到我身上?”雖然抱怨的內容各不相同,但接著會有一個共同的表達,那就是——“我真的想不通”。爲什麼會想不通?因爲他們並沒有真正地尋找原因,尋找這個“爲什麼”,而是建構了一個自己覺得“應該怎樣”的設定,然後埋頭紮入這一思維的死胡同中,碰壁也就在所難免了。
如何解除煩惱?就是要改變原有的設定。《心經》和《金剛經》所說的一切法無自性空,就是在幫助我們認識法的真相,幫助我們消除對世界的錯誤看法。當我們認識到一切都是因緣假相,是夢幻泡影,認識到過去的所有看法都是一廂情願,並非世界真實,煩惱自然就無從生起了。所以會有煩惱,原因就在于,我們覺得世界是實實在在的,覺得那些人和事是實實在在的,覺得我們所以爲的正確和錯誤是實實在在的,覺得我們所設定的“應該怎樣”的結局是實實在在的。
空性的修行,一方面是幫助我們解除我執,一方面是指導我們如實觀照世界。我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但又生活在各自的世界,有的在喜悅中,有的在痛苦中。區別就在于我們如何看待世界,感受世界。所以,佛法修行特別強調正見的作用,而一切法無自性正是佛法最根本的正見。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擁有了看待世界的慧眼,打開了走出輪回的大門。
結 語
以上,主要從叁大部分介紹了菩提心的修行。一是關于菩提心修行的基本認知,講述了菩提心的重要性、菩提心的種類、菩提心與皈依、菩提心與七支供、菩提心與出離心五個問題;二是如何發起菩提心,包括如何發起願菩提心、受持願菩提心戒、受菩薩戒叁個問題;叁是菩提心的實踐和升華,包括行菩薩行、菩薩行與空性見兩個問題。
對于發心修學大乘的佛子來說,菩提心是貫穿始終的。因爲菩薩道的修行就是以發菩提心爲起點,以圓滿菩提心爲終點。關于這個核心,我們既要多聞熏習,如理思維,更要在座下不斷實踐,將菩提心的修行真正落到實處,成爲表裏如一的菩薩行者。
《菩提心的修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