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混乱中,人人都像烦恼波涛中的落水者,浪打向哪里,就身不由己地冲向哪里。所以,当他人对自己怀恨或加害时,我们要知道,这种嗔恨其实不能代表对方,只是烦恼的波涛在作怪,使双方都成为这种情绪的受害者。这样观察的话,就能于对方心生同情,而不是因为自己受害而生气,而委屈。当我们把其中的“你”、“我”抽掉,如实观照一切时,就没什么非气不可的理由了。
三是无常想。生命是无常的,不论谁是谁非,终归都要死亡。你计较也是无常,不计较也是无常,何必为此费心,何必为此苦恼呢?
四是苦想。在这个娑婆世界,我们都被种种痛苦所逼迫,包括环境带来的痛苦,色身带来的痛苦,烦恼交织的痛苦。正因为大家都在痛苦中,更应该互相体谅,互相扶持。一个状态良好、心理健康的人,是不会处处与人为难的。只有心怀怨恨,才会像随时就要爆炸的火山那样,一触即发。如果我们和他计较,也将被巨大的愤怒烧灼,被蔓延的怒火点燃,结果只能是苦上加苦。
五是摄受想。作为发起菩提心的菩萨道行者,已经发愿将一切众生作为救度对象。所以,除了那些对他们有利的事,别的都不应该再做。
当我们面对逆境时,如果能从这几方面进行思考,就会发现,并没有什么值得生气的事了。佛教所说的忍辱,不是生气后再去忍耐,而是当下就以智慧观照它、超越它。当内在的愤怒被解除之后,外在的敌人也就随之消失了。为什么会有敌人?就是因为我们内心有怨恨。只要解除怨恨,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敌人。那样,不仅我们自己安然自在,周围的人也会感受到这种祥和的气息。否则,就会以怨报怨,使世界充满仇恨和暴戾之气,导致流血、冲突乃至战争。正像佛陀所说的那样,唯有慈悲才能止息怨恨,化敌为友,而怨恨只能使矛盾不断升级。
此外,我们还要克服修行过程中的种种考验。闻法会懈怠,禅修会昏沉,拜佛会劳累,念佛会疲倦,其中有身体的障碍,也有心理的障碍,不少人就因此退却了。但我们要想到,世人为了生存尚且要起早摸黑,奔波劳碌,其间还难免造作恶业。我们现在为了追求真理,追求解脱,如果不付出一点代价,能有收获吗?尤其在初修阶段,特别需要忍耐,需要和不良串习斗争。但这些努力将使我们拥有全新的人生,是非常值得的。有了这些认识后,就会对忍辱生起意乐,以正确的观照面对怨家,面对逆境,面对修行中的种种考验。
【精进的修习】
精进,就是远离懈怠等不善行,出生无量善法并令其增长,包括披甲精进、摄善法精进、饶益有情精进三种。披甲精进,就像勇士上阵要身披铠甲,才能深入敌阵,所向披靡。《四十二章经》说:修行如一人与万人战。我们想在内心树立佛法正念,但却需要面对无始以来的串习,面对重重无尽的诱惑,如果没有精进,很难从这些串习和诱惑中脱身而出。摄善法精进,就是在修习六度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饶益有情精进,就是坚持不懈地去做利益众生的善行。
凡夫总是在惰性中。这种惰性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而是堕入一种不良习性。比如有些人喜欢吃,会到处寻觅美食;有些人喜欢玩,会到处游山玩水;有些人喜欢赚钱,会想方设法地四处赚钱;有些人喜欢赌博,会不顾一切地流连赌场。虽然看起来很忙碌,甚至很辛苦,但都是属于惰性,因为他们只是在不良习性的驱使下无法脱身。这种习性就像地球引力一样,具有强大的力量。人为什么难以进入太空?就是被地球引力牢牢抓住,否则就可以在十方世界自在遨游。人为什么会被不良习性抓住?就是生命内在的惰性使然。我们要战胜惰性,一方面是需要勇猛,另一方面,则需要相应的善巧。如果没有善巧,我们想要爬到屋顶都很困难。但如果有善巧,有方法,甚至可以登上月球,漫步太空。
学佛,正是帮助我们掌握摆脱惰性的方法。然后还需要不断精进,使所学方法产生作用。精进所要做的,就是止恶和行善。一方面,对已经生起的不善行为立即制止,对尚未产生的不良串习刻意防范。另一方面,已经修习的善行需要继续努力,尚未生起的善行则应积极启动。这就是三十七道品所说的“四正勤”的内容: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生起。由此可见,精进是有特定内涵的,不是所有努力都能称为精进。唯有对止恶修善所做的努力,才是佛教所提倡的精进。
进一步,我们还要认识到懈怠的过患。正是因为对改造生命的懈怠,才使我们流转六道。如果不能改变这种现状,生命将始终沦陷于此,如老象溺泥,不能自拔。而精进则是奋发向上的力量,能使我们摆脱惰性,走向解脱。认识到精进功德和懈怠过患,就要让心安住在精进的意乐中,在座下努力修布施、持戒、忍辱、禅定和般若。
【禅定的修习】
禅定的修行也有三品。一是关于现法乐住的禅定,通过修禅,获得身心轻安。二是通过修禅引发自身的解脱能力。三是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益众生,为饶益有情的静虑。
凡夫的心,总是在散乱和掉举之间摇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躁动不安。在我们心灵舞台,各种情绪和想法在不停跳动,此起彼伏,这就使得我们根本无法看清自己的心。就像一潭浑浊的水,因为淤泥重重,根本不知道水底有些什么。而当我们希望专心思考时,又会有各种不请自来的念头在干扰,使心不能稳定,无法生起观照。
禅定的修行,是帮助我们把心安住在善所缘境,从而使其他妄念逐步平息。这样的话,我们才有能力看清自己的心。否则,那颗永不安分的心就会向外攀缘,即使独处一室,第六意识也会不断将内心的各种种子翻腾起来,制造混乱。所以说,禅定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内心的观照力,才能开显无漏智慧。就像因为沉淀而变得清澈的水,可以映照万物,纤毫毕现。
禅定的修习,首先要了解到禅定的功德及散乱的过患,然后选择善所缘作为禅修对境,通过不断修习,获得内心的专注力和稳定力,这是成就正念、开发空性智慧不可缺少的基础。
【般若的修习】
般若,是彻见一切诸法实相的究竟智慧,也包括三种。一是通达空性的智慧,为无我慧。二是通达俗谛的智慧,掌握医学、工艺等世间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三是利益众生的智慧,也就是摄受众生的方便。对于佛法修学来说,智慧是至关重要的。正是因为缺乏智慧,众生才长时处于无明状态,产生我执等迷乱感觉。
而生命本身是具有觉醒能力的。佛是觉者之意,代表生命的觉醒。般若慧的作用,一方面是帮助我们破除无明,消除心灵垃圾。一方面是引导我们正确修习菩萨行。如果没有智慧引导,我们所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就会失去方向,只能成为普通的世间善行。唯有在般若智慧的引导下,五度才能得到升华,才能成为佛果资粮。
般若的修习,同样也是要了解到般若的功德及无明的过患,通过闻思经教树立正见,然后将正见转化成观照般若的力量,最终成就实相般若。
修习六度,可以不断消除凡夫心的杂染力量,通过布施对治贪著,通过持戒对治放逸,通过忍辱对治嗔恨,通过精进对治懈怠,通过禅定对治散乱,通过智慧对治无明,使智慧和慈悲逐渐圆满。
十、菩萨行与空性见
济 群
作为凡夫,我们所修的菩萨行仍是建立在无明和我执之上,是有限而有漏的。我们希望平等利益众生,却很难真正做到,因为现有的心行就充满着爱憎,充满着不平等。唯有到初地菩萨,证得平等无别的空性后,才能平等对待众生。具备这一见地基础,所发的菩提心才是胜义菩提心,所修的菩萨行才是无漏圣贤行。
那么,我们又该通过什么样的修行来证得空性?这里主要给大家提供两点,一是关于无我的认知,二是关于无自性的认知。
1.无 我
从佛法观点来看,所谓的“我”,只是五蕴假合而成。无论现前这个色身,还是种种的观念想法,并非天生存在,而是来自生命延续过程中的积累。我们的身体,是由父母的遗传基因和后天饮食滋养而成;我们的观念,则是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和个人思考积累而成。其中,哪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我”?只要看看我们的身体,从出生到现在,有哪一天不在变化中?又有哪个时刻不在新陈代谢中?再看看我们的想法,从少年到现在,又经历了多少转折,多少追寻和否定?即使能将儿时的理想坚持一生,也必然经过了充实,经过了调整。
所以说,我们的身体、想法和情绪都只是客体,是我们在特定时期使用的一项工具,而非我们所以为的自我。观照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对这个客体进行检修,这也是生命本身所具备的自检能力。通常,我们总是习惯向外攀缘,总是在观察外在世界,却从不懂得将目光收回来,看看这个会说、会动、会高兴、会痛苦的究竟是什么?究竟和我们在乎的那个“自我”有什么关系?如果能将色身和起心动念当做客体来观察,就不会被所谓的“自我”干扰,陷入由此而来的种种问题。
世间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贴上“自我”这个标签造成的。比如这张桌子,本来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心。一旦贴上“我”的标签,它的变化立刻就变得不同了。坏了,让“我”觉得烦恼;丢了,让“我”觉得可惜。重视程度越高,由此带来的影响就越大。包括我的家庭、我的孩子、我的房子、我的事业、我的地位,世间的一切,凡是贴上“我”的标签,立刻就变得举足轻重,不同一般,立刻就会粘在我们的心头,放不下,甩不掉。更要命的是,烦恼也随之而生了。世间每天都有无数家庭破裂,但只有“我”的家庭破裂,才会让人觉得撕心裂肺;世间每天都有很多企业倒闭,但只有“我”的企业解体,才会让人觉得难以承受。问题是,这种烦恼能够挽救家庭的破裂吗?能够阻止企业的倒闭吗?如果不能,我们为什么要自寻烦恼,使身心受到伤害呢?
学佛所做的,就是帮助我们撤除“自我”的标签。每个情绪生起时,只是客观地看待它:此刻正感到开心,此刻正感到气愤,此刻正在嫉妒,此刻正在忧愁,等等。只要不贴上“我”的标签,这种情绪是不会有多少力量的。它们可以来来去去,但只是一些稍作停留的过客,不会构成多少干扰,更不会强行掌控局面。认识无我的作用就在于此,当内在的观照力生起并产生作用之后,当下就是解脱,当下就是自在。
2.无自性
其次,无自性的智慧也很重要。每种烦恼和情绪都有相应的所缘境,或是因为家人引起,或是因为事业引起,或是因为某件事引起,或是因为某个人引起。为什么这件事或这个人会让你产生烦恼?关键就在于,我们执著于对某件事或某个人的设定。当这种设定和现实发生冲突,或是和我们的另一些妄想发生冲突时,烦恼自然就产生了。
生活中,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抱怨:“为什么他会如此对待我?”“为什么我的努力没有结果?”“为什么不幸总是降临到我身上?”虽然抱怨的内容各不相同,但接着会有一个共同的表达,那就是——“我真的想不通”。为什么会想不通?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寻找原因,寻找这个“为什么”,而是建构了一个自己觉得“应该怎样”的设定,然后埋头扎入这一思维的死胡同中,碰壁也就在所难免了。
如何解除烦恼?就是要改变原有的设定。《心经》和《金刚经》所说的一切法无自性空,就是在帮助我们认识法的真相,帮助我们消除对世界的错误看法。当我们认识到一切都是因缘假相,是梦幻泡影,认识到过去的所有看法都是一厢情愿,并非世界真实,烦恼自然就无从生起了。所以会有烦恼,原因就在于,我们觉得世界是实实在在的,觉得那些人和事是实实在在的,觉得我们所以为的正确和错误是实实在在的,觉得我们所设定的“应该怎样”的结局是实实在在的。
空性的修行,一方面是帮助我们解除我执,一方面是指导我们如实观照世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又生活在各自的世界,有的在喜悦中,有的在痛苦中。区别就在于我们如何看待世界,感受世界。所以,佛法修行特别强调正见的作用,而一切法无自性正是佛法最根本的正见。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拥有了看待世界的慧眼,打开了走出轮回的大门。
结 语
以上,主要从三大部分介绍了菩提心的修行。一是关于菩提心修行的基本认知,讲述了菩提心的重要性、菩提心的种类、菩提心与皈依、菩提心与七支供、菩提心与出离心五个问题;二是如何发起菩提心,包括如何发起愿菩提心、受持愿菩提心戒、受菩萨戒三个问题;三是菩提心的实践和升华,包括行菩萨行、菩萨行与空性见两个问题。
对于发心修学大乘的佛子来说,菩提心是贯穿始终的。因为菩萨道的修行就是以发菩提心为起点,以圆满菩提心为终点。关于这个核心,我们既要多闻熏习,如理思维,更要在座下不断实践,将菩提心的修行真正落到实处,成为表里如一的菩萨行者。
《菩提心的修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