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心的修行▪P9

  ..續本文上一頁發心成爲菩薩時,心就會和十方諸佛相應。因爲我們已是承擔如來家業的真正佛子,已經擔負和諸佛菩薩同樣的責任,同樣的使命。

   這是受菩薩戒過程中需要了解的內容。

   4.叁聚淨戒

   關于叁聚淨戒的內容,《瑜伽師地論·戒品》雲:

   律儀戒者,謂諸菩薩所受七衆別解脫律儀,即是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學戒、勤策男戒、勤策女戒、近事男戒、近事女戒。如是七種,依止在家、出家二分,如應當知,是名菩薩律儀戒。

   攝善法戒者,謂諸菩薩受律儀戒後,所有一切爲大菩提,由身語意積集諸善,總說名爲攝善法戒。此複雲何?謂諸菩薩依戒住戒,于聞、于思、于修止觀、于樂獨處精勤修學。如是,時時于諸尊長精勤修習合掌、起迎、問訊、禮拜、恭敬之業,即于尊長勤修敬事。于疾病者,悲憫殷重,瞻侍供給。于諸妙說施以善哉,于有功德補特伽羅真誠贊美。于十方界一切有情一切福業,以勝意樂起淨信心,發言隨喜。于他所作一切違犯,思擇安忍。以身語意已作未作一切善根,回向無上正等菩提,時時發起種種正願,以一切種上妙供具供佛法僧。于諸善品恒常勇猛,精進修習,于身語意住不放逸。于諸學處,正念正知。正行防守,密護根門。于食知量,初夜後夜常修覺悟。親近善士,依止善友。于自愆犯,審谛了知,深見過失。既審了知,深見過已,其未犯者,專意護持。其已犯者,于佛菩薩同法者所至心發露,如法悔除。如是等類,所有引攝、護持、增長諸善法戒,是名菩薩攝善法戒。

   雲何菩薩饒益有情戒?當知此戒略有十一相。何等十一?謂諸菩薩于諸有情能引義利彼彼事業,與作助伴。于諸有情隨所生起疾病等苦,贍侍病等亦作助伴。又諸菩薩依世出世種種義利,能爲有情說諸法要。先方便說,先如理說,後令獲得彼彼義利。又諸菩薩于先有恩諸有情所善守知恩,隨其所應,現前酬報。又諸菩薩于墮種種獅子、虎狼、鬼魅、王賊、水火等畏諸有情類皆能救護,令離如是諸怖畏處。又諸菩薩于諸喪失財寶、親屬諸有情類善爲開解,令離愁憂。又諸菩薩于有匮乏資生衆具諸有情類,施與一切資生衆具。又諸菩薩隨順道理正與依止,如法禦衆。又諸菩薩隨順世間事務言說,呼召去來,談論慶慰,隨時往赴,從他受取飲食等事。以要言之,遠離一切能引無義違意現行,于所余事心皆隨轉。又諸菩薩若隱若露,顯示所有真實功德,令諸有情歡言進學。又諸菩薩于有過者,內懷親昵,利益安樂,增上意樂調伏、诃責、治罰、驅擯,爲欲令其出不善處,安置善處。又諸菩薩以神通力方便示現那落迦等諸趣等相,令諸有情厭離不善,方便引令入佛聖教,歡喜信樂,生希有心,勤修正行。

  任何一種戒都有相應的戒相,如五戒爲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飲酒五項。八戒則是在五戒基礎上增加叁條:一是不著香華鬘,不香塗身,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二是不坐高廣大床;叁是不非時食。此外,還有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叁百四十八戒。菩薩戒的戒相,有梵網戒的十重四十八輕,瑜伽戒十重四十叁輕,優婆塞戒的六重二十八輕。雖然具體戒相存在差別,但都是由叁聚淨戒組成。

   第一是攝律儀戒,即七衆別解脫戒,包括在家的五戒、八戒,出家的沙彌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其特點是偏向止惡,幫助我們止息一切不善行爲,又稱止持,即以止爲持。通過“此不應作”達到持戒目的,進而止息內心的不善相續。

   第二是攝善法戒,包括發菩提心到圓成佛果過程中所應修習的一切善行,主要內容爲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度。布施,即以自己的財物或能力與大衆分享,包括財施、法施和無畏施叁種,或以財物救濟貧苦,或以正法導人向善,或爲衆生驅除恐懼。持戒,即依佛陀製定的行爲規範收攝身心,此爲正順解脫之本,亦爲無上菩提之本,能夠出生一切善法。忍辱,即忍受種種違緣而不起嗔恚,其特點爲不忿怒、不報怨、不懷惡。精進,即勇猛修習善法,斷除惡法,心心相續,不自放逸。禅定, 包括思維修和安住修,思維所對之境,並定止一境而離散動。般若,是將衆生由生死此岸度往涅槃彼岸的無上智慧。唯有在般若智慧的指引下,前五度才能成爲佛果資糧,否則,所修布施與人天善法並無本質區別。

   第叁是饒益有情戒,即利益衆生的行爲,是菩薩攝受衆生的方便法門,主要內容爲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四攝同樣是以布施爲首,因爲這是與衆生廣結善緣的捷徑。當他人願意靠近你、接受你的時候,心才會向你打開,你才能進一步導之以正法。愛語,是隨衆生根性而善言以對,因爲忠言往往是逆耳的,這就需要輔以善巧方便,使衆生樂于接受你所說的真實語、利他語。利行,是通過身體、語言、思想叁方面的善行利益衆生,使人心生歡喜而親近佛法。同事,則是根據衆生的接受程度,以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爲之示現,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佛法利益,這是“潤物細無聲”式的教化方式。

   我們想要成爲菩薩行者,就要真正發起利益大衆的心,自覺遵循作爲菩薩應有的行爲規範。在止惡的基礎上,廣行六度,四攝化他。

  

   九、行菩薩行

   1.菩薩行的內容

   成佛不是成就外在的什麼,而是慈悲和智慧兩大品質。所以,宗喀巴大師在《道次第》中特別強調:

  方便與慧,隨學一分,不能成佛。故須轉入修成佛之方便,然彼亦須一不錯之方便。途徑若錯,任幾許努力,果仍不生,如欲取乳而製其角也。又雖認爲不錯,若支分不全,亦費力無果。譬同種子水土等,若隨一不具,苗即不生。此《修次中編》所說也。

   若爾,何爲全而不錯之因緣耶?《大日經》雲:“秘密主,彼一切種智者,是從大悲之根本生,是從菩提心之因生,是以方便而到究竟。”此中悲者,如前已說。菩提心者,世俗、勝義二菩提心。方便者,施等皆圓滿也。此蓮花戒所說。

  世間任何成就都離不開方法,成佛也是同樣,否則,再多的努力也是徒勞。關于此,宗大師有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就像擠牛奶,應該在牛的乳房去擠,如果在牛角用力,無論費了多少功夫,花了多少時間,也是不可能有收獲的。佛法是心地法門,這就需要了解心行的運作規律,再輔以正確方法,才能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否則,非但達不到預期目的,甚至有可能走火入魔,這種情況比比皆是。因爲心是非常微妙的,就像充滿岔路和陷阱的迷宮,稍有不慎就會誤入歧途,把幻影當做境界,把迷妄當做究竟。

   所以,《道次第》特別告訴我們:修行有兩個關鍵,一是方法正確,二是內容完整。成佛究竟要成就什麼?一是成就解脫,獲得出離生死、解脫輪回的能力,這就需要以空性慧爲因。二是成就慈悲,成就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品質,這就需要以菩提心爲因。

   怎樣才能成就空性慧?有人開始修行就強調無分別,並以分別等同于顛倒執著,其實這是不對的。在學佛之初,首先就要學會分別,當然是正確而非錯誤的分別。否則的話,以什麼來調整心態,糾正偏差呢?作爲凡夫來說,我們現前的心行狀態是建立于無明之上,是和空性不相應的。如果不以分別進行取舍,進行調整,是不可能在這種顛倒狀態下見道的。所以,學佛的常規途徑就是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由此而能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八正道也特別強調正思維的作用,在契入空性前,這種思維是貫穿始終的。直到心行接近空性時,才需要進入無分別。因爲分別只是調整心行的方法,而無分別智才是契入空性、現證實相的力量。但這種無分別不是憑空而有的,必須以分別爲前提,以正思維爲前提。如果開始就想不分別,那就是古德所呵斥的籠統、颟顸,是盲修瞎煉。

   在修習解脫的同時,還要成就慈悲。因爲佛陀是福智兩足尊,具備圓滿的福德和智慧。這種福德的成就,來自佛陀多生累劫的修行。本生故事記載,佛陀在因地時,以各種身份廣行利他事業,甚至數數舍身,最終圓滿福德資糧。“人天路上,修福爲先”,沒有福報,在世間將寸步難行。修行同樣離不開福報,否則,即使有心學佛,也往往會有各種障礙。或者要爲生存奔波,沒有時間;或者病魔纏身,沒有精力;或者天生愚癡,沒有能力,等等。除了自身條件以外,還要有緣聽聞正法,有緣得到善知識的引導,這些都需要福報。在那些邪教信徒中,有不少也是一心向道,力求解脫,但由于缺乏福德因緣,結果誤入歧途,斷送法身慧命。

   《道次第》中,宗大師特別批評了不重聞思和輕視修福兩種錯誤觀點,認爲這是學佛誤區,不能將學人導向無上菩提。在成佛路上,方便與慧有如車之兩輪,必須齊頭並進方可,所謂“方便與慧,任缺其一,不得成佛”。

   2.菩薩行的特征

   此處所說的菩薩行,主要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度,又稱六波羅蜜。波羅蜜爲梵語音譯,意爲到彼岸。也就是說,六度是幫助我們抵達成佛彼岸的六種行爲。其實,這些內容在人天乘或聲聞乘也有涉及,但他們所修的布施、持戒只是人天善法,只能導向解脫,無法成爲佛果資糧,故不可稱爲波羅蜜。

   那麼,菩薩所修六度有什麼不共之處呢?《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告訴我們:

   雲何施波羅蜜多相?謂諸菩薩安住菩薩法性,菩提心爲依止,以悲導心,舍一切時所有身語意業。如是由種性故、願故、意樂故、事故、自體故,顯施波羅蜜多相。種性者,謂菩薩法性。願者,謂菩提心。意樂者,謂悲導心。事者,謂舍諸所有。自體者,謂身語意業。

   也就是說,菩薩所修的六度,一一都要貫穿種性、願、意樂、事、自體等相。

   一是種性,即具備菩薩種性,有樂于助人的禀賦。菩薩之所以能廣行六度,利益大衆,正是建立在這一種性的基礎上。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很多人生來具有菩薩心腸,當別人遭遇困難時,就會主動扶貧濟困,施…

《菩提心的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士道修學概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