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心的修行▪P5

  ..續本文上一頁會使我們生起諸般不舍,帶來更多痛苦。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擁有的越多,執著也就越多,而這種擁有和執著又將成爲臨終前的障礙。一方面是對曾經擁有的留戀,一方面是對失去一切的恐懼,但死神不會因爲我們留戀或恐懼就網開一面。更糟糕的是,在這樣的留戀和恐懼中,往往會使人失去提起正念的最後機會。結果,在萬般無奈中隨業流轉。

   時時從以上叁個角度憶念死亡,就會認識到世間的無常虛幻,從而減少貪著,發心出離。所以說,念死是發起出離心的重要助緣。

  【念輪回苦】

   有情在六道生生不息地流轉,頭出頭沒,無法自主,充滿種種苦痛。在佛典中,主要概括爲八苦和六苦。倘能透徹輪回本質,我們就不會被它顯現的種種華麗假象所迷惑。所以,輪回苦也是需要反複思維的。

   八苦,爲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蘊熾盛苦。首先,是對生老病死無法自主。自從我們隨業力投生世間的那天開始,就日複一日地爲這個身體忙碌著,餓了張羅吃,冷了張羅穿。不想老,卻老之將至;不想病,卻疾病纏身;不想死,卻不得不死。哪一樣不是事與願違?哪一樣是我們願意看到的結果?除了身體負擔外,相愛的人天各一方(愛別離),討厭的人冤家路窄(怨憎會),希求的一切無法得到(求不得),這些苦楚,都是我們曾經經曆、正在經曆和將要經曆的。即使我們與世隔絕,內心一樣可以製造煩惱,即五蘊熾盛苦。爲什麼人們在滿足生存所需之外,仍在不停地忙著?其原因,就是因爲內心的欲望太多,垃圾太多,情緒太多,使身心處在不由自主的躁動中。

   除了八苦以外,《親友書》還將輪回苦總結爲六點。

   其一,爲無有決定。在輪回中,我們時而生天享樂,時而墮落地獄,什麼業力成熟了,就隨什麼業力投生,無法選擇,而又無可奈何。

   其二,爲不知滿足。衆生在無明慫恿下,不斷製造需求。尤其在今天,很多需求已被縱容得失去節製。爲了滿足更多的需求,人們越發忙碌,也越發盲目,早已看不清這些需求的實質。爲之付出最多精力的,往往不是生活所需,而是在社會唆使下産生的追求。換言之,我們消耗生命換來的,只是一些可有可無的東西。仔細想想,這是多麼難以對等的交易啊。

   其叁和其四,爲數數舍身、數數受生。我們害怕死亡,卻不斷經受生離死別,不斷在死亡和受生中輾轉。不想死的時候,由不得自己;不想去的地方,同樣由不得自己。不必說投生,即使現前選擇的職業,接觸的環境,也往往是我們無力決定的。

   其五,爲數數高下,即地位忽高忽低,變化不定。在這種動蕩和變化中,痛苦在所難免。

   其六,爲無伴之過。人們都害怕孤獨,所以要成家,要尋求感情慰藉。但當我們要離開這個世界時,從來都是一個人獨自上路。即使血脈相連的親人,也無法攜手同行。當然,如果彼此業緣深厚,未來還會繼續相遇。但在一定時期,必定是孑然一身,無人相伴的。

  思維死亡無常和輪回過患,不是爲了讓我們陷入沮喪和痛苦中,而是爲了提醒我們:現前一切都是不可靠的。否則,就會處于習慣性的麻木中,以爲可以這樣永遠過下去。一旦環境變化,痛苦就隨之而來。生活中時常可以看到,有些人事業做得熱火朝天,突然查出不治之症,于是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因爲我們一生都在爲眼前諸事忙碌,卻從來沒有爲必然到來的死亡做過任何准備,沒有爲生命的歸宿做過任何安排。我們要知道,現前擁有的人身,才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如果不能發揮這一身份蘊涵的價值,不能將難得易失的人身用于修行,一旦死亡到來,就會繼續流轉,悔之晚矣。

   2.菩提心是出離心的延伸和圓滿

   作爲菩薩行者,在生起出離心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發起菩提心,將希求解脫之心從個人擴大到一切衆生。所以說,不論我們發的是出離心還是菩提心,都是以成就解脫爲目標,這是根本也是唯一的目標。並不是說,在解脫之外還有什麼更高、更究竟的解脫。

   兩者的區別,只是在于所緣對象。出離心是定位于個人解脫,而菩提心則定位于一切衆生,是發願和衆生共同解脫。佛教認爲,在究竟層面上,“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也就是說,個人與衆生是一體的,只是因爲我們的錯誤設定,才産生了自他的分別,造成了彼此的對立。一旦放下這種錯誤設定,利他就會成爲自覺而非違心的選擇,成爲主動而非被動的行爲。

   從這個意義上說,菩提心就是出離心的延伸和圓滿。僅僅發起出離心,只能成就個人解脫。唯有與衆生共同出離,才能成就佛陀那樣悲智圓滿的品質。

  

  

  六、如何發起願菩提心

   願菩提心,就是我要幫助一切衆生出離輪回的願望。對凡夫來說,這一願望並不容易生起。可以說,我們從來不曾有過這樣的願望。當然,這不是說我們從未幫助過他人。事實上,幾乎所有人都有過不同程度的利他行爲,或主動,或被動,區別只是在于所緣對象的多少。但不論我們願意幫助的範圍有多廣,都無法遍及一切,因爲凡夫的心行基礎就是有限的,是充滿不平等的。

   當我們面對衆生時,會有自他的分別,國家的分別,種族的分別,敵友的分別。我們會喜歡其中的一部分,也會討厭其中的另一部分,而對更大多數,則會視若無睹,沒有感覺。在這樣的心行基礎上,菩提心是難以生起的。就像播種需要良田一樣,我們也要營造與菩提種子相應的心靈環境,才能使之生根發芽,逐漸成熟。在《菩提道次第論》中,對菩提心的發起提供了兩條思路,一是七因果,二是自他相換。

   1.七因果

   七因果的修法,出自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所謂七因果,即發起菩提心的七個環節,分別是知母、念恩、報恩、修慈、修悲、增上意樂、發菩提心。這些步驟具有層層遞進的因果關系,引導我們對衆生生起平等悅意之心。所謂悅意,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好感。發菩提心的最大阻礙是什麼?就是覺得這個衆生和我沒有關系。衆生是衆生,我是我,他的痛苦乃至死活都與我無關。而對那些沒有好感的人,我們不但沒有利他之心,甚至會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在他們遭遇困難時幸災樂禍,拍手稱快,這是何等顛倒的行爲啊。七因果的修行,就是幫助我們重新認識與衆生的關系。建立關系之後,才能逐步産生好感,進而對他們的痛苦感同身受。關于七因果的修習,主要可以從四個步驟進行。

   第一步,思維舍,對一切衆生生起平等之心。

   凡夫因爲好惡取舍,總是處于不平等的狀態,即使心生慈悲,也是局部的,有選擇的。而菩提心是平等無別的,這就必須放下現有的好惡之心。因爲這種好惡是來自內心的迷亂感覺,也是由種種業緣所決定。從輪回眼光來看,往昔的六親眷屬,早已成爲陌路。現前的親人朋友,也不過是由因緣際會走到一起。一旦緣分散盡,還會各奔東西,沒有什麼固定不變的實質。此外,某些好惡會和心情有關,心情舒暢時看誰都順眼,心情郁悶時看誰都別扭。某些好惡又和利益有關,因爲共同的利益,我們會對某些人産生好感,一旦關系改變,感覺也會隨之變化。

   認識到好惡之心的虛幻,我們就不應該執著于此,爲之欺騙,爲之左右。這種思維不僅要在座上修習,更要在座下運用。當我們以平等心看待一切衆生時,才能對治由好惡引起的貪嗔之心,進而長養佛菩薩那樣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第二步,思維一切有情如母,培養對衆生的好感。

   七因果的修行,首先要將衆生視爲生身母親。其實儒家也有類似的思想,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但現代人受唯物論影響,不易接受這一觀念,覺得母親只是唯一的那個,不可更改,不可替代,怎麼可能會與千千萬萬的衆生有關呢?但從佛法觀點來看,人與人的關系不僅在于今生,更來自無盡的輪回。我覺得,六道就像一個巨大無比的攪拌機,而我們就像充斥其中的小小沙礫。在輪轉不休的顛簸中,忽而聚合,忽而分離。所以,這種關系決不是一條家譜式的直線,而是錯綜複雜的,充滿無限的可能性,包括骨肉至親的可能性。如果能以這一心態看待衆生,見到所有人,乃至所有生命,都不會因爲與己無關而心生隔閡。

   形成這一觀念後,還需要不斷鞏固。一方面,每天有一定時間在座上觀想,使之形成定解;一方面,在生活中不斷運用,見到一切衆生時都提醒自己:這就是我在輪回中失散已久的親人,現在終于相逢,我要盡己所能地幫助他們,使他們離苦得樂。當然,以我們目前的心行,將衆生視爲母親確實存在困難,可能會覺得很勉強,可能需要努力說服自己。但這不是問題,因爲所有觀念都是逐步培養起來的。關鍵在于,認可這一觀念並反複強化。

  第叁步,對如母有情生起念恩和報恩之心。

   認識到衆生都曾是我們的母親,進而,還要思維母親的恩德。現代社會不重視孝道教育,這就使很多人不知念恩,從未想過母親究竟爲我們付出多少。須知,沒有母親十月懷胎,辛勤哺育,我們就不可能來到這個世界,更不可能長大成人。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今天擁有的一切都離不開母親,哪怕以全部作爲回報,也難與母親的生養之恩相對等。

   此外,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觀想衆生恩德。因爲我們不是孤立地生活在這個世界,需要父母養育,需要老師教導,長大成人後,依然離不開社會大衆的給予。否則,我們就要自己種田,自己織布,自己製造生活所需。僅僅是每天的衣食住行,我們就得到了衆生多少幫助,多少付出啊。所以說,每個衆生都是對我們有恩的人,是需要我們用感恩心回報的。

   現代人比較注重“自我”的感受,而從佛法來看,這個“自我”無非是一場徹頭徹尾的超級騙局。在這種感受的誤導下,人們很容易將自己和世界對立起來,甚至將每個人視爲潛在的敵人,導致孤獨、自閉乃至抑郁等心…

《菩提心的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士道修學概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