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心的修行▪P3

  ..续本文上一页提心营造良好的心灵环境。十大愿王的具体内容,分别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这些修行似乎都很平常,为什么会被尊为愿王呢?原因就在于,这些愿望的所缘对象是无限的,是遍及一切的。

   我们都有这样那样的愿望,但常人的愿望非常局限,想到的无非是个别人、个别事。而普贤菩萨的愿力是以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为所缘对象,不断强化这种愿望,可以帮助我们打开心量。当心停留于眼前的人和事,是狭隘而有限的。唯有以无限的时空为所缘,才能进入心的无限层面。

   同时,《普贤行愿品》还可以帮助我们在最快时间内积累成佛资粮。用现代的话来说,《普贤行愿品》是积资净障的第一生产力。所以,藏传佛教也特别提倡《普贤行愿品》,将之作为一切法门的重要前行。事实上,《普贤行愿品》的意义不仅在于前行,其本身也是殊胜的正行。因为这一法门是建立在华严见地的基础上,至顿至圆,我称之为“菩提心的无上观修,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依普贤大愿进行观修,就是对佛菩萨心行的模拟。使我们在模拟和比照中向佛菩萨逐渐靠拢,逐渐接近。

   七支供的内容,主要是将《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王归纳为七支。支为肢体,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菩提心修法比做主干,七支供就是作为支撑的重点。在《入菩萨行论》中,“积资净障”这部分内容也是通过七支供的修行来完成。

   修习菩提心,就要对一切众生心生慈悲,视如己出。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前提就是把一切众生装到心里。我们问问自己:内心到底能装几个人?如果只是装着自己,或者只是装着个别人,那是绝对无法和菩提心相应的。这就必须打开心量,这种打开不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是要把自我的界限完全撤除,像虚空容纳万物那样,容纳尽虚空、遍法界的无量众生。如果还有一个众生是我们排斥的,是我们不愿利益的,就说明这种慈悲尚未圆满。

   以下,简单介绍一下七支供的修行。相关内容,我在《普贤行愿品的观修原理》一书中有较为详细的解说,可以作为参考。

   1.礼敬支

   礼敬,即礼拜恭敬。佛法是从恭敬中得,如果对三宝缺乏敬意,法就不可能在我们身上产生作用。修习礼敬的方式很多,如拜佛、供灯、燃香、献花等。那么,应该以什么方法礼佛,才能迅速与诸佛相应,成就无量福德呢?

   现代人非常讲究效率,其实修行也不例外。或许有人会问:佛教不是强调不著相吗?要知道,不著相不等于不讲效率。正确的修行态度,是既讲效率,又不著于讲效率的相。如果以为不讲效率就是不执著,稀里糊涂就是不执著,不但成就无望,甚至可能会堕落恶道。因为轮回路险,不进则退。如果不抓紧现有的暇满人身修行,谁也无法保证未来去向何方,何时还有机会继续修行。所以,学佛同样需要讲究方式方法。方法到位,才能事半功倍,生生增上。

   礼敬支共四个偈颂,第一颂为三门总礼。三门,即身口意三业,对礼敬作总的阐述。偈颂为: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狮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我们礼佛,通常会选择一位佛菩萨来礼拜,或礼拜释迦佛,或礼拜阿弥陀佛,或礼拜观音菩萨。在《普贤行愿品》中,却不以一佛二佛为礼敬对象,而是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所缘,一一礼拜,无有遗余。更重要的是,以清净身语意三业而行礼拜。这就需要忆念佛菩萨功德,激发见贤思齐的至诚之心,从而远离散乱和妄想。从心里想着拜佛,到合掌、礼拜、起身,整个过程始终保持明晰的观想,全身心投入对佛菩萨的礼敬之中。当我们以这种所缘和方法礼佛时,每一拜,都是向一切诸佛奉献的无上敬意,奉献的清净供养。

  其次是身礼。偈颂为: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身体是有限的,礼拜也是有限的,如何才能完成无限的礼敬?这就必须借助观想完成。所谓观想,就是运用想象力,这也是佛法修行的重要助缘。因为心是无限的,想象也是无限的,一旦开发内心无限的层面,才能使建立在这一心行之上的有限行为转变为无限。在观想时,一方面可以参考《普贤行愿品》长行的内容,一方面还要祈求普贤菩萨的加持,通过对普贤愿力的信解来完成观修。

   首先观想自己化现无量无边的身体,观想宇宙中有多如微尘的诸佛菩萨,然后每位佛菩萨前都有一个我在礼拜。佛菩萨的存在是无限的,我的存在也是无限的。再进一步,观想每个我又在同时礼拜尽虚空、遍法界的无量诸佛。当我们这样观想时,每一拜都能成就无量功德,使我们迅速培福,广积资粮。否则,以凡夫有限的修行,永远不能成就佛菩萨那样的无限功德。因为无限必须以无限而非有限为因。再多的有限加在一起,都是有限的,只不过是一个更大的有限而已。唯有在无限的心行层面,才能圆满无量福德。

   第三为意礼。偈颂为: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首先观想每一微尘中皆有无量诸佛,每位佛陀身边还有菩萨海会围绕。其次,观想法界有无尽微尘,所以,宇宙的任何一个空间都有诸佛菩萨存在,重重无尽,数不胜数。

   生命存在的当下就是无限。因为它的本质就是空性,没有任何界限,也没有自他之别,一切分别都是人为的设定。比如这是中国,那是外国;这是敌人,那是朋友;这是喜欢,那是讨厌。所有这些概念都来自众生的执著,是由执著形成的分别和对立。由此,又会导致各种冲突,如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人与动物之间的冲突。一旦将这些错误设定撤除,生命当下就是无限的,和一切众生不分彼此,和诸佛菩萨心心相印。

   所以说,当我们观想无限时,并不是另外开拓一个无限,只是通过观想,将妄心建立的有限设定撤除,使心回复本然的状态,回复本具的无限内涵。

   第四为语礼。偈颂为: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接着,通过观想完成语言的赞颂。我们可以观想宇宙中有无限的我,每个我都在齐声赞叹十方诸佛的功德。我们还可以把自己观想为宇宙播音员,当我们礼赞佛陀时,整个天地都能接收到这些音声,整个宇宙都在回荡着这些赞颂。我们还可将听到的一切声响都观想为念佛、念法、念僧之音,观想为赞叹三宝无尽功德的音声,使身心融入其中,礼佛不尽,赞佛不绝。

   2.供养支

   供养代表我们对佛菩萨的恭敬。虽然恭敬主要发自内心,但也需要通过相应的行为来体现。供养,就是强化恭敬心的重要方式,应以上妙物品而行供养。其中,包括有上供养和无上供养两种。所谓有上,即有限之意,尚未达到极致。所谓无上,即无与伦比,没有任何其他方式能超乎其上。

   首先是有上供养。偈颂为: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有上供养,是以最好的花鬘、伎乐、涂香、伞盖、衣服、末香、烧香、灯烛等种种供品供养十方如来,并且数量众多,有如须弥。如何才能得到这么多供品?这就需要通过观想。一方面,观想山河大地、宇宙万有都转化为供佛的奇珍妙品;一方面,观想所供物品无量无边,遍满法界,以如此众多而胜妙的物品供养如来。

   其次是无上供养,这是相对有上供养而言。偈颂为: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胜解,是深信不疑的信解。我们以广大胜解之心,深信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存在,并以普贤菩萨的无限愿力,将有限供品转化为无限,以此供养诸佛。

   我们的心量有多大,供养就会有多大,福报也就会有多大。诸佛菩萨为什么能成就无量福报?因为他们的心是以虚空和法界为平台,没有任何界限,也没有任何阻碍。这就使依托于此的每个行为,都像融入汪洋的水滴一样,由一滴水成为大海水。

   3.忏悔支

   在无尽轮回中,我们始终流转生死,饱受烦恼逼迫,正是由于往昔业力所致。这些业力就像我们编写的生命程序,当它运行时,就会产生某种结果。有些是进入恶道的程序,有些是进入善道的程序。我们想要改变命运,就要改变程序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方式。忏悔的作用,正是摧毁业力依托的基础。偈颂为: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我们要观想尽虚空、遍法界的诸佛菩萨,对他们发起真诚忏悔之心,对以往所造种种罪业一一追悔,其中包括有意为之的恶行,也包括无意造作的业力。更重要的是,发誓从今以后永不再造。任何业力的形成都是有基础的,通过忏悔,就能摧毁业力依托的土壤,使之无法成熟,无法继续感果。因为所有业力都来自对某个行为的执著,而忏悔就意味着对这种执著的否定。如果这种执著已不存在,依附于此的业力自然也就无从生根,不复存在了,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就像法会前需要清扫场地那样,我们迎接菩提心的到来,也要忏悔业力,清理内心尘垢,为菩提种子营造良好的心灵环境。

  4.随喜支

   随喜就是对他人所做善行表示真诚的欢喜,由衷的赞叹。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内心会随之打开,善的种子也会随之增长。偈颂为: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对于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声闻、缘觉二乘,乃至诸佛菩萨的所有功德,我们都要生起随喜之心,并加以保持。因为我们的时间、精力、能力都很有限,即使…

《菩提心的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三士道修学概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