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能结出无上菩提的殊胜果实。
二、菩提心的种类
关于菩提心的种类,各经论有不同归纳方式。
在《入行论》和《道次第》中,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入菩萨行论·菩提心利益品》云:
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在《显扬圣教论》和《瑜伽师地论》中,分为世俗发心和证法性发心(胜义菩提心)。《显扬圣教论》云:
此受发心复有二种:一、世俗发心。二、证法性发心。
而《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则开为十种,其中,主要有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之分:
谓世俗受发心,得法性发心;不决定发心,决定发心;不清净发心,清净发心;劣发心,强盛发心;未成果发心,已成果发心。世俗受发心者,谓诸菩萨未入菩萨正性离生所有发心。得法性发心者,谓诸菩萨已入菩萨正性离生。
综合起来,大致可归纳为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1.愿菩提心
所谓愿菩提心,是希望自己证得无上菩提,尽未来际利益一切众生。正如《瑜伽师地论·发心品》所说:
又诸菩萨起正愿心求菩提时,发如是心,说如是言:“愿我决定当证无上正等菩提,能作有情一切义利,毕竟安处究竟涅槃及以如来广大智中。”如是发心,定自希求无上菩提,及求能作有情义利,是故发心以定希求为其行相。
愿菩提心的特点,是以希求为行相,以利益一切有情及无上菩提为所缘。就希求这一心行本身来说,我们并不陌生。事实上,希求伴随着每个人的人生旅程,只是各自侧重不同而已。我们希望自己学习优秀,工作出色;希望买套房子,买辆汽车;希望家庭和睦,儿女孝顺,这些都属于希求。其实,发菩提心也是这样一种“我要达成什么目标”的心行,区别只是在于希求内容,是由希望个人得益转而希望利益大众。这种不同的希求内容,决定了截然相反的两个人生方向——一是解脱成佛,一是继续轮回。
诸佛菩萨在因地修行时,都是以希求作为菩提道的起点。他们的愿力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圆满生命品质,一是利益所有众生。比如我们所熟悉的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时曾发下四十八大愿,最终成就西方净土。此外,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愿力,也是广大佛子耳熟能详的。他在因地修行时,为救度因杀业深重而堕落地狱的母亲,于十方诸佛前至诚发愿:
愿我自今日后,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却后百千万亿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等正觉。
恶道众生是无量无边、难以穷尽的,但地藏菩萨却毫无畏惧,勇于担当,甘愿将他们度尽之后方证菩提。这是何等令人震撼、令人感佩的愿力。
除佛菩萨在因地的不同发愿外,我们平时所念的四弘誓愿,可以说是菩萨行者的通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对于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们要发愿救度;对于无始以来的烦恼,我们要决心断除;对于诸佛开显的法门,我们要精进修学;对于至高无上的佛果,我们要努力成就。所有这些愿望,都属于愿菩提心。
2.行菩提心
所谓行菩提心,是将誓愿转化为利他行为。当我们有了利益众生的愿望之后,需要将愿望落实到行为上。为保证行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还应进一步受持菩萨戒。对自己做出的承诺制定相应规则,也就是说——我必须为利益众生做些什么,又该怎样去做。否则的话,凡夫心会有种种懈怠的借口。尤其在利他和个人利益暂时出现冲突时,“我执”会本能地对利他产生抗拒,这就需要一些强制性的规则,使自己无法回避。
菩萨戒,就是为发心修习大乘菩萨行的学人所制定的行为规则,包括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三部分。不仅将止恶作为准则,也将行善以戒律的条文固定下来。菩萨戒在中国的弘扬,主要有三种。一是梵网菩萨戒,出自《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戒相有十重四十八轻。二是瑜伽菩萨戒,出自《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戒相有十重四十三轻。以上两种是通出家和在家的,此外还有出自《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的在家菩萨戒,戒相有六重二十八轻。
菩萨戒虽有种种不同的戒相和细则,但核心无非是六度四摄。所谓度,有两层含义,一是摆脱烦恼,一是抵达彼岸。六度,就是通过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帮助我们摆脱凡夫心,由生死此岸抵达涅槃彼岸。所谓摄,就是摄受。如果六度比较偏向自利的圆满,那么四摄就更偏向利他的修行——以布施饶益有情,以爱语开导其心,以利行帮助他人,以同事感化众生。相对自利来说,利他还特别需要注意与人交往的善巧,必须以对方乐于接受的方式给予帮助,否则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使对方产生抵触情绪。
3.胜义菩提心
虽然我们发愿利益众生并付诸行动,但对凡夫来说,这些愿行仍是不究竟的。因为它们是建立在世俗心的基础上,是有漏而有限的,也是充满不平等的,故称世俗菩提心。如何将这种有限的愿心转化为无限的慈悲?需要通过空性慧进行提纯,进行拓展,将发心过程中掺入的各种杂质逐步剔除。唯有通达空性之后,我们才能真正体悟到自己和众生本是一体,才能对众生生起佛菩萨那样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以,胜义菩提心须证得空性后才能发起,换言之,是初地菩萨才能做到的。
三、菩提心与皈依
皈依,代表着我们对三宝的信赖,也代表着我们选择三宝作为人生的究竟归宿。它是学佛的基础,也是发起菩提心的基础。
1.大乘皈依的殊胜
通常所说的皈依,主要指声闻乘的皈依。我们这里所说的,主要是大乘皈依。《大乘庄严经论·皈依品》中,特别介绍了大乘皈依的殊胜,论云:
一切皈依三宝中。应知大乘皈依最为第一。何以故?由四种大义自性胜故。何者四义?一者一切遍义,二者勇猛义,三者得果义,四者不及义…… 大乘皈依者有四种一切遍。一者众生一切遍,欲度一切众生故。二者乘一切遍,善解三乘故。三者智一切遍,通达二无我故。四者寂灭一切遍,生死涅槃体是一味,过恶功德不分别故……
大乘皈依有三种胜勇猛。一愿胜勇猛,皈依佛时,求大菩提,多生欢喜,知胜功德故。二者行胜勇猛,起修行时,不退不屈,难行行故。三者果胜勇猛,至成佛时,与一切诸佛平等觉故……
菩萨善生有四义。一者种子胜,以菩提心为种子故。二者生母胜,以般若波罗蜜为生母故。三者胎藏胜,以福智二聚住持为胎藏故。四者乳母胜,以大悲长养为乳母故……
大乘皈依者,所有善根由四因故,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一者大体,二者大义,三者无边,四者无尽。问:“此云何?”答:“大体者,谓世间善根已得,超过二乘故。大义者,谓出世善根,二乘出世但自利故。无边者,谓成熟善根,能成熟无边众生故。无尽者,谓神通善根,至无余涅槃亦无尽故……
皈依差别有六种,一自性、二因、三果、四业、五相应、六品类。悕望为自性,至心求佛体故。大悲为因,为一切众生故。种智为果,得无上菩提故。不退为业,行利他难行行,不退不屈故。三出为相应,具足三乘出离行故。二得为品类,世俗得,法性得,粗细差别故。
这段论文中,从各个不同角度,详细介绍了大乘皈依胜于二乘的特殊之处。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可参看无著菩萨所造的《大乘庄严经论·皈依品》全文。在此,我先给大家简单归纳几点,这是大乘皈依区别于声闻乘皈依的主要特征,也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关键所在。
其一,皈依者必须具备大乘种性。关于此,我们可能会心存疑问:自己究竟有没有具备大乘种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只须审视一下,看看自己能否发起无伪的菩提心,发起真实的利他愿望。
其二,皈依对象是大乘三宝。其中,佛宝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宝为大乘经典,僧宝为观音、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及现前的大乘僧团。
其三,时间更为长久。声闻乘皈依的有效期是尽形寿,而大乘皈依不仅局限于今生,而是尽未来际直至成佛,正如皈敬偈中所说的那样:“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
其四,发心更为广大。声闻乘皈依主要是为了断除烦恼,解脱生死,而大乘皈依却不以个人解脱为足,更以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解脱为目标。
只有认识到大乘皈依的殊胜,才能对大乘佛法生起真切皈依之心,这正是愿菩提心的所依。
2.由发心完成皈依修行
皈依后,还需要不断修习皈依,强化三宝在内心的分量,巩固对菩提心教法的信心,使之落实于心行并产生作用。在印度和西藏的传统中,都有关于皈依的修行,我也编写过“皈依共修仪轨”,内容包括大乘的发心、忏悔、七支供、念诵皈依、发四无量心等。
皈依不只是学佛的开始,事实上,它贯穿着整个成佛的修行。从究竟意义上看,皈依者和皈依对象在本质上是一体的。开始时,二者确实存在差别,而且是巨大的差别,但这种差别不是永远存在。修习皈依的目的,乃至佛法一切修行的目的,是开发众生本具的自性三宝,使自己和皈依对象融为一体,最终成就三宝所具足的一切功德。
这一过程离不开皈依和菩提心的修行。没有皈依作为前提,菩提心的修行就没有依托基础;没有菩提心作为实践,皈依将永远停留于形式。唯有对三宝功德心向往之,并以佛菩萨的愿力作为自身愿力,以佛菩萨的所行作为自身行为,才能成就与佛菩萨无二无别的高尚品质。
四、菩提心与七支供
济 群
七支供是根据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而建立,具有积资净障的作用,能为发起菩…
《菩提心的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