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的修行
——2007年讲于西园寺菩提静修营
一、菩提心的重要性
二、菩提心的种类
三、菩提心与皈依
四、菩提心与七支供
五、菩提心与出离心
六、如何发起愿菩提心
七、受持愿菩提心
八、受菩萨戒
九、行菩萨行
十、菩萨行与空性见
济 群
在菩萨道的修行中,菩提心是贯穿始终的。
发起菩提心,不仅是走上菩提道的开始,也是成为菩萨行者的标志。而整个大乘的修行,虽然法门众多,宗派纷呈,但都是围绕修学菩提心、实践菩萨行两大内容展开。其中,又以菩提心为重中之重。因为菩萨行也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是菩提心的具体落实,故佛典也称之为“行菩提心”。
在此,将围绕菩提心的修行,分别从菩提心的重要性、菩提心的种类、菩提心与皈依、菩提心与七支供、菩提心与出离心、如何发起愿菩提心、受持愿菩提心戒、受菩萨戒、行菩萨行、菩萨行与空性见十个方面进行介绍。
在听闻菩提心教法之前,首先要端正闻法态度,使自己成为合格的法器。什么才是正确的闻法态度?在《菩提道次第略论》中,宗喀巴大师总结为“离三种过”和“依六种想”。
所谓“离三种过”,即远离三种有过失的闻法态度。《道次第》云:“若器倒覆,或器虽仰而内不洁,或内虽洁而下有罅。纵天降雨,必不能受。或虽受得,为染所污,不堪饮用。或虽不染,漏而弗住。”这段论文中,分别以覆器、垢器和漏器,比喻学人闻法时不用心、带有成见及闻后不思维三种情况。
所谓覆器,即器口倒覆,即使天降甘霖也无法盛载其中。同样,内心尚未对法开放时,法水也不能进入心田。哪怕听得再多,心中依然空空如也,无所得益。所谓垢器,即器内已是五味杂陈,即使注入清水也会变得苦辣酸甜,不复本味。同样,每个人在接受佛法前,也已形成自身的固有观念。在闻法过程中,应将现有成见通通放下,以清净无染之心接受佛法,就像我们喝水前会洗净杯子那样。如此,才能感受本然的法味,而不是被固有观念改造过的、杂染变质的佛法。所谓漏器,即器皿开裂破损,即使不断加水也会很快漏失。同样,如果闻法后不再如理思维,依教奉行,也如漏器一般,不能使所闻法义长存心田。学法的过程,是将佛法正见转变为自身观念的过程。这就需要在闻法后进一步思维,通过反复不断的思维来强化,来巩固,使法义在我们的心相续中生根发芽。
依六种想,则是闻法过程中应当具备的六种观想。首先,是把自己视为病者。说到病者,我们比较容易想到身体疾病。其实,身病只是暂时的,更长久的还是心灵疾病。无始以来,我们始终在轮回中流转,生死不息,烦恼不止,皆因种种心病所致。所以,人生最大的疾病不是其他,正是无明制造的迷惑和烦恼。我们要认识到这些疾病的过患,本着治病的态度闻法,把法师当做医生想,把佛法当做药物想,把修行当做治疗想,把如来当做正士想,对正法生起久住想。倘能对法生起殷重心,生起难得想,才能使之成为改造生命的有效疗法。否则,往往只是把佛法当做一种学理或玄谈,学得再多,也不过是在生活中增加一些佛法的点缀,在言行上增加一些佛法的包装,于安身立命全无干系。
所以,希望大家本着正确的闻法心态学习菩提心教法。这样才能纳法于心,进而依法调整心行,完成生命品质的改善。
一、菩提心的重要性
1.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回答这一问题,必须明了学佛的重点在哪里。佛法是心地法门,整个学佛过程,正是从了解心行到改变心行的过程。
我们的心好比土地,每个起心动念则是播下的种子。在生命延续过程中,我们有过许多想法,也做过许多事情,这些所思所行很快会成为过去,但内心留下的种子却将在未来继续作用,影响生命的发展轨迹。其中,有善的种子,也有恶的种子;有烦恼种子,也有解脱种子。当善的种子萌芽时,当我们生起爱心、慈悲心时,当下就是安乐的,周围的人也能感受到这份安乐。反之,当恶的种子作用时,当我们生起贪心、嗔心、嫉妒心时,当下就是痛苦的。一旦将这些贪嗔之心表现出来,周围的人也会受到伤害。
正是这种心的相续,决定了生命的现状及走向。为什么我们内心充满烦恼,充满痛苦?就因为其中有太多不良种子。这些种子又会不断制造心灵垃圾,使内心成为一个充满污垢的垃圾场。如此,痛苦就在所难免,沉沦也在所难免。所以说,烦恼乃至轮回都不是外在的,而是来自我们内心,是心在操纵这一切,也是心在决定这一切。如果我们想要远离痛苦,就要从因地予以断除。
学佛是耕耘心田的过程。当年,佛陀曾来到农庄托钵,有位正在耕种的婆罗门质问道:“我们努力耕种才有收获,你们为何不去劳作?”佛陀回答说:“长者,我也是耕耘的农夫!” 婆罗门不解:“我从未见过沙门在田间劳作,何出此言?”佛陀向他解释说:“信心为种子,苦行为时雨,智慧为时轭,惭愧心为辕,正念自守护,是则善御者。如是耕田者,不还受诸有(《杂阿含经》卷四)。”轭和辕,是驾驭牲口的配件。诸有,为众生果报,有因有果故谓之有,包括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总称诸有。如果我们能以对三宝的信心为种子,以修行进行灌溉,以智慧和惭愧驾驭心行,以正念作为守护,才是善巧的耕耘者。这样的耕耘者,将不再招感轮回果报。
以信心为种子,代表我们对信仰的选择,也就是以三宝作为人生的究竟归宿。然后,还须通过观察修和安住修,使种子在内心扎根。否则,佛法对我们永远只是一种学理,一种说法。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人虽然也自称为佛教徒,也常常敬香礼佛,可佛法对他们的生活却丝毫没有影响,所作所为依然不会超出固有的观念和习惯,这种学佛是不会产生效果的。就像农夫,如果不在田间播种,不去努力耕耘,即使天天到地里走一圈,看一遍,甚至日以继夜地守在那里,可能有收获吗?菩提心的修行也是同样。如果不发起菩提心,不在内心播洒菩提种子,未来怎么会结出菩提之果?
2.大乘人的标帜
如果说皈依是成为佛弟子的标帜,那么,发菩提心就是成为大乘人的标帜。《菩提道次第略论》(以下简称《道次第》)云:
是若念须入大乘,何为入大乘之门耶?此中佛说有波罗密多乘及密乘二种,除彼更无余大乘矣。然此二由何门而入耶?唯菩提心是。此于身心何时生起,虽其他之任何功德未生,是亦住入大乘。
在这段论文中,宗喀巴大师明确告诉我们:一旦发起菩提心,即使尚未具备其他功德,也已跻身大乘之列,堪为菩萨行者。接着,论中又进一步说明:
若何时与菩提心舍离,则纵有能达空性等功德,亦是堕入声闻等地,退失大乘。此众多大乘教之所说,理亦成也。是故大乘者,以菩提心之有无而作进退。如《入行论》中说:“此心生起,无间即成佛子也。”
正因为菩提心是大乘人的标识,所以,一旦舍离菩提心,即使已经通达空性,也将退为声闻学人。可见,大乘的评判标准,是以菩提心的有无来决定。论中还引《入菩萨行论》为证:“此心生起,无间即成佛子。”此处所说的“佛子”,特指菩萨道行者。因为他们不像声闻那样以自了为足,而是行佛所行,像佛陀那样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是佛陀的真正继承者。
可见,菩提心不仅是步入大乘的门径,也是简别于二乘的不共标准。
3.成佛的不共因
成佛并不是成就外在的什么,不是职称,不是地位,不是荣誉,而是内在的生命品质。这一品质包括智慧和慈悲两大内涵,由空性见成就智慧,成就解脱;由菩萨行成就慈悲,成就福德。其中,解脱是三乘共有的目标,无论声闻、缘觉还是菩萨,都要具备解脱能力,而慈悲则是大乘菩萨特有的行门。当然,这不是说声闻行者就不修慈悲。事实上,声闻行者同样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同样随缘弘法,利益大众。但区别在于,他们并不以成就慈悲作为必修法门,作为究竟目标。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没有菩提心为前提,这种慈悲修行也是缺乏力度,缺乏担当的。
关于这个问题,《道次第》以比喻作了说明:
如以水、粪、暖及地等,若与谷种合者,则为谷苗之因。若与麦豆等种合者,则亦为彼苗之因。故水、粪、暖等是共同之因。青稞种者,随与何种缘合,亦不能为谷等苗之因,是青稞苗之不共因。以彼所摄持之水等,亦当为青稞苗之因也。如是无上菩提心者,是佛苗因中如种子之不共因。通达空性之慧者,如水、粪等,是三种菩提之共因也。
就像耕作需要种子、阳光、雨水、肥料和土地。其中,种子是作物生长的不共因,由麦种生长麦子,稻种生长稻子,其果实是由种子包含的特性所决定。而其他条件则是一切作物生长所必须,属于共因。对修行来说,空性慧就像阳光、雨水、土地那样,是三乘修行的共因。而菩提心的作用相当于种子,是成佛的不共因。所以,唯有发菩提心,修利他行,才能成就佛菩萨那样圆满的生命品质,此外别无他途。
接着,《道次第》又引经论为证:
《宝性论》云:“胜解胜乘为种子,慧者为生佛法母。”此言于大乘起胜解者,如父之种子。通达无我慧者,则如母。譬之父为藏人,则不生汉胡等子。父为子姓,此因决定。于藏母身,则能生种种子,是乃共同因也。
孩子虽然是由父母共同生育,但以父亲为决定血统的不共因。对修行者来说,如果能对大乘具足胜解,其作用有如父亲,而通达空性的作用则如母亲。有空性慧之母,故能成就解脱;有大乘菩提心之父,方能成就佛果。
以上两个比喻,形象说明了菩提心和空性慧对于修行的不同作用。没有菩提心作为种子,就不能算作大乘行者。没有空性慧作为解脱共因,也…
《菩提心的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